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治療胃病必須調和氣血
主編/王永炎等
《靈樞·五味》指出:“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因而醫家歷來認為人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即生,無胃氣即死”。《靈樞·決氣》中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脾胃又是血液的生化之源。由此可見,胃乃多氣多血之腑,胃內氣血的狀況如何,直接決定著胃的強盛衰弱。胃內氣血功能一旦發生了障礙,那麼就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病變。情志不遂,飢飽失常,勞累過度,冷熱失節等內外因素,都能使胃的氣血功能異常而發生種種病理變化。
例如胃氣壅滯不通,輕則為脹,重則為痛;胃氣上逆則見反胃噯氣,胃氣久鬱化火則見燒心、吐酸或大便秘結等症;氣滯久延,導致血瘀,必傷經絡,或痛如針刺,或症見出血;若胃痛日久不愈,必然由實轉虛,或傷及脾陽,致使升運失常而見陽虛之候,或損及胃陰,造成津少液涸而見陰虛之證。這種由實轉虛的病變,當然與每個患者的體質強弱、治療是否得當有關,但究其根源,起因還是在於胃氣壅滯不通。所以,我認為治胃病,抓根本,必須從調和氣血入手。
根據胃脘痛的發展演變過程,我在臨床實踐中把它分成氣滯、血瘀和虛證(包括氣虛和血虛)三種類型。本著鬱結者解之,瘀積者行之,虛損者補之的原則,採取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補氣以溫中以及和血以養陰的方法,分別制定了脹痛方、瘀痛方和虛痛方來調和胃中的氣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調氣以和血
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氣滯型胃痛證的治療。引起胃氣阻滯的原因,臨床上常見的大致有兩類:一是由胃本身引起的,諸如飲食冷熱不節,飢飽失常;二是由於憂思惱怒,情志失調,肝氣犯胃而影響了胃氣的通降。氣滯胃痛的臨床表現,除了胃脘脹滿外,常伴噯氣頻作,大便不暢。如果是肝氣鬱結而犯胃,那麼就伴有攻撐作痛,痛連兩脅的感覺。氣滯胃痛的關鍵雖然在氣,但“氣為血之帥”,“氣滯血亦滯”,氣的功能失常,必然會導致血的功能紊亂。所以治療氣滯胃痛我常採取調氣以和血的方法,通過調氣(包括理氣、行氣)達到和血的目的。
調氣的方劑是多種多樣的,用哪一張比較合適?根據我長期的臨床體會,認為“香蘇飲”一方,藥少量輕(只有香附、蘇梗、陳皮三味),不燥不膩,不寒不熱,既能理氣導滯,又能疏肝解鬱,較為理想。
我在臨床實踐中,以此方為基礎,適當加入通降之品,如枳殼、大腹皮、香櫞皮、佛手等,組成脹痛方,作為治療氣滯型胃痛的主方,療效較好。
本方以蘇梗、香附、陳皮為主藥,蘇梗入胃,順氣開鬱和胃,治胃脘脹滿有效;香附入肝,解鬱理氣止痛,治胸脘脹滿作痛效果良好;陳皮理氣和胃化溼,為脾胃宣通流利的要藥,具有能散能燥能瀉能補能和之功,同補藥則補,合瀉藥則瀉,配升藥則升,佐降藥則降。它與蘇梗、香附配合,既能調氣和胃,又可舒肝止痛。本方配枳殼以破氣消積,利膈寬中,能消胃脘脹滿,通大小腸;佐大腹皮下氣行水,調和脾胃;香櫞皮、佛手二藥,具有寬胸、除脹、止痛作用。以上各藥互相配合,可以加強行氣、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用。“氣行血亦行”,胃氣通降了,胃的運動功能正常了,血的流行必然也就暢通無阻了。
我在香蘇飲的基礎上自己配製了加味香蘇飲(蘇梗、香附、陳皮、枳殼、大腹皮、香櫞皮、佛手)作為治療氣滯胃痛以脹為主的主方。如伴見脅肋脹痛,口苦泛惡,肝鬱不舒症狀者,可加柴胡、青皮、鬱金等味以舒肝解鬱;若伴便秘、腹脹、腑行不暢者,可入酒軍或瓜蔞、萊菔子以導滯通腑;如傷食生冷,胃寒作痛者,可加良姜或蓽澄茄等品以行氣散寒止痛;如頑固腹脹,反覆不愈,則可配用雞金散(雞內金、沉香或木香、砂仁、香櫞皮等量研末,每服3g,日2次),健胃消脹化滯(亦可用於湯劑)。
