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這個展怎麼這麼難約啊!

故宮這個展怎麼這麼難約啊!

為了不辜負春天,當然要出門看展。

 

最近,北京故宮博物院正舉辦一場名為“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的特展,這是迄今為止在國內舉辦的規模最龐大的有關犍陀羅藝術的展覽。

 

此次共展出203件文物,其中有來自巴基斯坦7家博物館的173件文物。在歷史上,這些文物僅部分在日本和德國展出,因此對於文物愛好者來說,這是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來近距離接觸早期的犍陀羅佛教藝術。

 

不過,由於故宮觀展每天都有一定的人數限制,目前這場展覽可謂一票難求。

這場展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犍陀羅文明為何重要,而我們又對此知之甚少?我們該如何瞭解犍陀羅佛教藝術?


今天分享的內容來自看理想《漫遊全球博物館:100件文物裡的文明故事》節目主講人姜松專門為展覽錄製的一期講解番外。如果有打算去看展的朋友,可以作為觀展前“預習”,約不上展覽的朋友也可以通過姜松老師的講解感受這場佛教文化展的生動與華美。

講述 | 姜松

來源 | 《漫遊全球博物館》番外篇

 

01.

從犍陀羅說起

 

說起犍陀羅藝術,瞭解佛教藝術的文博愛好者們一定會有所耳聞,而對於廣大的受眾,可能會有一定的距離感。在具體介紹這些文物之前,我們先來講一講犍陀羅。

 

首先我們來看犍陀羅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犍陀羅地區是處於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文化樞紐。正是因為犍陀羅地區處於重要的交通樞紐,自古以來就吸收了大量來自不同地區的文化元素,並把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觀賞性極強的藝術綜合體。

 

它彙集了來自於古代希臘、印度、伊朗高原、中亞草原地帶、西域地區和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多元文化,是一個文明交融的“十字路口”和國際化的“大熔爐”。

 

它地處現在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西邊是興都庫什山,東北則以喀喇崑崙山作為屏障。這裡自古以來就是由南亞(次)大陸去往西域和中原的必經之路,東鄰印度河,而南部則是以白沙瓦為中心的平原地帶。

知道了它的大體位置,我們再來談一談它的簡單歷史。

 

在公元前6世紀,犍陀羅國已經初步形成。在古印度的諸多典籍中就有提及這個地區,它也曾經作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

 

公元前4世紀,著名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在征服了波斯之後繼續東征,並來到了犍陀羅地區,這裡就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希臘文明為主線的巴克特里亞王國。

 

而在公元1世紀以後,一組來自於現在中國河西走廊的遊牧民族大月氏人,在這裡建立起了貴霜王朝,從而形成了一個地跨印度北部到現在阿富汗地區的巨大的王國。

 

公元5世紀之後,在印度半島形成的笈多王朝逐漸興盛,犍陀羅國式微。隨後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白匈奴(或稱嚈噠人)侵入這個地區,犍陀羅作為一個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國際化的大都市的地位也逐漸衰落下去了。

“譬若香山”藝術展

 

第三個問題,犍陀羅它的名稱究竟是有何含義?

 

犍陀羅是梵語 गन्धार(Gandhāra) 的譯音,目前為止,學術界對它的含義還有不同看法。不過大部分的學者認為它的詞源是梵文Candana,檀香的意思。《大唐西域記》曾經把這個詞彙翻譯成中文“真檀”,這個翻譯無論從發音還是含義都十分貼切。因此我們可以把犍陀羅意譯為“芳香國”,這也是為什麼本次特展稱之為“譬若香山”。

 

02.

色彩繽紛,意象斑斕的佛教藝術

 

犍陀羅藝術之所以重要,在於以下三點:

 

其一,這裡是佛像產生的地方,儘管佛教成立於2500年之前,可是在500年中,佛教信徒所供奉和禮拜的場所是以舍利塔為中心的佛窟和僧院。而在早期的佛教藝術中,並沒有出現佛教創始人佛陀的形象,總是以襁褓、菩提樹、法輪這樣的特定事物來代替佛像。而佛像的出現,以我們現在的考古發現來看,是在公元 1世紀出現在犍陀羅地區的。

 

第二,在佛教成立之初,大部分的佛經典籍都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來進行傳播的,而真正文本的佛經是出現在犍陀羅地區

 

