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哥遊學直播預告
———–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
這兩句話,說的是四季氣候的規律性變化。
“寒暑”是氣候的變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
“寒來暑往”四個字,出自《易經》。《周易·繫辭》裡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想推,而成歲焉”。
“秋收冬藏”四個字,出自《荀子》,荀子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此處只言秋冬,是省略句。
氣候與物候歷來就是農本國家的大事,遊牧民族就無所謂了,不太重視。氣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溫度、溼度和光照時間;物候則關心生物消長的節律性,偏重在生物與自然的關係。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陽最近的近日點(1.4億公里)和距離太陽最遠的遠日點(1.6億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時間的長短不一。地球的地軸又是歪的,自轉起來造成各地區日照強度不均衡,這樣就產生了寒暑的變化。
、
天文學中所以引出二十八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黃道內的二十八宿為座標,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個天體之間的關係。二十八宿雖然都是恆星,但離我們至少都有40萬億公里(4.3光年)。正因為它們光色暗淡又恆定不動,所以便於作為背景和座標來觀察五星和日月的運動。
如果七曜中的兩個或三個星體出現衝、留、合的變化,即運轉角度、排列、與距離的不同,會對地球產生引力上的改變,形成不同的氣象。月球品質輕、自轉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單獨靠自身的引力調集雨雲。其它幾個星體,則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引力調集雨雲,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兩星或多星夾角的合力矢線所指的地球方向會有暴雨,夾角內地區的雲被吸走了會出現乾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變化來預報氣象。
如何確定旱澇發生的地區呢?這就要提到天文學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九州的說法。帝嚳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時增至十二州,大禹治水以後又確定為九州,並鑄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兗冀青徐,楊荊豫梁雍”。每一州對應著天球上星域的一個分區,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夾角的矢力線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對應的九州就會有旱澇冰雹等災害,或火山地震等災變。後世由此分支發展出占星術,那是另外一回事,與傳統科技不相干。
兩句話的白話譯文,意思是:
四季的氣候,總是冬夏交替,寒來暑往。
地裡的莊稼,總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
“閏餘成歲”一句,語出《尚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中國文化裡面發達最早、最系統的就是天文學。為什麼中國天文學發達呢?因為中國是以農業為本、以農立國。務農的根本在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時而為,不能隨意胡來。中國曆代都有司天監,有“天官”,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的變化,以此作為行政施治的根據,所以日月五星又稱為“七政”。
國家、朝廷(政府)要負責制定律歷,計算出24節氣的準確時間,以指導人們務農。中國的天文曆法,歷來是太陰與太陽合參:乙太陰記月,太陽記年。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是以公元記年的太陽曆,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運行365天制定的歷法,簡稱陽曆。中國很早就有太陽曆,宋朝沉括的科技著作《夢溪筆談》裡面就有詳細論述。
但是歷代朝廷並沒有正式頒佈和使用太陽曆,因為太陽曆與月律(月亮的節奏、節律)不符。月球質量輕、自轉速度快,繞地軌道是橢圓。月亮盈虧晦朔一個週期,近地點時是30天,遠地點時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點。這樣,一年加起來是354天,按照太陽曆算是365天,中間差了11天,這就是“閏餘”,“閏”字的本義就是多餘。上古時代天子朝宗廟,各月均有定時,只有多出來的閏月無事,故居而不出,所以“閏”字是王在門之中。如果借字做訓,門裡王為閏,家裡養個肥吃肥喝的王,不是多餘又是什麼?所以莊子說:“帝王者,聖人之餘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來就差了33天,多出一個月。這樣,曆法與物候節律不相符,累積17年以後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只能是每3年加多1個月出來,加出的這個月叫“閏月”,加月之年就叫作“閏年”。平年有12個月,閏年就有13個月。但三年一閏只消化了30天,還多3天。五年閏兩次天數又不夠,怎麼辦好呢?經過多年的摸索,古人發現19年閏7次最符合規律。
陽曆也同樣要設閏,陽曆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迴歸年(歲)是365天零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4年就累計到24小時了,多出一天,也必須設閏將其消化掉。因此,陽曆每四年一閏,將多出的一天放在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有28天,閏年的二月就有29天。
“閏餘成歲”的“歲”與“年”是兩個概念。“年”表示從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的這一段時間,為一個自然年。“歲”表示從今年的某一節氣到明年的同一節氣的一段時間,為一個迴歸年。
“歲”的本義是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木星運行的軌跡叫太歲。用歲星紀年是我國天文曆法的另外一種。
木星(歲星)12年繞天一週,每年行30度,為一個歲次。用之記載歷史事件就記為:歲在某某。
用太陽曆紀年,歲星曆記歲,這樣年歲相符,就是“閏餘成歲”。
劉宏毅:知名的中國文化專家、國學學者,專注於國學教育、生命智慧、以及尊重生命自有規律下的養生;提倡踐行國學,注重用經典開啟智慧,反對死讀書;主張為學要博,為用要專,思想要獨立;為人要有道骨,佛心,儒行。
曾在美國、加拿大、臺灣、澳洲、新西蘭等地講學,將“國學智慧”與“科學般若”引入企業高端培訓課程,是大學生人生規劃設計、職場情商培養、領導力提升培養的資深專家、教授,被加拿大《環球華報》譽為“中國文化的佈道者”。
中華文化 國學經典圖書教材商城
歡迎點擊下方圖片購買↓↓
學習傳統文化,
經營幸福人生!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中華文化大講堂”公眾號
傳統文化書籍
長按識別二維碼
進入“中華文化大講堂”微店
國學機、早教機
傳統文化書籍
長按識別二維碼
瞭解更多相關產品
中華經典學習平臺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入平臺
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關注我們!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轉發只需1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