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開國少將王扶之回鄉探親,發現一個老頭一直跟著自己

1953年,開國少將王扶之回鄉探親,發現一個老頭一直跟著自己

1953年,18年不曾回家的開國少將王扶之回家探親,走到半路遇到個趕牛車的老大爺。奇怪的是,王扶之都到家門口了,大爺還一直跟著他………

1953年,新中國成立四年後,許多百姓們逐漸從戰爭帶來的傷痛中振作起來,重整家園,開始了嶄新的生活。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奔赴在前線,四處奔走戰鬥,他們就是抗美援朝的士兵們。

抗美援朝的戰役持續了三年,三年的時間裡,士兵們英勇奮戰,擊退了美國的軍隊,也向世界展現了新中國的力量。

但是,這樣英勇光輝的戰績是靠士兵們的血淚贏來的。

王扶之就是其中一員。

1923年,王扶之出生在陝西省子洲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當時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家裡條件也不好,只能靠父母給地主放牛掙些錢來貼補家用。

等到年紀稍大些,父親拿出積蓄送王扶之去上學,上學之後所學到的知識,給王扶之奠定了很強的政治基礎。

後來,有執行任務的紅軍來到了他的家鄉,儘管裝備簡陋,但是紀律嚴明,也經常幫助村民們,這讓王扶之對這支軍隊產生了好感,產生了參軍的念頭,徵得父母的同意後,王扶之報名參軍了,儘管當時他只有十二歲,但是身高優勢很明顯,大家都以為他已經十六七歲了。

通過選拔後,他被分到了紅七十五師的少共營,營隊裡都是十幾歲的少年。

剛開始作戰的時候,敵軍看到他們都是半大的孩子,不以為然,沒想到這支軍隊異常勇猛,用梭鏢制住敵人,並獲得了自己的第一把小手槍。

在之後的作戰裡,王扶之表現越來越出色,立下赫赫戰功,也一路擔任軍中要職。

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王扶之擔任師長帶領軍隊英勇奮戰。

後來,王扶之他們被敵軍的炸彈炸傷,壓在廢墟底下,沒有食物和水,呼救也沒有回應,許多戰友都犧牲了,當他們幾近絕望的時候,外面終於傳來了救援的聲音,終於他們獲救了。

被救出來之後,組織決定送他們回國養傷。

回到國家之後,王扶之的生活逐漸迴歸平靜,也逐漸開始懷念自己的家鄉,於是決定趁這個機會回家探親,徵得組織同意後,王扶之便啟程了。

踏上家鄉的路,一切都是陌生又熟悉,王扶之憑著記憶往家走,半路上遇見一位趕牛車的大爺。

巧合的是,大爺與自己的方向是一致的,大爺見王扶之自己一人帶著行李,提議送他一程,王扶之並沒有拒絕。

一路上,兩人嘮著家長裡短,得知王扶之是當兵的,大爺也懷念起自己當兵的兒子,表示,自己兒子已經離開家快二十年了,當兵之後就沒和家裡聯繫過,十有八九已經不在了。

但是沒多遠,王扶之發現了奇怪的地方,大爺一路跟著自己,自己朝哪拐大爺就朝哪拐。

王扶之誤以為大爺想託自己打聽兒子的下落,但是茫茫人海,自己也是無能為力。

一路走到家門口,大爺疑惑的看向王扶之,詢問他:“小夥子,你是不是走錯了?”

王扶之十分懊悔,兩人攀談一路,竟然沒有認出自己的老父親。

其實這也並不是很奇怪,王扶之離開家的時候才十二歲,完全沒有長開,再加上近二十年在戰場上摸爬打滾,槍林彈雨,早已經不是記憶中的模樣。

而大爺在家中,以放牛為生,風吹日曬,頭髮早已花白,皺紋也是佈滿全臉,儘管才剛過六十,卻已經是七八十歲老人的模樣了。

王扶之十分愧疚,自己十八年未曾聯繫過家裡,但是父親並未責怪,十分理解自己的兒子。

幸運的是,十八年了,父子二人又團聚了,之後王扶之為了照顧年邁的父親,把父親接到了身邊,彌補過去錯過的時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