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董潔潘粵明世紀大和解的餘熱剛剛散去,又一場世紀牽手撩動萬千網友心。
兩人面對鏡頭沒有絲毫的避諱和躲藏,反倒牽著手大大方方的展示在人前。
2000年6月,這段略帶傳奇色彩的“鋒菲之戀”被廣為人知,謝霆鋒幾經周折才追到了心心念唸的女神。
可世事難料,兩人幾度分分合合,各自經歷了搖擺不定的婚姻之後,直到2014年才破鏡重圓。
因為太過低調,這期間各種分手傳聞和揣測也不斷甚囂塵上。
如今塵埃落定,愛情佳話畫上圓滿結局,其中艱難不言而喻。
2000年,彼時的謝霆鋒不過20歲,如日中天;而王菲也才從上一段婚姻中掙脫,與搖滾才子竇唯離婚。
可這世間感情,本就是各掃門前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和皎潔。
看慣了“流量當道”的內娛現狀,很少會想起“廚子”謝霆鋒的昔日輝煌——
老爸是香港影壇巨星謝賢,老媽是70年代第一位港姐冠軍狄波拉,謝霆鋒妥妥的“含著金湯匙出生”。
不幸的是謝賢夫妻感情一直不合,謝霆鋒夾在其中飽受折磨,為了擺脫這種表面光鮮,內裡不堪的家庭生活,他早早的“出逃”國外讀書。
他度過了一個不太幸福的童年,也漸漸地成為了那個桀驁不馴的搖滾少年,早早出道,為父還債。
但不得不說,這別具一格的風範讓彼時的少女們愛慘了。
19歲,他就已經拿下了數十座音樂獎項,演唱會開到了紅磡,迷妹萬千。
哪怕是轉戰到等級森嚴的港娛,依舊擋不住他大放異彩的腳步。
當時的媒體說:“謝霆鋒的流行,結束了壟斷華語樂壇近十年的四大天王時代。”
不曾想名與利盡收眼底的翩翩冷酷少年,卻也有柔軟的地方。
年幼時,謝霆鋒就早早的成為了王菲的迷弟,只要電視上有王菲的身影,謝霆鋒都不準別人換臺,雙目緊盯那個紮根內心的姐姐。
王菲的演唱會謝霆鋒也是一場不落,默默在臺下欣賞夢中人動人心絃的歌喉與身姿。
年輕時的王菲總是一副“囂張”的姿態,從來只討好自己。
別人獲獎時感謝評委的肯定、感謝粉絲的支持,但王菲偏偏是:
“我會唱歌這我知道,對金曲獎評委給我的肯定,我也給予充分的肯定。”
這種無所謂世事的態度,令人仰慕,也招來厭煩,但她並不在意,她做作不來。
名場面“我現在最大的煩惱就是,太紅了”,是她最真實的寫照。
當她在香港已經是紅極一時的天后時,竇唯還住在破舊的四合院裡懷才不遇。
但愛就是愛了,王菲放棄了繁華的前途,與竇唯同甘共苦,為了他“忘記我姓名”。
1996年,王菲與竇唯奉子成婚,縱使這會招來無數非議,王菲也還是斬釘截鐵地坦言:
只是婚姻並不像愛情一般盡如人意,轟轟烈烈的奔赴最後還是躲不過分手散場,三年後王菲帶著女兒悄然離開。
兩人都對離婚的緣由閉口不談,各自承受內心的傷痛,只留下表象的體面。
或許真的應了那句: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
在無數的質疑聲中,謝霆鋒羞澀的走在王菲的身後,向世人公佈了一切。
他們無懼年齡的差距和過往的感情史,坦然的愛著對方的一切。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謝霆鋒大費周折買下的牌照“FE1”,以及王菲隨手送出的價值幾十萬的古董吉他和跑車。
雖然低調,但媒體也還是能從蛛絲馬跡中找到兩人恩愛的點點滴滴,甚至連張國榮都曾公然調侃王菲:
高高在上的“天后”兩字,在謝霆鋒的心裡從未存在過,存在的不過是一個自己愛的小女孩。
他陷入愛河的那一刻,就對全世界高調宣佈:“等我25歲,一定娶她。”
或許在01年金曲獎上謝霆鋒與張柏芝玩笑打鬧時,王菲回眸的眼神裡,就已經預見了一切。
發佈最後一張專輯《將愛》之後,王菲永遠的退出了娛樂圈。
歌詞“風風火火轟轟烈烈,我們的愛情像一場戰爭,我們沒有流血卻都已經犧牲”已然道盡所有。
2012年,鋒芝戀在輿論流言下走向了盡頭,謝霆鋒離開娛樂圈搖身一變成了一名“廚師”。
謝霆鋒和王菲兜兜轉轉之後,又在各自的婚姻裡碰壁,回到了單身的狀態。
謝霆鋒獨自一人坐在窗臺邊上時,王菲主動來到他跟前,輕輕地吻了一下,又立刻笑著跑開。
節目上被問及王菲最喜歡吃的水果是什麼,謝霆鋒立即搶答:“橘子。”
不,是榴蓮,因為有時候,有時候,寧願選擇“榴蓮”不放手。
謝霆鋒還是很認真的否定:不可能,她不吃榴蓮。(好了好了知道了,你最瞭解她了)
離開了聚光燈和輿論,放下了過往和心中溝壑,重歸於好的兩人才是愛情最真實的模樣。
誰也不能輕易去評斷一段感情的對與錯,年輕也好,任性衝動也罷,無悔過程,無悔結果,就已經足夠。
時至今日,每當提到這段感情,仍舊會有不少批判和質疑聲:“你這樣,對得起張柏芝嗎?”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之間曾經到底愛不愛,有多愛,我們無法肆意窺見。
唯一可以見得的是,他們在分開之後依然各自生花,生活愜意。
曾經的美好從來不是虛假,而如今跨越了山海的鋒菲戀,又讓故事續寫了甜美的結局,這樣就已足夠。
點亮“在看”,願他們能夠繼續讓這顆“過期糖”保持甜蜜,也願你們都能在兜兜轉轉之後與自己的愛情撞個滿懷。
– END –
作者:知書先生,有品,有趣,有料,有態度。來源:知書先生(ID:svop133)。Daily生活家經授權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