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為人體陰液所化,藏於心,源於腎。汗出,是心陽鼓動,陽盛乘陰,迫使心液由膚腠而出的結果。
《素問·陰陽別論》曰:“陽加於陰謂之汗”。
正常生理活動情況下,人體有時由於飲食辛熱,運動和天氣炎熱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出現偶爾或長時間的汗出,這時只須補充適當的水鹽,是不會給人帶來疾病的。
如果汗洩無度,使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受到影響,並出現一些相應的全身症狀,則應及時進行診斷和治療。
汗證分自汗、盜汗、戰汗、脫汗及黃汗等幾種,主要因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闔不利所致。本篇主要將雜病中有關自汗、盜汗的病因、病機與證治加以探討。至於傷寒的表實無汗,中風的表虛自汗,不在此限。
自汗和盜汗的病因病機
自汗、盜汗,實為臨床雜病中所常見的一種病證,常和心悸、失眠、眩暈、耳鳴諸症並見。亦常出現在虛勞、癆瘵、失血證、婦人產後血虛等病的發病過程中。
有關本病的病因,歸納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①來自天地間的火熱之氣;
②七情內傷鬱積之火;
③房事不節,勞倦過度,傷陰損陽;
④傷之飲食不節和嗜食酒醴辛辣;
⑤過服或誤用辛發散藥物;
⑥亡血失精,大病傷陰,陽無所附;
可見自汗、盜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張景嶽說:“如遇煩勞大熱之類,最多自汗。故以飲食之火……勞倦……酒色……,皆令人自汗。”
在病機上,景嶽認為:“自汗屬衛氣不固”、“盜汗屬陽氣亢盛”、“如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洩而為盜汗”。
由此可見,自汗、盜汗的形成,有陽虛和陰虛兩個方面,非為“陰失其守”,則屬“陽虛不固”,總屬陰陽失調之故。
自汗、盜汗發病的有關臟腑
“汗為心液,腎主五液”,是以自汗、盜汗一症,多為心腎之病。
《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臟化液,心為汗”。張志聰解釋說:“心主血,汗乃心之液”,可見血汗同出一源。
《素問·水熱穴論》曰:“勇而勞甚則汗出”。《素問·髒氣法時論》曰:“腎病者……寢汗出憎風”。說明病理之汗,往往直接關係到心腎。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肺脈……緩甚為多汗。《靈樞·本髒篇》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葉天士雲:“肺主氣,屬衛”。由此可見,自汗的形成與肺氣之強弱、衛氣之盛衰也有較密切的關係。
《素問·經脈別論》還提到:“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這說明自汗、盜汗的發病,直接關係到心、腎,同時和肺、脾(胃)等臟腑,以及衛氣有關。
自汗、盜汗的辨證和治法
自汗和盜汗,臨床上各有其不同的特點。
晝發汗出(炎熱酷暑除外)動則益甚者,為自汗;如寐則汗出,寤則汗收者(嬰兒除外),為盜汗。
在辨證方面,前人有不同看法的,如林珮琴認為:“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而張景嶽則認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
前人之論,雖各執一見,但總以全面辨證為憑。
有關自汗、盜汗的治療問題,前人論述很多,一般均認為,陽虛治宜補陽,衛弱者,兼以實表;陰虛治宜滋陰,熱盛者,兼以清火。
此外,李中梓又提出按臟腑虛實來辨證治療,主張“肺虛者益其皮毛,心虛者益其血脈,腎虛者助其封藏,脾虛者則壯其中氣,肝虛者禁其疏洩”,亦屬至論。
現將自汗、盜汗的辨證施治規律總結於下。
|
寤時汗出 動則益甚 |
自汗 |
表陽虛—惡風,周身酸楚—益氣實表—黃芪建中湯加浮小麥 |
|
裡陽虛—惡寒,身重,無熱—溫裡斂汗—參附湯、術附湯 |
||
|
