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博弈場往往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正當俄烏雙方打得難解難分,以色列攪亂中東局勢之時,美國又被爆出對盟友捅刀了。
這次受傷的不是別人,正是美國的“亞洲小弟”—韓國。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此前社交媒體上爆出的五角大樓秘密文件表明,美方或許正在竊聽韓國官員。
《紐約時報》還提到,此前同意向華盛頓出售炮彈的首爾堅稱,美軍將是它們的“最終消費者”,但韓國總統尹錫悅和其助手擔心,美國會將這些炮彈轉交給基輔。
根據韓國的表態,韓國只會向烏克蘭提供防彈衣、防毒面具等非致命性軍事援助。
依照《紐約時報》的說法,美國情報部門是基於電子情報數據,一種名叫“信號情報”的東西來獲取竊聽內容的。這是一種情報機構專用術語,意味著美國監聽韓國不是一天兩天了。
作為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韓國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影響固然重要。但採用竊聽這一不太光彩的手段來獲取韓國政治動態,著實與美國的大國身份不相匹配。
其實回溯美國情報部門的所作所為,會發現竊聽行為已經成為美國打探情報的慣用伎倆。
2013年被斯諾登爆出“稜鏡門”事件,美國對外國政府和企業進行大規模的監聽。據德國媒體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每月在德國收集約5億次的數據信息。
2020年,《華盛頓郵報》和德國電視二臺曝光了美國中情局長期利用瑞士一家加密設備製造商,藉此對全球多個國家開展監聽活動。
2021年,歐洲媒體調查顯示,丹麥情報部門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幫助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視其歐洲盟友,包括法國、挪威等國家。
2021年10月底,美國中央情報局被爆曾在首爾設立秘密辦公室,用於蒐集韓國情報。
這些監聽行為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美國情報部門可能就像潛伏在海底下的冰山一樣,蟄伏在各個國家情報部門中。
而韓國的情報部門很有可能已經被滲透,能夠獲知韓國核心領導層的決策,及時掌握其政治動向,說明其滲透之深入。
但韓國方面對此卻敢怒不敢言。韓國總統辦公室4月9日下午告訴媒體記者,將參照先例和其他國家的情況來探討對策,針對監聽問題與美國進行“必要的溝通”。
從這段表態中能看出幾點關鍵信息。
首先韓國說了,要“參照先例”。韓國不是一上來就對美國的竊聽行為表示憤怒或是批評,即便這種行為危害了韓國的國家安全。反而是要參照以往的案例,看看別的國家被竊聽後是什麼反應,看看別的國家是怎麼做的,要和別的國家步調一致。
其次是和美國進行“必要的溝通”。韓方的用語不是質詢或是質疑,而是帶有平等交流含義的“溝通”。這個詞也很好地避免了帶有任何態度和情緒,說得好聽點,在未搞清事情真相之前,是一種剋制和冷靜,說得不好聽點就是讓外界看來,缺少了一點“血性”。
韓方短短的一句表態,卻能夠讓人感慨頗多。
韓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在面對美國喪失原則底線的挑釁時,竟然毫無怨念。總統辦公室的發言人在面對媒體記者時,卻連一句“狠話”都說不出,哪怕竊聽行為被看作是一種可恥行為,不禁讓外界感到可笑又可悲。
這件事也讓我們看到美方對韓國的不尊重和不信任,即便美國在韓國駐軍,部署各種高威脅的軍事武器。卻依舊不依不饒,逾越底線和主權,想要從根本上控制韓國,讓其唯美國是從。
說到底,也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韓國想要依附美國,從而獲取軍事和政治支持,美國也不講情面竊聽韓國,雙方各取所需,根本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