第三,大乘佛教的形成、發展、壯大和傳播也是以犍陀羅地區為基地的。從這裡來看,我們或多或少會有一個誤解——認為佛教是由印度傳到中原地區的。


而實際上真正對中國影響巨大的佛教是通過了古代印度北部之後,到達了犍陀羅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巴基斯坦這個地帶——之後,通過進一步改良、更新形成了大乘佛教,再從犍陀羅傳到了中國,又在中國發揚光大,從而形成了我們華夏民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初步看到犍陀羅的影響和重要性。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這裡發現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化元素,比如這裡曾經是法顯和玄奘潛心取經的佛教聖地,也曾經留下了張騫的足跡。

這裡是彌勒崇拜、觀世音走向神壇之處,同時也是很多佛經中佛本生故事的原創地,比如我們都曾經聽到過的“捨身飼虎”、“燃燈佛授記”、“屍毗王割肉貿鴿”的發生地,都是在犍陀羅地區。

 

在這裡形成的犍陀羅藝術以它的色彩繽紛,意象斑斕,具有巨大的觀賞性而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博愛好者。

“譬若香山”藝術展


在公元前2-3世紀,這裡已經是一個由來自地中海地區的希臘人統治的文明程度極高的王國——巴克特里亞王國,中文的典籍稱之為“大夏”,它是泛希臘文明重要的一個終極地。

 

舉個例子,巴克特里亞的米南德一世(Menander I Soter),他本人就是一個純正的希臘人,而他講述的語言除了希臘語,還有本地的犍陀羅語(Gāndhārī),我們又稱為佉盧文(Kharosthi)。

這位米南德一世同時出現在佛經和古希臘羅馬的歷史著作中,比如他曾經與一位高僧Nagasena——中文有兩種翻譯方式,先是它的音譯,而後來的玄奘則按照它的意思翻譯為龍軍——據說這位高僧曾經覲見米南德一世,兩人有關佛教理論的談話,後來被人結集成了一部《彌蘭陀王問經》(Milinda Pañha)。

 

而這部經書的書寫方式完全是符合古希臘哲學的行本理念,邏輯嚴謹、言語生動。而這位被玄奘稱作彌蘭陀王的希臘君主,在經文中曾經有過如下的對話:

 

“龍君問王,王本生何國?”也就是說您是出生在哪裡?“王言,我本身大秦國,國名阿荔散。”所謂大秦國,就是通指古羅馬,而阿荔散則是 Alexandria 的譯音。羅馬時代,西方重要的歷史學家普魯塔克(Plutarch)曾經在他的著作《道德論集》中提到了這位國王。


由此可見,正是因為這種國際化的環境,才造成了這裡的文化藝術如此興盛發達。同時也因為彌蘭陀王大力地推行佛教,才使犍陀羅地區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一個佛教中心。


大家知道,佛教形成於印度,而最終印度國內的佛教信仰逐漸被新興的印度教所取代,原因是2000年前在南亞的統治者主流為信仰婆羅門教的雅利安人,而婆羅門教大力提倡種姓制度,外來的統治者包括希臘人、羅馬人和後來的大月氏人,在種姓制度之下都是最為卑賤的階層。

 

而佛教則倡導“眾生平等”。這也是為什麼佛教的中心逐漸從恆河流域向北遷移到了犍陀羅地區,其主要的根源之一是犍陀羅地區的統治者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都屬於外來者。從這一點上看,大家可能就能理解為什麼在1世紀出現最早的佛像,是具有濃郁的希臘風格的。

 

03.

像充滿細節的卡通畫,

講述深刻的佛教哲理

 

故宮這次策展分為了三個單元,是以犍陀羅藝術發展的時間線為設展思路。

 

第一個單元的題目叫做“芳香國:多元文化下犍陀羅文明的誕生”。

 

第二單元叫做“犍陀羅藝術的輝煌”,涵蓋了公元1-5世紀的犍陀羅佛教造像。

 

第三單元題目為“犍陀羅藝術的餘輝”,大體是指6-9世紀的佛教藝術。

 

第一單元中向大家展示了在佛像出現之前的印度巴克特里亞王國的藝術品。其中比較有趣的是古希臘題材的圖案和裝飾,比如帶有希臘酒神(Dionysus)頭像的金盃和建築基礎部分託舉起建築構建的古希臘泰坦神阿特拉斯(Atlas)。

酒神金盤碗(公元前1世紀)

 

