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吧,我們再去看一次海丨讀者日招募

走吧,我們再去看一次海丨讀者日招募
故事當然還會繼續。
十三年前,一群渴望參與公共討論、尊重人文價值的讀者,與學者、作家們圍坐在一起,展開有關“想象下一個十年”的對話。

這是2010年第一屆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的場景,也是當時我們向未來的提問。

十年間,時間被分成了從前和後來。或許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繼續尋找能夠描述我們複雜經驗的語言,並不斷追問:在種種不確定之上,如何構建自己的生活。與此同時,不憚於想象未來的另一種可能。
十年間,理想國一直通過出版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文學、社科、人文、藝術、生活等領域,持續推出歷久而彌新的作品。同時,也孵化出音視頻及新媒體品牌“看理想”,集咖啡、酒、書、住宿為一體的多功能實體空間“naive理想國”,讓文化以更多元的面貌呈現,讓思想落地生根。
或許對話的空間進一步逼仄,但我們相信,歷史的浪潮中有恆久、沉著的泅泳者;有人擴張大海,就有人創造島嶼。人與書的聯結不會斷裂,愛智者終將持續言說。
埃利亞斯·卡內蒂在《人的疆域》中說:“大海的聲音永遠不會被蓋過。”這個春天,海浪再次湧起,時代的潮水將我們推至此刻。
這一次,讓我們懷抱焰火,重逢在春天的海邊。
🌊
理想國讀者日 2023

理想國讀者日,是面向讀者朋友的線下活動,在真實而具體的空間內,讓作者、讀者與書每年都有一次相聚或重逢的機會,一起“想象另一種可能”。
2023年4月14日—16日,理想國讀者日將在海邊的阿那亞啟動,屆時將有陳嘉映、陳平原、戴錦華、郭小寒、賈行家、劉東明、羅新、馬寅、錢理群、雙雪濤、孫鬱、王明珂、許子東、張大磊、張維迎、鍾立風、周軼君、周雲蓬、朱贏椿等作家、學者、音樂人和企業家,來到現場與大家面對面,暢聊文學、歷史、哲學、藝術……
為期三天的讀者日,你會在這裡聽到民謠音樂會上悠揚的轉調,在觀點的交鋒中感受思想的力量,在關於書籍設計的分享中體驗審美與工藝如何賦予一本書以形貌,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封閉與隔絕後,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徹夜觀影、談天。
🌟🌟在此,看理想特別為「理想家」及「暢聽卡會員」準備了專屬的報名席位。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2023「理想國讀者日」日程
🎵
理想民謠夜
日常的詩意與轉調
🕓  4/14 21:00-00:00
📍  阿那亞車庫DDC

嘉賓:
周雲蓬  音樂人、詩人、作家
鍾立風  寫作歌手
劉東明  音樂人、作家
郭小寒  音樂行業從業者、媒體人、樂評人
“理想民謠夜”將以音樂及沙龍為橋樑,呈現民謠的詩性、人文性、互動性,建立與最廣泛的聽者之間的共鳴。
2011年的一場草地音樂會,是理想國年度文化沙龍難忘的“尾聲”。2023年讀者日,我們邀請周雲蓬、鍾立風、劉東明、郭小寒這幾位理想國的朋友們,帶來一場特別的開幕演出,作為讀者日系列活動的“序曲”。
“我用了很長時間裝滿了自己,又用很長時間清空了自己。我還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出來,交付並抵抗日常的柴米油鹽呢?”這是郭小寒在《沙沙生長》後記裡的一段話。十年來,人與歌沙沙生長,讓我們跟著民謠夜悠揚的轉調,慢慢“清空”,漸漸“裝滿”,想象下一個十年。
🖋
中國現代文學
為什麼我們要“重讀”與“新編”?
🕓  4/15 10:00-12:00
📍  阿那亞·A劇場
嘉賓:
錢理群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許子東  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孫鬱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許子東形容他是“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上世紀80年代,錢理群與北大同門合著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至今仍有難以取代的生命力。
2002年,錢理群在北大執教生涯的最後一課上,提出了對青年學子的兩個期待:不要拋棄我們清醒的精神;目光永遠向前,向下,立足中國大地。退休20年來,他自己也是這樣踐行,依然筆耕不輟。《錢理群現代文學新講:以作家作品為中心》便是這位84歲學者的全新著作,“重讀”那些熟悉的文學著作,錢老這位研究“老手”也生出一種宛如初見、重新發現的感覺。
為什麼說中國現代文學史也是現代中國人的心靈史?在動盪變化的年代,文學如何令人心安寧棲居?在「理想國讀者日」,聽理想主義者錢理群與陳平原、許子東、孫鬱等學者再談中國現代文學。

👨‍💼

企業家精神是什麼?

