沐浴明媚春光
赴一場茶山之旅
眼下正值春茶採摘季,漫山遍野的茶樹碧綠連綿,茶農穿梭忙碌著採摘嫩綠的葉尖兒,譜寫春天裡的美好樂章。近年來,各地深入挖掘茶文化與茶歷史,積極打造茶旅新業態,推動茶旅融合發展,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同時,隨著“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各地更是積極推動茶文化的傳承、弘揚與創新,讓傳統茶文化在創新中煥發新活力。
本版將通過視覺呈現和沉浸採訪,展現“一個春天探訪一片茶山”的故事,續寫“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傳奇。
浙江杭州西湖茶村
龍井之鄉品春光
本報實習記者 張欣
一芽一葉一抹香,一人一簍採茶忙。
作為龍井之鄉,浙江杭州西湖茶園漫山,連接雲天。蟄伏了一個冬天的茶樹,在每年的這個時間,被一陣陣綿綿細雨柔聲喚醒,然後吐出新芽,碧綠如染。
堅毅的山石間流動著潺潺清泉,劃破寂靜的空間;溫潤的水汽裡氤氳著幽幽茶香,在天地間飄散;茶農的帽尖穿梭在堆疊濃翠、錯落有致的茶田,歡笑聲繚繞耳邊。“像這樣,用食指和大拇指挾住幼梗中部,兩指微微用力一捻,鮮嫩的葉片便落入掌心,採摘三五片之後再放進腰間茶簍。”祖輩都生活在西湖龍井盛產區的鄭秀珍一邊演示著採茶的正確手勢,一邊介紹。
鄭秀珍在自家茶園採茶
受訪者供圖
採下新鮮茶青經過攤青後,就要開始炒制了。作為綠茶的一種,西湖龍井是以高溫殺青而未經氧化、發酵的茶種,講求“色綠、香郁、味醇、形美”。據16歲就開始學習龍井炒制的高級製茶師王曉東介紹,西湖龍井大致含採摘、攤放、青鍋、回潮、輝鍋、分篩、挺長頭、歸堆、收灰9道製作工藝,其中又包括抖、帶、擠等龍井茶炒制“十大手法”,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
隨著茶村人走出村子經商創業和近年來機器炒制的風行,西湖龍井茶手工炒制技藝曾一度面臨技藝斷層,但在“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西湖茶村的年輕人也開始大規模地加入西湖龍井茶手工炒制集訓。“他們越來越認識到西湖龍井茶的分量和西湖龍井茶人的責任,正在以積極向上的姿態,努力從前輩手中接下振興家鄉茶產業的使命。”作為茶文化普及和傳播的公益人,王曉東欣喜又感動地表示,未來龍井人更要用茶講好中國故事。
開辦農家樂、茶樓,電商助力茶葉銷往外地,吸引藝術家寫生,成立陶藝、布藝、木藝、茶藝等藝術工作室,發展茶葉文創及周邊,積極興建茶文化觀光園、進一步踐行茶旅融合……近年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西湖茶村也勾勒出綠色發展的小康圖景。“接下來,我們還將共同發力,挖掘龍井茶歷史遺存、文化脈絡和傳承實證,將茶與文化、旅遊深度融合,不僅進一步推動西湖茶村的鄉村振興,更讓茶文化代代傳承、讓茶村歷久彌新。”王曉東說。
湖南安化天茶園
雲霧之下采茶忙
本報駐湖南記者 張玲
在千年貢茶之鄉湖南省安化縣有座紅茶名鎮——煙溪鎮,因周邊溪流密佈,常年雲霧繚繞而得名,歷史悠久的天茶園就坐落在煙溪鎮。
地殼運動造就了天茶園特殊的地理風貌。四面懸崖峭壁,山下流水甘洌,怪石嶙峋,或險峻異常、或巍峨高聳、或姿態秀美,十步一景,處處有驚奇。天茶園山下的大峽谷,是漢唐時期武陵郡古道和重要的軍事隘口,是湖南三十八大峽谷之一。天茶園內景觀豐富多樣,有湘黔古道、品茗臺、煉丹臺、龍脊石、貴妃崖等人文自然景觀,還有冰磧岩、飛瀑、湧泉、雲霧流彩等獨特的地理景象。
湖南安化天茶園的壯美雲海 夏國安 攝
清明前夕,走進海拔800多米的天茶園,雲霧籠罩之下的茶園如夢似幻,頓覺天茶園被遊客稱為“夢中的蓬萊仙島”實屬不虛。正值採茶旺季,上百位茶農身負揹簍,於霧靄中穿梭於茶園之中。輕嗅一息,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湖南煙溪天茶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夏敏介紹,天茶園是該公司最重要的茶葉生產基地,在古茶園的基礎上,公司自2004年起擴種有機茶園。“目前,天茶園的面積達2000多畝,我們不僅種茶,還種植紅豆杉等名貴樹種。”夏敏說,“林中有茶,茶中有林,‘山有千峰都繞水,茶無一葉不騰雲’是天茶園的真實寫照。”
原生態的奇松、怪石、雲海、茶園使天茶園成為遠近聞名的茶旅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每年清明節前至穀雨之後的採茶旺季,更是有很多愛茶的遊客慕名前來尋古道、採茶葉、看雲海。每逢節假日,天茶園每天接待遊客數千人。