還有一個尺寸很小的發現於貝格拉姆地區的希臘神祇像,名字叫做哈伯克拉底(Harpocrates)。

在希臘神話傳說中,哈伯克拉底被稱之為“沉默之神”,據說他曾經看到過愛神維納斯與情人偷情,見過了太多風流韻事,之後維納斯就派自己的兒子丘比特送給了哈伯克拉底一支玫瑰花,並囑咐不要信口開河地傳播八卦事兒。當然,哈伯克拉底也如其所願,儘可能守口如瓶。古羅馬專門有一個俗語叫做“Sub rosa”, “玫瑰花下”,象徵著守口如瓶。

古希臘“沉默之神”

 

展覽正中,策展人佈置了一尊等人身高的佛立像,這尊來自於白沙瓦博物館(Peshawar Museum)製作於公元1-2世紀的佛像,是犍陀羅希臘風格最充分的代表。

 

它的站立姿態呈現著古希臘古典時期形成的平衡對立式站姿,這種姿態被希臘藝術家大量運用,並在隨後的文藝復興時期作為一種古典風格的復興而被西方的藝術大師廣泛運用。

 

佛像身著“通肩式”的佛衣,衣紋十分寫實,可以透過衣紋看到身體的凹凸。

 

最為經典的是佛的面容,它具有希臘古典式的鼻子和古印度人特徵的“八字”胡。佛的長髮挽成了一個髮髻,波浪式的髮型極具寫實風格,也是古代泛希臘藝術最典型的反映。

犍陀羅佛像(公元1-2世紀)

 

犍陀羅地區擁有大量的佛教建築和城市遺址。自19世紀以來,西方及日本的考古學者對其進行了部分挖掘,在這裡發現了很多精彩絕倫的浮雕作品,大多是來自於塔基部分的裝飾,也有些是建築、走廊及僧房的組成部分。

 

這些佛教藝術就像一篇篇充滿故事細節的卡通畫一樣,用最通俗生動的方式為信徒講述深刻晦澀的佛教哲理。

 

它具體內容又分成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佛像和裝飾這四大部分。

 

04.

佛本生:無數輪迴中苦行修道的故事

 

所謂本生故事,梵文जातक(Jātaka),講述佛陀前生的事情,記載釋迦摩尼在無數的輪迴中苦行修道的事蹟和積下的德行。

 

本生故事在佛教發源地就有反映,而真正被充實豐富、並且逐漸被人口熟能詳的發生地卻是在犍陀羅。這點比較有意思,因為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從來沒有來過犍陀羅,而在佛教傳播過程中,為了把佛教的教義講得更加生動,僧眾們會用當地人最熟知的一些民間故事,結合佛經的教義,形成眾多的故事集。粗略統計,使用巴利文記載的佛本生故事大約有500多種。

 

如果有機會,我們去參觀中國的各大石窟,從雲崗、炳林寺、龍門石窟、敦煌石窟到克孜爾千佛洞,都會接觸到眾多描繪佛本生故事的壁畫、雕塑等佛教藝術。

 

這次展覽向大家展示的犍陀羅本生故事的浮雕是本次展覽最精彩的部分,比如說“捨身飼虎”本生和“須大拿(Sudāna)”本生,這兩個本生故事是為了向信徒講授佈施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

“捨身飼虎”是講薩埵王子(Maha^-satta)見到了一隻飢餓欲死的母虎,他頓時起了慈悲之心,之後以自己的血肉之身施捨給飢餓的老虎,並將母虎和幼虎從飢餓的死亡邊緣救活。

而“須大拿”本生是講述王子樂善好施,當鄰國向他求救、向他乞討可以行雲布雨的一隻大象時,他把大象施捨給了鄰國,之後還把自己的馬車、妻兒也都施捨給了他人。

 

展覽中展示的浮雕是講述須大拿將自己的兩個幼子施捨給婆羅門。包括兩個場景,一個是自己的孩子靠在自己的身上依依不捨,另外一個場景是得到了孩子的婆羅門,像趕牲畜一樣把兩個孩子帶走。這裡面都加進了藝術家的再創造。

彌蘭本生

 

另外兩個長形的浮雕是“睒子”本生和“彌蘭”本生,是講述為父母行孝的教義。

 

而在眾多的本生故事中,佛陀的前生大多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當然也包括一些略帶負面因素的本生故事。

 

