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瀉(2) | 長年作瀉,五更痛瀉

《辨證錄》

 原文 

人有長年作瀉,五更時必痛瀉二、三次,重則五、六次,至日間又不作瀉,人以為脾胃之虛寒,誰知是腎與命門之虛寒乎?

此等之病亦從脾胃虛寒而起,乃久瀉亡陰,脾傳入腎。苟腎中之火不衰,脾即傳腎,久之而腎仍傳於脾而自愈。惟其命門火衰,不能蒸腐水谷,脾遂傳水溼之氣於腎而不返矣。五更乃亥子之時也,其位在北,正腎水主令之時。水寒而火不能溫,水乃大瀉,此瀉即《內經》所謂大瘕瀉也。

用止水之劑,反不能止,必須用補水之味,使亡陰者速生。尤須於補陰之中,兼補其火,則陽旺始能攝陰也。

方用填坎湯

山茱萸(一兩) 茯苓(一兩) 巴戟天(五錢) 肉桂(三錢) 車前子(三錢) 北五味(三錢) 人參(三錢) 芡實(一兩) 白朮(二兩)

水煎服。

一劑瀉輕,再劑瀉又輕,連服十劑,斷不再瀉。

此方脾腎兼補,又是分水止瀉之藥,則溼氣自解。況得肉桂以溫命門之氣,則膀胱易於化水,寧復走大腸而作瀉哉。

此證用五神丹亦佳。

熟地(二兩) 山萸(一兩) 五味子(二錢) 破故紙 肉桂(各二錢)

水煎服。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