感受傳統制茶技藝是遊客來到天茶園的必打卡項目,園內的製茶體驗館通過展陳和體驗活動,向遊客展示著完整的製茶流程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天茶園內的製茶車間,50歲的安化紅茶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夏國勳帶領20多位製茶工人忙碌著,萎凋、揉捻、發酵、乾燥……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最近幹茶產量每天都在幾百斤,山下的製茶車間還有很多工人在加緊生產。”夏國勳說。
來到天茶園,雲海日出一定不能錯過,氣勢磅礴中透著水墨寫意的瀟灑與不羈。在天茶印象民宿,拉開窗簾即可觀看雲海日出,每逢假日,一房難求。
“隨著‘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更多的人知道了安化這個地方,來我們天茶園的遊客也越來越多。”夏敏說,“為了讓遊客更好地瞭解茶文化,我們正在天茶園內加緊建設一座茶文化博物館,將於2025年前建成開放。”
福建燕子窠生態茶園
春茶又綠武夷山
本報駐福建記者 黃國勇
清明時節,春意正濃。徜徉春光裡,一片片粉紅的櫻花、金黃的油菜花和一眾不知名的花樹爭奇鬥豔,不經意間,以為置身美麗的公園裡。誰能想到,這裡其實是福建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
春茶又綠武夷傍,比翼歸鳴燕子窠。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南傍九曲溪、東倚三仰峰的燕子窠,是武夷山九十九巖之一,因蒼翠峰巖上兩片重疊的巨巖形似歇息的一對燕子而得名。這裡過去與其他茶山無異,“生態茶園試驗”改變了這座茶山的命運。
春光裡的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
受訪者供圖
作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示範點,燕子窠生態茶園佔地1000畝。2018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 福建農林大學派駐南平市農業科技特派員廖紅將生態茶園模式帶到燕子窠。
祖祖輩輩種茶、對茶園感情深厚的星村鎮茶農、首席巖茶廠創始人楊文春成為堅定的燕子窠生態茶園踐行者。310畝的首席燕子窠生態茶園基地,茶葉優質率和精製率不斷提升,成為“網紅”打卡點。
“頭戴帽、腳穿鞋、中間扎腰帶”。山頂保留植被,山腰是完整生態圈,山腳流淌帶狀流水,保障茶園生物多樣性。生態茶園通過在茶園間種大豆、油菜等綠肥和綠色栽培的創新模式,讓土壤積蓄豐富的營養元素,使茶樹蘊含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燕子窠生態茶園成為“三茶”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的先行區樣板地,茶葉收購價提高三成左右,茶產業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目前,南平全市約85%的鄉鎮、約45%的農戶、近35萬人從事茶葉生產經營活動。近來,茶農還自發組建“茶部落”,發展茶旅融合新業態,抱團發展、提增效益,持續帶動增收。2022年,首批重點培育的11家茶葉產業化聯合體累計帶動茶農1.6萬餘戶,戶均收入超10萬元。
2022年底,“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楊文春和茶農欣喜地感受到,申遺有力推動茶產業優勢資源整合,做強茶產業鏈的生產加工環節,充分展示茶產業的產品類別多樣性和區域互補性特點,推動在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傳承傳統制茶技藝,為傳統制茶技藝插上科技的翅膀,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發展。
在武夷山,茶民宿、茶空間、茶莊園、茶博館等遍地開花。茶旅融合不僅助推營銷市場,也成為旅遊發展新引擎。
