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等重要論述精神,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和生活品質,發掘城市優秀文化和旅遊資源,保留城市文化記憶,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提升城市文化綜合實力,激發城市內生動力,更好地發揮文化和旅遊產業在城市更新中的賦能重要作用,在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的指導下,本報開設“文旅產業賦能城市更新”欄目,聚焦報道文旅產業賦能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為各地提供有益參考。
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我國城鎮化發展接近成熟期時,需要對城市空間資源重新調整配置,使之更好滿足人們的期望需求、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這個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勢必涉及城市中的老城區、優秀建築、工業遺存、文化遺產等的保護利用,不僅關係到城市文脈的延續發展,更體現出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
繡花功夫留住記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2018年10月24日,總書記到廣州考察時殷切囑託,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歷史文化風貌,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一環。實踐證明,在保護中活化利用才能真正讓城市文脈得以延續發展。
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發掘城市文化資源,發展城市文化產業,保護和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打造歷史底蘊厚重、時代特色鮮明、文化氣息濃郁的人文城市。鼓勵利用城市歷史建築、工業遺產、舊廠房、舊街區、舊倉庫等存量空間發展文化產業,促進城市更新和產業升級,助力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轉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提出,今年將堅持“留改拆”並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推動有特色、有歷史記憶的廠房、商場、辦公樓等既有建築的有機更新和複合利用。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文化和旅遊產業賦能城市更新取得了長足進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業態興起、數字演藝中心和5G智慧劇場建設等,豐富了城市中文化和旅遊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新型城市文化空間,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培育文化產業園區和集聚區,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質,推動了城市風貌提升和產業升級。打造城市文化和旅遊品牌,大力推動旅遊休閒街區及旅遊休閒城市,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建設,激發了城市夜間經濟活力。但同時,城市缺乏鮮明的文化形象、城市文化資源轉化率不高、城市發展文化創意驅動力不足等問題也日益顯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城市更新的靈魂。”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認為,隨著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和自信不斷增強,我國城市建設已從過去對西方崇拜的迷夢中醒來,用開放和創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接引當代城市規劃設計“回家”,為文化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題和核心提供了廣闊空間。針對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劉士林認為,在這一階段,以文旅產業賦能城市更新,恰逢其時。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很多歷史文化空間都得到了改造和提升,但由於缺乏與之相適應的產業來帶動,人氣始終上不來。文旅產業既能吸納就業、創造稅收、提高本地居民收入,還能為老舊城市空間帶來消費和活力,不僅實現了城市更新是為了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初衷,更能與其雙向賦能,促進歷史文化空間的產城融合與高質量發展。
延續文脈活化空間
文化更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含城市文化遺產保護、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產品孵化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等。通過維護加固老建築、改造利用舊廠房、完善基礎設施等措施,恢復老城區功能和活力;通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合理利用,保護古遺址、古建築、近現代歷史建築,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風貌。
上海的城市更新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是以解決居住條件為主的重建舊改;90年代,則是以發展經濟為主的“推倒重建”模式,以發展商業經濟和生產;在本世紀初,開始注重存量保存和維護;近10年以來,尤其在《上海市城市更新條例》2021年9月起施行後,上海確立了以有內涵的有機更新為中心的總體思路。這也是多數大城市的城市更新曆程。
廣州市荔灣區歷時5年研究探索,確定了以保護歷史文化為前提,對街區進行點穴式的微改造方案。區別於傳統的大拆大建、“開膛破肚”式翻新,微改造是在維持現有建設格局不變前提下,通過局部拆建、功能置換、保留修繕等辦法實施的更新方式。通過微改造“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方式,荔灣區恢復了歷史河涌,保護現存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及舊城風貌,延續城市文脈。
今年3月1日,《北京市城市更新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明確了北京城市更新包括居住類、產業類等五大更新類型、12項更新內容,提出了北京城市更新的9個基本要求,強調科技驅動,突出高質量發展,強調“要牢記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要堅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要傳承歷史文脈,保護城市風貌,留住鄉愁記憶”。
業內專家認為,從文化產業發展角度,城市更新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注重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商業活化。例如北京的大柵欄、前門和成都的寬窄巷子等都是通過挖掘街區的文化歷史,增強文化氛圍、提煉文化元素,以此促進商業消費。第二個階段伴隨城市從傳統工業城市向商業城市、文化城市轉型,對舊廠房進行活化處理。如北京首鋼園區在保留鋼鐵遺址、鋼鐵文化的前提下,更多地融入了多元化的文化消費新業態。首鋼園中既可以看到過去的生產車間、生產設備、冷卻塔、鍋爐等,也可以看到很多文化企業、文化展會、現場秀等,還有一些非常有文化內涵的消費空間,極具活力和生命力。第三個階段是城市商場的更新,線下商場逐漸向文化深度體驗空間轉變。無論哪個階段,文化產業都是促進城市更新的重要載體。
文化引領產業升級
隨著新一輪新型城鎮化頂層設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通過審批並下放至地方,建設人文城市成為城市更新的目標之一。這就要求把城市建設發展、老城區改造提升等同人文城市建設統一起來,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內涵,推動優秀文化資源融入公共空間、公共設施、公共藝術的規劃設計,保留城市文化記憶,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讓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人文魅力空間。
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的鴿牌電纜廠老舊廠房,曾廢棄了10多年。經過近年來的改造,這裡已蛻變成總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富有“地域特色、科技含量、經濟效益、人文情懷”的重慶大學設計創意產業園。各地將老舊廠房轉型利用打造成文創園區的過程中,為市民百姓提供豐富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認為,文創園區在為市民服務上應該秉持開放的理念,文創園區不應該是自我封閉、內循環的場所,而應該是一個開放性的文化空間,應該熱情接待八方來客,積極創造條件與市民互動。在為市民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上,應該做到三個結合,即與居民生活結合,與社區結合,與城市發展結合。
在北京市朝陽區,2014年7月批覆設立的首家國家級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探索走出文化引領城市更新的新路子。作為北京歷史上重要的工業基地、全國老舊廠房的重要聚集區和保護利用先行區,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通過推動工業廠房改造利用、傳統商業設施升級、有形市場騰退轉型等三種方式加快轉型升級,實驗區共轉型升級51個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其中由存量空間轉型升級的有47家,佔園區總數的92.1%,在不新增建設用地的基礎上,提升存量空間的利用效率,形成了文化引領城市更新的朝陽實踐。其中,郎園、萊錦、懋隆等園區已成為全國老舊廠房“騰籠換鳥”的知名品牌園區。
同時,實驗區鼓勵園區開闢城市書房、美術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等綜合性公共服務空間,支持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節、戲劇節、藝術展、讀書會、產業沙龍等文化產業活動和公共文化活動,為居民提供豐富的文化供給。
城市更新是“經濟工程”,更是“文化工程”。城市更新除了通過有形的建築形態彰顯城市現代風貌,更要傾注無形的人文精神內涵,把握城市的文化屬性,打造高質量精神空間,以文化和旅遊產業推動城市更新的進程,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獲得幸福感、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