【病案】宋某,男,46歲。胃脹多氣,時伴隱痛,反覆發作,時近1年,食後脘脹尤甚,不思飲食,二便正常。西醫診斷:慢性胃炎。舌苔黃,脈象緩。病系氣滯食阻,胃失和降,治宜調氣和血。
處方:香附10g,陳皮10g,枳殼10g,炒雞內金5g,香櫞皮10g,佛手5g,大腹皮10g,砂仁6g,焦三仙各10g,木香6g。服6劑後,胃脘脹痛明顯好轉,食慾亦增。後以原方加減續進10餘劑,胃脹基本控制。
(二)調血以和氣
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治療血瘀型的胃病。氣滯日久,必然會引起血瘀,出現胃脘又痛又脹而以痛為主的症狀。此病關鍵雖然在血,但它的發生是由氣滯引起的,血滯氣亦滯,氣行血亦行。所以治療血瘀胃痛,我常採取調血以和氣的方法,通過調血行氣,達到活血止痛,行氣除脹的目的。
調血的方劑也是多種多樣的,究竟用哪一張好?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體會到,用我自制的金延香附湯(金鈴子、延胡索、香附、陳皮、枳殼、大腹皮),治療又痛又脹以痛為主的血瘀輕型胃痛療效較好。
金鈴子入肝,舒肝氣,能行氣通滯;香附理氣開鬱,主氣分,行氣之中兼行氣中血滯,為氣中血藥;延胡索活血利氣,主入血分,行血之中,兼行血中氣滯,為血中氣藥。金鈴子、延胡索、香附三者配合,既能活血止痛,又能理氣(胃氣與肝氣)寬中;陳皮理氣和胃化溼,與延胡索、香附、金鈴子為伍,既能活血止痛和胃,又能舒肝理氣;配以大腹皮與枳殼二藥,取其下氣消脹除滿,通利大小腸。胃主通降,“胃宜降則和,腑以通為補”,通則不痛。用此方治療血瘀輕型胃痛,效果一般均佳。
如病人鬱久化火,伴見燒心、吐酸者,可加黃連、吳茱萸清火解鬱行氣,入煅瓦楞化瘀止酸;如胃痛喜暖畏寒,可入良姜、甘松以行氣散寒止痛;若心煩喜嘔,舌紅苔黃,有熱象者可入梔子、竹茹。
【病案】居某,男,42歲。胃脘疼痛,已有多年,近20天疼痛加劇,呈陣發性,痛甚反射至肩背,嘔吐酸水,空腹痛甚,口渴幹苦,納差,大便結,小便黃,經用中西藥治療2周,痛未緩解,經某醫院鋇餐檢查,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舌邊紫,中心苔黃膩,脈弦。病屬肝胃不和,氣血瘀阻,治宜調血和氣,疏肝止痛。
處方:金鈴子10g,香附10g,延胡索5g,青陳皮各5g,枳殼10g,黃連2.5g,吳萸1.5g,烏賊骨10g,煅瓦楞12g,佛手片5g,炒五靈脂10g。
上方加減連服18劑,胃痛消失,飲食正常,臨床治癒。
血瘀輕型胃痛繼續發展,瘀久入絡,胃只痛不脹,或刺痛難忍,有的伴見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從疼痛的部位來看,大凡痛有定處的多為潰瘍病,痛無定處的以慢性胃炎為多。此類症狀,為血瘀胃痛的重證,當以化瘀止痛為主,用我自制的蝟皮香蟲湯(炙刺蝟皮、炒九香蟲、炒五靈脂、金鈴子、延胡索、制乳沒、香附、香櫞皮、佛手)調血以和氣。凡出血多者,可加蒲黃炭、三七粉、烏賊骨、阿膠珠等以化瘀止血;或用白芨粉單味,每服3~6g,日服2~3次。
本方以炙刺蝟皮、炒九香蟲為主藥,刺蝟皮味苦,性平,無毒,入胃與大腸二經,有逐瘀滯,疏逆氣的作用,能祛瘀止痛,活血止血,本草上記載能治胃脘痛,腸風下血,痔漏下血等症。九香蟲味鹹,性溫,無毒,能通滯氣,壯元陽,對肝胃氣滯疼痛及痞滿脹痛均有成效。兩藥合用,祛瘀血,通滯氣,止痛止血效果好。方配五靈脂、金鈴子、延胡索、乳香、沒藥等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品,是為了加強療效。
一般而言,瘀血型胃痛,痛勢減輕或基本控制後,常有食少乏力等虛象,可用和胃健脾調補法治之,以枳術丸或者香砂六君子湯之類收功,切忌早補或峻補。因胃腑以通為補,如補之不當,會引起氣滯血瘀,而使老病復發。
【病案】郭某,男,38歲。1972年開始胃脘疼痛,經鋇餐檢查,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脘刺痛反覆發作。1976年9月來院診治,當時症見空腹胃痛,刺痛拒按,痛有定處,且伴燒心,吐酸,黑便,舌質微紅,苔薄黃膩,脈弦細。病乃氣滯血瘀,鬱久化火,血絡受傷,治以活血化瘀,調血和氣。