表裡氣血俱虛—汗出不已,肢重體倦—溫裡益氣實表—芪附湯加人參 |
||
|
肺胃熱甚—濈然汗出,身熱口渴,煩躁—清裡洩熱—白虎湯 |
||
|
寐則汗出 寤則汗止 |
盜汗 |
陰虛火旺—口乾,潮熱,咽痛,便結—養陰清火—當歸六黃湯加減 |
|
陰陽兩虛—心悸失眠,氣短神疲,肢冷—助陰扶陽,氣血雙補—人參養榮湯加減 |
|
五臟 |
脈證 |
治法 |
方藥 |
|
|
心 |
陰虛 |
盜汗,心悸,怔忡,失眠,煩熱,勞心則甚,脈細弱 |
養心寧神 |
天王補心丹 |
|
陽虛 |
自汗,有時怔忡,脈虛舌淡,少苔 |
益氣扶陽 |
保元湯加浮小麥 |
|
|
腎 |
陰虛 |
腰痛,腰膝無力,寐則汗出,骨蒸內熱,頭昏,耳鳴 |
滋陰降火 |
當歸六黃湯去芩連加五味、龜板等 |
|
陽虛 |
漏汗不已,手足逆冷,腰痛,背惡寒,面色晄白,陽痿,多尿 |
溫腎壯陽 |
桂附八味丸加人參、鹿茸 |
|
|
肺 |
陰虛 |
咳嗽、咽乾、痰中帶血,盜汗,脈細數 |
益肺養陰 |
百合固金湯或月華丸 |
|
氣虛 |
汗出,灑浙惡寒,聲低氣短,少氣懶言,咳嗽 |
益氣固表 |
黃芪六一湯加人參、麻黃根 |
|
|
肝 |
陰虛 |
頭昏目眩,夢遺,盜汗 |
柔肝潛陽 |
七寶美髯丹加減 |
|
陽虛 |
自汗多,手足逆冷,面黃青灰,自不欲視,筋骨懈怠 |
補脾養肝 |
黃芪建中湯去生薑加當歸、桂心 |
|
|
脾 |
陰虛 |
手足肌膚熱,善飢,大便乾結,汗多,遇勞則甚 |
滋補脾肺 |
生脈散加山藥、玉竹、蓮米、大棗 |
|
陽虛 |
四肢倦怠,神疲,少氣懶言,便溏,自汗 |
溫補脾腎 |
術附湯加炒乾薑、煅龍骨 |
|
陰虛 |
心 |
可重用:柏子仁、生地、當歸等 |
|
腎 |
可重用:熟地、龜板、黑大豆等 |
|
|
肝 |
可重用:白芍、烏梅、酸棗仁、牡蠣、五味子等 |
|
|
肺 |
可重用:阿膠、五味子、沙參、麥冬等 |
|
|
脾 |
可重用:玉竹、山藥等 |
|
|
陽虛 |
心 |
可重用:肉桂、附片等 |
|
腎 |
可重用:附片、鹿茸、枸杞、肉蓯蓉 |
|
|
肝 |
可重用:龍骨、山萸肉等 |
|
|
肺 |
可重用:人參、黃芪、白朮等 |
|
|
脾 |
可重用:白朮、大棗、扁豆、茯苓等 |
總之,自汗、盜汗之症,重在識別陰陽,分清虛實,治陽虛以益氣實表為要,治陰虛則以養陰護津為主,日久出現陰陽兩虛者,則當陰陽雙補。
若虛實夾雜者,又當辨證而治,如陰虛熱盛汗出者,可選當歸六黃湯治之。我認為這些法則是臨床上所必須掌握的。
病案舉隅
病例一:
劉××,男,35歲,1960年11月8日初診。
主症:盜汗一年餘。
病史:一年前開始出現盜汗之症,伴咳嗽,痰中帶血,近來盜汗加重,甚則寐後汗出如洗,溼透衣被,伴頭昏,心悸,耳鳴,遺精之症。
診察:形瘦顴赤,脈細而數,舌紅少津。證屬陰虛盜汗。
治法:滋養肺腎,益津斂汗。
方藥:熟地15克,炙龜板30克,五味子6克,麥冬6克,沙參15克,金櫻子15克,芡實15克,女貞子15克,杏仁12克,炙麻黃根6克,煅龍骨6克
上方服三劑而汗止,再進三劑遺精亦止,諸症減輕。囑繼服養陰之劑善後。
病例二:
李××,女,12歲,1960年5月15日初診。
主症:自汗出一週。
病史:十天前發燒,經治療後燒退而汗出不止,動則益甚,飲熱湯亦然,伴短氣,納呆,肢冷。
診察:面黃消瘦,脈極無力,舌苔薄白。證屬陽虛自汗。
治法:扶脾助陽,益氣斂汗。
方藥:黨參9克,炙黃芪9克,制附片6克,大棗3枚,炙甘草6克,杏仁6克,炒二芽各9克,紫菀4.5克,神曲3克,炙麻黃根4.5克。二劑。
服上方後,汗出大減,繼服四劑,而汗止。精神、食慾均恢復正常。
按語:
1. 根據自己從事臨床實際工作的體驗,總的來說,自汗多屬陽虛,盜汗多屬陰虛,一般是不難辨別的。
2. 對自汗、盜汗的治療,只要我們認真辨別其為陰虛還是陽虛,並進一步明確其發病臟腑,探本求治,往往能收到預期效果。
3. 盜汗之症以陰虛為常見,因此,在治療時除以益陰藥物為主之外,可以適當配伍一些收澀斂汗之品。
古謂麻黃根能用於治自汗,而張景嶽也主張用於治盜汗。個人臨床體會,對本病若加用麻黃根,往往收效良好。但麻黃根性溫,陽虛甚者當慎用。
本文選摘自《醫林漫步》,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85年12月。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