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錢鍾書的女兒被鄰居指著鼻子罵“臭寡婦”,還當眾被扇耳光

1972年,錢鍾書的女兒被鄰居指著鼻子罵“臭寡婦”,還當眾被扇耳光

錢鍾書是江蘇無錫人,被譽為“博學鴻儒”“文學崑崙”。妻子楊絳原名楊季康,是我國江蘇無錫人,她不僅是中國現代作家,還是一名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怎麼看,這兩位都不像是和鄰居打架鬥毆的人,可這事在1972年還真就發生了。

夫妻二人都有著南方人特有的氣質,對待事情不爭不搶,婚後也十分和諧,但面對危險和困境,夫妻二人也會變得強硬,他們會堅守自己的原則,但絕不允許別人的侵犯。

錢鍾書對楊絳算是一見鍾情,在一個聚會上錢鍾書只看一眼就被楊絳身上美麗而又清新脫俗的氣質所深深折服,就像他後來回憶起第一次見面時所說的:沒有遇到她時,從來沒有想過結婚,但遇到她之後,也從來沒有後悔過結婚。

從民國到開始的愛情經歷坎坷仍未削減半分,實在是令人豔羨,相比於魯迅和許廣平不能相守白頭,張兆和半生讀不懂沈從文,林徽因和梁思成愛得不夠專一,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實在太過純真美好。

成為伴侶以後,他們的夫妻生活十分和諧,但也會有爭吵,他們在初到法國時,沒有深入學習過法語,他們為一個讀音而爭辯,甚至惡語相向,最後找來了一個法國人做裁判。

經過“鑑定”,楊絳先生的讀音更加準確,結局是兩人並沒有很開心,面對這樣的局面他們一致達成了協議:以後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可以各持異議,不必求同。

此後,就算面對一件事就算對方不能理解,但他們也會相互商討,因此爭執大大減少。

楊絳先生熱愛自己的家庭,會主動負責家裡的瑣事,即使這樣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楊絳先生也毫無怨言,包攬家中所有的家務,給錢鍾書創造了極好的學術環境,他們的女兒錢媛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與愛護。

錢鍾書說:“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雖然夫妻二人經營好了自己的小家,但國家仍處於危難當中急需發展,就出現了“摻沙子”這一政策,把幹部、知識分子隊伍插入工農兵人員裡面去,以達到互幫互助的效果。

所以不可避免的事情發生了,在一九六九年的那個一個特殊時期,錢鍾書一家三口被迫成了“摻沙子”的人選。

錢鍾書夫妻和女兒錢瑗一家各分到一套房,他們一家人住在一起覺得十分幸福,可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鄰居打破了他們和諧的生活。

一開始楊絳秉承著“遠親不如近鄰”的想法,時常幫助鄰居們,本以為是真心換真心,沒想到他們一家人為鄰居善意做下的一切,卻從未得到過對方半分感激,他們甚至還變本加厲的侮辱楊絳一家。

楊絳的女兒錢瑗原本有過一段婚姻,只可惜在婚後第三年,錢瑗的丈夫就自殺身亡了,楊絳怕女兒過度傷心,就懇請校方保密。

他們的鄰居聽到了風聲,一次偏偏挑他們三獨自在家的時候這對小夫妻中的媳婦問錢瑗:“你男人呢?” 錢瑗說:“已經不在了!”

沒成想那對鄰居夫妻竟然開懷大笑,此後,他們還常常叫錢瑗“臭寡婦”,他們每次見到錢瑗,表情都耐人尋味。

但是楊絳一家並沒有計較,但矛盾的種子卻已悄然埋下。

一九七二年年十二月二日,楊絳請了一個鐘點工來家幫忙洗衣服,人們都知道這是按照時間進行收費的,誰知鄰居夫妻竟然想要免費享用,這毫無疑問的遭到了錢瑗拒絕。

但鄰居不依不饒,對方女人大喊一句:“你不是好人”,還指著錢媛罵:“你個臭寡婦。”,錢媛也生氣了回嘴了一句,沒想到對方隨手一巴掌就抽在了錢瑗臉上。

這一幕被楊絳看在眼裡,即使平日裡不爭不搶忍氣吞聲,但這已經觸犯了楊絳的底線,她絲毫不顧力量的懸殊,衝上前保護女兒。

對面夫妻二人竟合起夥來欺負楊絳,把她甩到了晾衣架上,爭吵的聲音驚動了錢鍾書,見妻子受屈,錢鍾書舉起架子側面的木板,衝著那家的男人劈頭打去,好在對方用胳膊擋住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最後錢瑗找來了居委會的人員,才終止了這場爭鬥。

而後許久,楊絳甚至不敢跟鄰居同時間出現在共用的廚房裡,畢竟衝動也只有一次。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他們一家人經過批准終於離開了這裡,而後過了近乎“三年流亡生活”,最終定居於三里河新居。

雖然離開了傷心之地,但鄰居依舊不依不饒四處告狀、汙衊,以至於讓楊絳忍無可忍,不得不重揭傷疤,寫出了《從“摻沙子”到“流亡”》一文,才得以自證清白。

曾經有人寫大字報批判錢鍾書,楊絳也像“一頭母獅”一樣保護著愛人。

文人雖然不比武人般有力量,在文學中他們用文字化作刀刃拯救世人的靈魂,在生活中他們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保護家人,所以說:做人底線不可踩,文人風骨不可欺。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