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人所需的能量中,有10%~15%來自蛋白質;它還是維持良好免疫力不可或缺的生理基礎之一;是細胞更新和修復的必備“原材料”……
不過,我們日常生活中通常更強調蛋白質攝入的量,應按0.8g/kg的體重來補充,但其實還要注重“質”——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質營養價值不同,有研究發現,不同食物來源的蛋白質攝入與高血壓發病風險下降有關。
01
蛋白質攝入多樣性越高
高血壓發病風險越低
南方醫科大學科研團隊在權威期刊《Hypertension》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表示,蛋白質攝入的異質性非常大,來自不同食物的蛋白質可能會對血壓產生不同的影響。
研究人員根據中國成年人膳食蛋白質主要來源的8種食物進行“多樣性評分”,這8種食物分別是:全穀物、精製穀物、加工紅肉、未加工紅肉、家禽、魚、雞蛋和豆類。
結果發現不同來源的蛋白質與新發高血壓的關係是不一樣的,有的是“U”型、有的是“L”型,有的是倒“L”型。
但總的來說,攝入的蛋白質來源越多,高血壓的風險越低,每多攝入1種食物來源的蛋白質,高血壓風險降低26%。另外,與每天攝入蛋白質少於2種來源的人群相比,吃4種或更多蛋白質的參與者患高血壓的風險降低了66%!
02
正確掌握
不同食物的攝入量
每種蛋白質來源都有獨特的營養素,可以提供心血管健康益處,不過每種蛋白質都有各自的適宜攝入量,並不是越多越好。
全穀物與精製穀物都屬於日常需要攝入的主食,為人體提供能量,不可或缺。只不過它們的攝入很講究量:
①研究發現,精製穀物來源的蛋白攝入與高血壓風險呈倒L型關聯。意味著要適當少吃。
②而全穀物來源的蛋白攝入與高血壓風險呈U型關聯,也就是說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得保持適量。一般成年人每天全穀物應達到50~150克,可選擇小米、燕麥、蕎麥或高粱以及玉米等。
和精製穀物相比,全穀物含有更豐富的膳食纖維、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多酚及其他植物活性物,對人體有更有健康益處。適當增加全穀物攝入,有利於控制體重,降低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腫瘤等與膳食相關的慢性病的發病風險。
所以相對而言,日常主食可以多樣化選擇。
火腿、香腸、培根等加工類肉製品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還可能添加了防腐劑、增色劑等,長期大量食用會加大肝臟、腎臟負擔,甚至還有致癌風險。
所以總的來說,加工肉類能不吃還是儘量不吃。
紅肉是人體所需蛋白質、鐵、鋅和維生素B12的重要來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體必不可少的食物。
美國普渡大學研究人員綜合分析了24項有關心血管疾病患者飲食習慣與心臟病風險關聯的臨床數據後發現,每次食用85克紅肉、一週食用3次,並不會令血壓、總膽固醇、壞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濃度等檢測結果變糟。
紅肉來源的蛋白攝入與高血壓風險也呈U型關聯,所以也需要適量食用。
雞、鴨等禽肉,相對而言蛋白質含量更高,脂肪含量更少,更有利於保持身材、保護心腦血管健康,而且白肉的肉質更加細膩,更容易消化。
因此,建議紅肉和禽肉能換著吃,白肉的比例稍多些,尤其是晚上少吃不易消化的紅肉。
魚肉來源的蛋白質攝入與高血壓風險呈倒J型關聯。也就是說在膳食中適當增加攝入量,有助於降低高血壓。
魚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食物,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甚至比禽肉、畜肉都更優秀。
並且魚類蛋白質含有豐富的蛋氨基酸和牛磺酸,它們能影響血壓的調節機制;魚肉中的硒元素有助於減少體內的炎症和氧化應激反應,而這是導致心臟病和高血壓的兩個因素。
建議每週至少吃兩次魚肉等水產品,並儘量採用清蒸的方式。
豆類來源的蛋白攝入與高血壓風險呈L型關聯,也意味著是高血壓患者膳食中不可少的一部分。
豆類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鉀元素,這些物質有助於調節血壓;豆類富含的異黃酮能促進血管的擴張,加速血液的流通,輔助控制血壓。
另外,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至少吃125克大豆製品,有助於降低血壓和預防高血壓——研究者發現,與每天豆製品攝入量<125克者相比,豆製品攝入量≥125克者出現高血壓的風險降低27%。
一般建議每天吃大豆25-35g,或者至少125g豆製品。
很多人認為雞蛋,特別是蛋黃膽固醇含量偏高,不利於心血管的健康,有了高血壓、高血脂問題,就嚇得不敢吃雞蛋了,其實大可不必。
蛋黃中的脂質成分,一部分是脂溶性的維生素,一部分是DHA等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還有一部分是具有營養神經作用的卵磷脂,所以適量吃對於心血管健康是有好處的。
建議每天吃1個水煮蛋或者水蒸蛋。
今日節目預告
《顱腦損傷如何康復(上)》
顱腦損傷,通俗的稱呼為頭外傷。那麼,什麼樣的顱腦損傷不容忽視?頭外傷,就是要靜養,不能亂動嗎?康復是動動手動動腳,顱腦損傷有必要康復嗎?本期特邀浙江明州康復醫院醫療副院長梁恆、康復科主任婁坤,告訴您抓住黃金時間,積極康復,活出生活質量。精彩節目敬請關注今日17:15分浙江電視臺新聞頻道、22:25分浙江電視臺教科影視頻道《養生大國醫》。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