其中有一個叫做“卡卡蒂”本生,又叫“迦樓羅王拐走王后”的故事。迦樓羅गरुड(Garuda), 就是我們稱之為大鵬金翅鳥的神獸,它最早起源於婆羅門教的主神毗溼奴的坐騎,之後被佛教吸納,成為了“天龍八部”之一,也是佛教的護法。迦樓羅的形象有時候是人首鳥身,而在這一次展覽中我們看到它是一隻巨大的老鷹。

 

這個本生故事講述的是,迦樓羅王擄走了波羅奈國美麗的王后,國王失去了王后是痛不欲生,他就派身邊一位得力的大臣去尋找王后,而這位大臣在經受了千辛萬苦之後,終於找到了迦樓羅王和王后的住處,他卻與王后一見鍾情,王后居然熱烈地回應。

 

這時,迦樓羅王痛心不已,他才發現美貌和愛情都不是永恆的,同時他也理解到國王的處境之後,就把王后還給了國王。

在這一則故事裡,作為佛陀的前生迦樓羅王,他扮演的並不是一個十分光彩的角色。儘管按照佛經中講,迦樓羅和龍族——也就是那迦(Naga)——是天敵,就像貓吃老鼠一樣,迦樓羅是以龍為食的,可是當我們梳理這個故事前因後果,才發現這個故事裡只有國王是十分無辜的。所以,後來有些信徒就把國王說成是佛祖的前世。而這則故事是為了勸告大家,對美色的留戀是修行路上最危險的障礙。

迦樓羅拐走王后本身故事

 

當然,同一個本生故事在印度教傳說中是另外一種說法,它講的是迦樓羅王的母親被龍族搶走了,迦樓羅為了救母,就與龍族發生了爭鬥,並以龍為食。

 

可是,當我們仔細觀察這幅作品就會發現,立在後面的人,嘴裡面叼著一條龍,也就是蛇一樣的大鵬鳥,只是作為一個作品的背景。

而前方總共有 5 個人物,左右分別是兩個男士,象徵著國王的大臣,而中間的三個女士則是皇后在不同時刻的表現:其中一個轉過身,扭曲身材,扭過頭來在看迦樓羅王,另外一個則是站在大臣邊上,最後一個是被踩在腳下,說明“女子水性”,世界上沒有真愛,一切都是水月鏡花。

 

05.

佛傳:佛陀神聖的一生

 

另外一大類浮雕,講述著佛祖一生的故事,我們叫做佛傳題材。這類似於基督教將耶穌受難的經歷按照不同的場景繪製出一樣,這些佛傳故事通常都是大塔的裝飾,信徒在拜塔之時要轉塔,邊走邊能欣賞這些浮雕講述的故事,就彷彿經歷了佛陀神聖的一生。

 

在中國我們最為熟悉的佛傳故事總共有4個,也就是佛祖出生、成佛、法輪初轉和涅槃這四個部分。

 

而在犍陀羅時期,很多的佛傳故事到後來並不太流行了。比如當時最為流行的 13個佛祖一生中的重要場景,包括“燃燈佛授記”、“菩薩在兜率天等待轉生為釋迦太子”、“樹下觀耕”、“降服阿波羅邏龍王”“吉祥獻草”、 “四天王獻缽”、“梵天勸請”、“佛陀禪定”、“佛陀給三十三天說法”、“帝釋窟禪定”、“菴婆波利來拜”、“獼猴獻蜜”、“阿拉毗克皈依”這13個場景。這一次特展中我們能見到的包括“燃燈佛授記”、“樹下觀耕降服”這幾處。

 

“燃燈佛授記”實際上是講述佛前一生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佛最後一次輪迴轉世,而燃燈佛從此就成為了過去佛。在漢地很多的大雄寶殿,供奉的是過去、現代、將來佛,分別是燃燈、釋迦牟尼和彌勒。

 

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源於“燃燈佛授記”。畫面中我們看到佛陀的前世,叫做儒童見到燃燈佛,他的崇拜之情難以抑止。之後他就從一位賣花女手中買了七朵蓮花,其中的五朵就裝飾在燃燈佛的背光上,另外兩朵落在了燃燈佛的肩上。

如同為了表示自己對燃燈佛的崇敬之心,就把自己的長髮披散在泥濘的地上,為燃燈佛鋪路。“燃燈佛授記”是犍陀羅地區最為常見的本生故事,也是犍陀羅藝術最典型的題材。

“燃燈佛授記”

 