如何讓種茶、製茶、售茶、品茶等茶文化為遊客所接受?讓非遺重歸生活,彰顯當代價值?這是文旅融合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現實課題。“我們企業一直在這條路上探索,我們目前有可觀可摘的千畝茶園、可修可居的民宿嘉葉山舍、可研可學的吳覺農紀念館等場館構成的福蓮茶莊園,讓來武夷山的遊客在一山一嶺一田一園中看到當代品質生活的模樣,在一餐一飲一居一行中聽見傳統文化該有的聲音,在一畫一冊一人一眾中感受共同富裕的未來。”福蓮茶業公司董事長魏莉寧說。
楊文春、魏莉寧和許多武夷山茶人牢記兩年前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在燕子窠考察時提出的“三茶統籌”發展的囑託,正堅定不移走在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的路上。
雲南鳳慶安石村
滇紅茶香飄萬里
肖依群 楊國勤
清明時節,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安石村的茶山滿眼翠綠,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嫩綠的茶芽爭先恐後地冒出了頭,耳邊不時傳來鳥叫聲……時下,安石村已經進入春茶採摘的好時節,茶農頭戴草帽、身背茶簍忙碌在連綿的茶山間。
鳳慶縣是世界滇紅之鄉,1938年,滇紅創始人、中國知名紅茶專家馮紹裘帶領茶界先輩成功創制出滇紅茶,經過大量出口滇紅茶,為抗戰籌集了大批物資和資金。滇紅茶的誕生,有力支援了中華民族英勇抗擊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充滿著濃厚的傳奇色彩和家國情懷。
1958年,滇紅特級工夫紅茶被認定為國家外事禮茶。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訪問中國期間來到昆明,雲南省人民政府將“滇紅特級工夫茶”作為國禮贈送給伊麗莎白二世。2014年,臨滄鳳慶“滇紅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22年11月29日,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滇紅茶製作技藝位列其中。
安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維菊介紹,目前安石村共有茶園10405畝,其中,高優生態茶園6664畝,總產值達3000多萬元。
走進安石村,三五成群的遊客興致勃勃地跟著茶農採茶,採好茶後就在村裡現場體驗做茶。有的遊客走進了懷舊感滿滿的滇紅活態博物館,瞭解滇紅茶的歷史。有的遊客走到茶花谷賞花,吃茶葉煮雞、涼拌茶葉等充滿新意的茶美食。
3月29日,香寄茶業(雲南)有限責任公司廠長、滇紅茶製作技藝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其飛自主建設的“香寄茶業滇紅茶製作技藝非遺傳習所”掛牌對外開放,遊客如約而至,在這裡,人們進一步瞭解滇紅茶的製作工藝等,這裡也將成為滇紅茶教學、傳承、研討、交流等的陣地。
安石村滇紅茶製作現場
受訪者供圖
“這兩天就有北京的遊客來我們村,他們選了兩棵茶樹的鮮葉購買下來,讓我指導製作滇紅茶。”李其飛表示,現在的安石村,以茶興旅,取得良好的發展。安石村先後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安石村的滇紅茶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旅遊也越發興旺,村民的收入日漸增加。據統計,安石村景區今年1月至2月接待遊客29.1萬人次,旅遊收入165.4萬元。
申遺成功後,李其飛感到驕傲和自豪,他說:“以後,我會以傳習所為中心,做好以師帶徒、以老帶新,把中國滇紅茶製作技藝傳承下去。我們要把滇紅茶做好,讓滇紅茶香飄世界。”據悉,申遺成功後,為全力做好“後半篇”保護文章,鳳慶縣立足獨特的滇紅茶人文歷史、田園生態、鄉村旅遊資源優勢,著力推進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建設。目前,滇紅第一村鄉村振興示範園(田園綜合體)項目已被列入首批省級田園綜合體創建試點。
陳維菊介紹,接下來,安石村將緊扣“滇紅符號”,以“茶為基礎、旅為融合、文為靈魂、康為延伸”的茶旅文康融合的滇紅茶產業,實現“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茶旅互動”一體化發展,著力將“滇紅第一村”打造為以“滇紅茶”為核心的鄉村振興文旅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