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即肝、心、脾、肺、腎的合稱。《黃帝內經》記載,“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內經》還闡述了“五臟六腑為身體之本,有健康的臟腑才能有健康的身體”的治病養生理念。
五臟六腑功能強弱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養護好臟腑,方可“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根據五臟的經絡和穴位不同,每個臟腑的養生動作各有差異。
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髒,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與四時之夏相通應。
心與手少陰心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兩個經絡相連,且都位於上肢內側。拍打手臂內側,刺激經絡,相當於給心臟一個良性刺激,有助於增加心臟供血功能。
拍打從胸口位置開始,拍至手指即可。每天一次,每次不超過5分鐘為宜,力度以拍打時感到舒適為宜。
心怕寒,除了拍打手臂內側,還可把手掌搓熱後捂在心臟的位置上輕揉按摩,可起到驅寒作用,該動作每天可做2~3次,每次捂1分鐘左右。
點擊關注下方公眾號
接收每天氫療知識吧
肝,主疏洩、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體陰用陽。在五行屬木,為陰中之陽。肝與四時之春相應。
肝主情志,以暢達為主。長時間工作或保持一個動作,容易導致肝氣鬱結。伸個懶腰,人會感到心情舒暢,也能舒展身體,放鬆身心,達到調節情志、寬胸理氣的作用。
中醫認為肝經從兩肋經過,所以推搓兩肋也有助於肝經的氣血運行,能刺激兩肋處的期門穴和章門穴,具有健脾理氣、舒肝解鬱、調和肝膽脾胃等功效。
可雙手沿著脅肋(肋骨)向下“搓摩”,每天一次,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
脾,主運化、統血,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臟腑百骸皆賴脾以濡養,故有後天之本之稱。在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脾與四時之長夏相應。
腹部居於人體中間,腎經、胃經、脾經、肝經均在腹部有循行,肝膽脾胃大小腸等臟器也都位於腹部。腹部就好比交通樞紐,暢通不擁堵,才能保證人體經絡四通八達。
揉腹部可以摩擦刺激腧穴等穴位、增強所屬經絡功能,調節臟腑功能。
脾為後天之本,中醫一直提倡“腹宜常揉”的保健法,餐後半小時,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腹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10~15分鐘。長期堅持,可增加腸胃蠕動、增強脾胃功能。
肺,在五行屬金,為陽中之陰髒。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在五臟六腑中,位居最高,為五臟之長。肺與四時之秋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