處方:炙刺蝟皮5g,九香蟲5g,佛手5g,元胡粉5g(衝),金鈴子10g,甘草5g,馬尾連6g,白芍10g,香櫞皮10g,煅瓦楞12g,吳萸1.5g。
服藥6劑,空腹胃痛大減,吐酸亦止。唯脘脹納差,原方去芍藥、甘草、吳萸、馬尾連,加砂仁、香附、大腹皮等品行氣寬中,開胃醒脾。又服3劑,胃脘痛基本消失,食慾亦增。1個月後,因飲酒病情又發,複用前法治療,也取得同樣效果。
(三)補氣以溫中
這種方法,適用於脾胃虛寒證。胃痛久延不愈,由胃及脾,必然由實轉虛,成為脾胃虛證。若見胃痛隱隱,喜暖喜按,肢冷便溏,或見泛吐清水,舌淡苔白,脈沉遲。此係久病耗氣傷陽的脾胃虛寒證,治當補氣以溫中,散寒以止痛,可用我制配的加味黃芪建中湯(黃芪、桂枝、白芍、炙草、飴糖、良姜、大棗、金鈴子、元胡、陳皮)主之。
本方是在黃芪建中湯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方以甘平之飴糖以補中緩急,辛溫之桂枝以溫中散寒,二藥合用,取辛甘化陽之義,共為主藥;以酸苦微寒之白芍和營斂陰,甘平之甘草以調中益氣,二藥合用,取酸甘化陰之義,甘苦相須,能緩急而止痛;姜、棗調和營衛;黃芪大補中氣;金鈴子行氣通滯;元胡活血止痛;陳皮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能使脾胃陰平調,營衛協和,氣血得通,脾運胃健。
【病案】沈某,男,成年。患潰瘍病多年,反覆發作。近日胃痛隱隱,喜按喜暖,且伴食少,腹脹,時時噯氣,偶吐清水,乏力肢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弱。病系耗氣傷陽,胃寒氣逆,治宜補氣以溫中,散寒以止痛。
處方:黃芪10g,桂枝10g,白芍10g,炙草6g,飴糖30g(衝),良姜10g,大棗4枚,金鈴子10g,延胡索10g,陳皮10g。
服藥3劑,胃痛明顯減輕,但稍遇寒冷又發,再服本方後諸症即解。
(四)和血以養陰
這種方法,適用於脾胃虛熱證。若胃痛日久不解,症見胃痛隱隱,灼熱心煩,口燥咽乾,舌紅少苔或剝,脈細數。此乃瘀熱日久傷陰損津的脾虛熱證,治宜養陰益胃,和血止痛,可用我配製的加減益胃湯(北沙參、麥冬、石斛、丹參、白芍、甘草、烏梅、香附、金鈴子)主之。
此方由益胃湯加減組成,沙參甘苦微寒,有養陰清熱之功,能補陰而制陽;麥冬甘而微苦微寒,既能養陰清心,又能生津益胃;石斛甘淡性涼,能滋陰養胃,清熱生津。三藥相伍為用,用治陰液耗傷或久病而致的胃陰虧損。方中加丹參、白芍以和血柔肝,烏梅、甘草酸甘可以化津,金鈴子、香附能行氣活血,舒肝止痛。諸藥配合,有利於養陰以益胃,和血以止痛。
若患者胃脹反覆不愈,且伴下墜之感,或有內臟下垂等脾氣下陷的表現,此時就應該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枳殼,取其升補之中又有通降之意。
【病案】陳某,女,58歲。因患萎縮性胃炎久治不愈來院治療。診見:胃痛隱隱喜按,不能進食,時有頭昏,甚則暈倒,形體消瘦,心煩急躁,舌紅無苔而幹,脈沉細無力。此乃胃病日久,氣血均虛,陰傷尤甚。治宜養陰益胃,和血止痛。
處方:沙參10g,麥冬10g,花粉12g,石斛10g,烏梅5g,甘草5g,生地12g,元參10g,金鈴子10g,元胡粉5g(衝),香附10g。
上方加減連服20餘劑,病勢緩解,食慾增加,舌亦轉潤,日生薄苔,煩急症狀亦除。
祖國醫學理論認為:通則不痛,氣血調和也;痛則不通,氣血瘀滯也。胃脘痛脹,歸根結底,也是氣血不通造成的。上面講的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補氣以溫中,和血以養陰的種種方法,實際上都是一種通法。誠如清人高士宗在《醫學真傳》中說的:“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血以和氣,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也。”治療胃病採取這樣多種通法,目的是為了使胃氣通降,這完全符合胃氣主降,胃宜降則和,腑以通為補的原則。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