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常見卻常被忽略的中藥, 能清理肝膽裡的瘀濁

一味常見卻常被忽略的中藥, 能清理肝膽裡的瘀濁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今天介紹一味藥食同源之物。

它是食物,也是藥物,它可以是男女老少都適合的零嘴,也可以是烏梅丸裡醫聖欽點的主將。

它是誰?烏梅是也。

很多人都喜歡吃烏梅,但不知道它其實還是一味中藥。不過,我們不能拿零食烏梅入藥,雖然都是梅子,但藥用烏梅用的是未成熟的果實,而且有自己特定的炮製方式,這樣的效果才好。

那麼,小小的烏梅究竟有什麼絕技,能得到醫聖的肯定和青睞。

按照《神農本草經》所載,烏梅“蝕惡肉”。

古人這裡用惡肉兩個字代指一切腐敗之肉,腐敗之肉狹義上可以是肌肉潰爛、化膿,廣義上則包括了胬肉、黑痣等各種皮膚贅肉,息肉也屬於其中一種。

烏梅是消除息肉的常用藥,分享一個專門調理膽囊息肉的方子:烏僵薏柴湯。

烏僵薏柴湯:烏梅15克、白殭蠶10克、法半夏9克、薏苡仁30克、連翹6克、枳殼10克、柴胡9克、三稜9克、白芥子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這裡頭烏梅的劑量雖然不是最多的,但它結對是肱骨之臣。

說到烏梅,很多人總會想起它那憨態可掬的樣子,還有酸甜可口的味道,酸酸甜甜確實符合大眾的口味。

但藥用烏梅味道可就沒那麼好了,因為用的是未成熟的果實,果子在沒有成熟的時候大多隻有酸味,也是因為酸,所以能蝕惡肉,如果我們額外賦予它甜味,那就喧賓奪主了,就起不到這麼好的效果了。

具有類似作用的還有山楂,中醫在治療各種息肉的時候,偶爾也會在方子里加入山楂,山楂可以消肉積,同理也就能把體內的惡肉消蝕殆盡。這樣理解起來是不是就容易多了。

烏梅是酸味的,山楂也是酸味的,若要爭個高下,烏梅更勝一籌。《本草經疏》有過記載:“梅實,即今之烏梅也,最酸。”所以消肉積,通常就用山楂,消息肉,烏梅排在前面。

當然也不能只靠烏梅單打獨鬥,在它身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左膀右臂,是誰呢?白芥子和白殭蠶。

白芥子、白殭蠶屬於中藥裡的猛將,破結的力量很強,這個結指的就是息肉,當然也可以是其他有形的物質,比如結節、囊腫一類。破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邪氣排出去。什麼樣的邪氣?痰溼和瘀血。

我們知道肝臟本身是有排濁能力的,就像河水能自我淨化一樣,看那大自然中凡是流動的河水大抵都是清澈的,河水流不動,就會有各種垃圾漂浮在河面上。

肝臟的排濁能力主要體現在肝主疏洩上,而肝主疏洩的前提是肝氣要通暢,但肝氣也不總是通暢的,也會有鬱結的時候,肝氣鬱結肝的疏洩能力就下降了,痰溼瘀血排不出去,相互膠著,最終以息肉的形式出現。

柴胡、枳殼、白芍、甘草是四逆散的配伍,四逆散讓肝氣通暢,肝臟恢復排邪的能力,主動把肝膽裡的痰溼瘀血往外推。作為疏肝理氣的基礎方,四逆散是比較低調的。

連翹這味藥我們對它的認識是清熱解毒,其實連翹也能起到疏肝的作用,在肝氣鬱而化火的時候,加入連翹效果是非常不錯的。

邪氣有了出路,我們就能出其不意的展開攻勢了。用半夏化痰,用薏苡仁祛溼,用三稜活血,三稜也是比較厲害的一味中藥,它的厲害之處是可以破血,力度立馬就不一樣了。

這個方子水煎後,分作兩次服用。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