🕓  4/15 14:00-16:00
📍  阿那亞·A劇場
嘉賓:
陳嘉映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維迎  北京大學國發院教授
馬寅  阿那亞創始人
從事哲學研究五十餘年,陳嘉映教授一直踐行著以概念的辨析釐清普通人的生活。
在近四十年裡,將“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作為研究主題的張維迎教授,特別強調做研究要關注觀念的變化。
作為一個先鋒性社區品牌,阿那亞基於情感和精神價值,探尋中國人的美好生活何以可能。
這一次,哲學學者陳嘉映將與經濟學學者張維迎、阿那亞創始人馬寅帶來一場關於“企業家精神”的蘇格拉底式對談,聊聊“企業家精神是什麼”及其對我們過良好生活的意義。
🔥
故事的多稜鏡
《平原上的摩西》主題論壇

🕓  4/15 19:00-21:00
📍  阿那亞·孤獨圖書館

嘉賓:
羅新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張大磊  電影導演、編劇
雙雪濤  小說家
賈行家  作家、得到專職作者
“只要你心裡的念是誠的,高山大海都會給你讓路。”
這句話出自雙雪濤的小說《平原上的摩西》,為很多讀者朋友喜歡。今年年初,同名迷你劇播出。劇集用獨特的年代美學,帶我們回到舊日冰天雪地的北方小城,還原了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小說和電影,是故事的多稜鏡,共同書寫平凡人的詩意與浪漫。這次讀者日活動,我們帶來《平原上的摩西》迷你劇的通宵放映和精彩的主題論壇。
主題論壇環節,我們邀請到歷史學家羅新、《平原上的摩西》迷你劇導演張大磊、原著作者雙雪濤、作家賈行家一起對談。什麼樣的作品是好的影視改編?如何從小說裡提煉電影性的東西?小說和電影的語言又有何不同?
四月的海邊,放一把火,等你赴約。
🍃
在邊緣發現歷史
田野文本的尋訪與閱讀
🕓  4/16 10:00-12:00
📍  阿那亞·A劇場
嘉賓:
王明珂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講席教授
羅新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歷史不是單向度的,而是多元的、複雜的;歷史不是一姓王朝更替的王朝國家史,而是生活在某一片土地上的全體“人”的歷史,是人類群體交流、融合、凝聚、分化和對抗的動態的歷史。
歷史潛藏在社會的角角落落之中,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流傳世間:有文字,有圖像,有口耳相傳,有的是史詩,有的是故事,有的是神話……它們共同構成了社會記憶,形塑、影響著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我們邀請到關注“邊緣”的歷史學家王明珂和羅新,來和大家一起,聊聊他們如何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歷史與社會記憶,看待當下與過去的關係。
📕
書天地,紙留白
書籍設計與閱讀的儀式感
🕓  4/16 13:00-14:30
📍  naive理想國
嘉賓:
朱贏椿  書籍設計師、藝術家
“好的藝術是不動聲色,是即興的智慧,可遇不可求。”
每一次設計,都像是踏入毫無計劃的腳本,意想不到的創造在幽幽生長,自然而然從書里長出。書,於設計師朱贏椿來說,如一場不動聲色的即興藝術。
“這是一個被我們忽略的世界。”
平凡日常裡的一語一物,皆可成就做書的藝術。他的生活慢,設計也慢。更多是悠然地觀察生活,等待與靈感不期而遇。
“一定要讓讀者感受到書的生命感。”
書是有生命的。設計是對書形而上的質感,做直觀而具體的轉述;設計本身又是有生命力的,是對書的加成、是交相輝映。對朱贏椿來說,書籍設計是將書的生命從作者手中接過、交付給讀者的旅程。
這個春天,書籍設計師、藝術家、圖書策劃人朱贏椿來到阿那亞,在天地與海浪中與你我一起,迴歸書籍與閱讀的藝術。
🚺
女性是⼀種處境
🕓  4/16 15:00-17:00
📍  阿那亞·A劇場
嘉賓:
戴錦華  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
周軼君  寫作者,紀錄片導演
關於世界一半人口的故事,總在被敘述,也總在被忽視、被消聲——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女性。如今有人評論:“男性是一種思維方式,女性則是一種處境。”那麼,如何理解這種“處境”呢?
本次論壇邀請戴錦華和周軼君兩位老師,從身份意識、家庭環境、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等多個維度,就女性的生存境遇展開探討:為什麼今天我們仍然在談論女性主義?如何重新理解“厭女”、“女性主義的覺醒其實是一種對過去自我的攻擊” 此類話題?女性出走後怎樣?
🎦
特別放映
《平原上的摩西》迷你劇

(該放映不支持單獨預約,

請報名成功後添加客服,進入活動群)


🕓  4/14 22:00-次日5:12

📍  阿那亞電影院·一號廳


這部改編自雙雪濤同名小說的愛奇藝自制迷你劇集,此前剛剛入圍了柏林國際電影節劇集單元,是張大磊導演入圍本屆柏林的兩部作品之一,也是柏林國際電影節史上首次入圍的華語劇集。
劇集以緩慢而沉鬱的基調,精準刻畫了時代的印痕,懷舊、詩意,它的鏡頭語言和配樂,都使得它非常適合在影院觀看。這也恰恰是我們做這場特別放映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用一夜的時間,在光影中與舊時光重逢。
💡
報名須知

⬇️ 閱讀原文,預約報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