“樹下觀耕”也是當時十分流行的題材,講述太子趁著夜色離開皇城,準備苦行來追求真理。遠行之後上見到路邊有一棵大樹,於是太子就坐在樹下,這時他看到身邊有農夫在耕地,而土裡翻出的蟲則被小鳥啄食掉了。釋迦摩尼由此產生了悲憫之心,覺得人間充滿了痛苦。

 

而表現這個題材的眾多藝術中,釋迦摩尼的坐姿並不是結跏趺坐,而是一種思量的狀態,叫做思惟。像在中國的曲陽,有很多類似的佛像,它的源頭是犍陀羅。

而大部分的佛像,佛的面目表情總是略帶微笑。犍陀羅藝術家在體現“樹下觀耕”的場景時,我們則很驚訝地發現,佛居然也有面帶愁容的時候。

樹下觀耕的思惟坐姿

 

特展中還有一幅來自於卡拉奇國家博物館的浮雕,題名“太子驚夢”,講述釋迦牟尼決心離開宮殿外出遠遊的時刻。畫幅分為上下兩部分,類似於電影裡的蒙太奇,底下的同一個場景發生在不同的兩個時刻。

 

上面的場景講述太子與太子妃耶輸陀羅在宮中享受奢華的生活,身邊有宮女在演奏音樂。我們仔細看,太子頭戴象徵著貴族的圖班(Turban);而下一個時刻則是太子妃耶輸陀羅躺在床上睡著了,而那些舞伎也趴在樂器上陷入沉睡中,太子則坐在床沿,一手施無畏印,頭上的帽飾已經不見了,變成了髮髻高懸的菩薩樣。

“太子驚夢”

06.

佛像:美輪美奐

 

除了講述本生和佛傳故事的浮雕之外,還有很多佛像,也蘊含了大量的故事情節。

 

比如舍衛城神蹟,就是典型的佛像。佛坐在蓮花臺上,講法手印,而這種手印被後人稱作為智拳印。它起源於犍陀羅地區,是十分流行的姿態。

 

佛的蓮花座兩邊分別站著兩位脅侍菩薩。在犍陀羅地區,公元2-3世紀,兩位菩薩變得十分流行,其中一位菩薩手裡拿著象徵苦行者的水瓶,另外一位菩薩手裡拿著蓮花,頭戴化佛冠。持瓶的菩薩是彌勒菩薩,而頭戴化佛冠的就是觀音菩薩。菩薩身上佩戴著臂釧,胸前戴瓔珞。還可以看到一些細節,兩條龍銜著一顆寶珠。

講述佛陀在舍衛城行使大神蹟(學術界有爭議)佛像

 

佛與菩薩的背後又有兩個小的人物,這兩個人物是來自於婆羅門教的神祇,一位叫梵天(Brahma),是後來印度教的主神;另外一位是古代印度在吠陀時期就已聲名遠揚的眾神之主——因陀羅(इन्द्र,Indra),他的手裡拿著一個金剛杵。我們在之前的節目中講過大力神,就介紹過這位。

 

金剛神在犍陀羅藝術中,講述佛祖一生故事的佛傳作品裡是最經常出現的一位護法,他也是最容易辨認的護法,因為他手裡握著金剛這祖佛像。

 

這個佛像講述的故事是釋迦牟尼在舍衛城遇到了一眾婆羅門異教,之後佛祖在講經的故事中突然行使神技,在空中出現了千朵蓮花,每一朵蓮花上又出現了一尊佛。

 

我們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裡,經常看到千佛題材的壁畫,還有中原大地很多佛窟都叫千佛窟、千佛崖、千佛洞,實際上這些千佛的圖案最早的起源就是犍陀羅。

“譬若香山”藝術展

 

由於現在去故宮觀展要求網上預訂(可通過“故宮博物院”微信小程序實名預約),每天的限制人數3000人,所以最近很多帖子上都提到犍陀羅特展的預定有些難度,好在它會延續到6月份。

 

我親身觀展後的第一感官就是美輪美奐,之前在介紹犍陀羅的書裡看到的這些圖例,這一次居然有機會站在它的實物面前,感受到的生動與華美是看圖所難以得到的。希望大家有機會都可以去現場領略。

*本文內容來自看理想App音頻節目,由姜松主講的《漫遊全球博物館:100件文物裡的文明故事》,可點擊“閱讀原文”,或直接移步看理想App內收聽。文中部分圖片由姜松老師親自拍攝,其他來源網絡。

💎 長按圖片識別,即刻漫遊全球博物館

音頻節目製作:香芋

微信編輯:hellokittyha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覆“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