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建議,餐餐有蔬菜,保證每人每天攝入不少於300克的新鮮蔬菜,深色蔬菜應占1/2。

然而,有些蔬菜看似無害,實則暗藏健康風險,可能會傷肝、致癌,甚至會喪命。
蕨菜:是唯一被列為致癌物的蔬菜
春季的蕨菜,味道最鮮嫩,吃起來爽脆清香,是餐桌上妥妥的“時鮮菜”。
但小編要在這給大家潑一盆冷水:早在2011年,蕨菜就被世衛組織的的下屬機構,即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2B類致癌物(對人可能致癌)。

蕨菜之所以致癌,其罪魁禍首是一種被稱作“原蕨苷”的物質。
原蕨苷主要存在於蕨類植物中,特別是在嫩芽部分,含量相對更高。原蕨苷在人體內會跟氨基酸反應,也能破壞遺傳物質DNA,引起大量的正常細胞發生異化,最終促成癌細胞的生成。
早在1983年,日本科學家的研究就顯示:喜好吃蕨菜的地區,胃癌、食道癌等惡性腫瘤高發。
偶爾吃蕨菜嚐嚐鮮,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要長期、大量地吃,畢竟蕨菜的致癌風險也是真實存在的。
原蕨苷易溶於水,建議在炒菜或煲湯前,記得先用開水把蕨菜焯煮一下,再將焯過水的蕨菜用涼水清洗兩遍,以減少原蕨苷含量。
紅鳳菜:有傷肝風險
紅鳳菜,別名又叫紅皮菜、觀音菜、紅背(貝)菜、紫背(貝)菜,是西南和兩廣地區廣泛食用的山野菜。
紅鳳菜葉子顏色鮮紅,有人甚至認為吃它能補血,還稱其為“補血菜”。
實際上,紅鳳菜葉子之所以顏色鮮紅,是因為它富含花青素(一種色素),並沒有補血的功效。
“罪魁禍首”就是,紅鳳菜中含有一類叫吡咯裡西啶類生物鹼的物質(簡稱PA)。
PA中含有的種類很多,其中一些種類對人體有潛在的肝毒性,如果長期大量地吃紅鳳菜,可能會損傷肝臟。
鑑於此,紅鳳菜能不吃就不吃,沒試過的朋友也別好奇嘗試。
新鮮黃花菜:有中毒、喪命風險
黃花菜富含卵磷脂,能夠增強和改善大腦功能,再加上口感好,因此很多人喜歡買來給老人小孩吃。

但是,黃花菜分為乾溼兩種,如果選用新鮮的黃花菜,一定要妥善處理,否則有中毒的危險。
這是因為,鮮黃花菜中含有秋水仙鹼(尤其以花蕊部分含量極高),在胃腸道中會被氧化成有毒性極強的“二秋水仙鹼”。不小心誤食,輕則會嘔吐、腹瀉,重則會出現肌無力,甚至喪命!
若是你非要嘗這一口鮮,在烹飪前,記得先用沸水焯過,再用清水浸泡兩個小時以上,最後再洗淨炒食。
幹黃花菜在加工過程中,已經把秋水仙鹼溶解了,相對來說更安全。當然,在烹飪前,幹品也應該用清水浸泡後,再拿來炒食。
除了以上3種蔬菜,以下幾種“危險”菜,在烹飪或吃的時候也要當心,否則會“惹毒上身”。
3種“危險”菜,煮前、吃前必看!
龍葵素是一種生物鹼,有溶血作用,對黏膜有較大刺激,能引起腦充血、水腫等。
誤食發芽的土豆,開始時,咽喉部有瘙癢、燒灼感,接著上腹部發熱,可出現胃腸炎症狀。
嚴重時,會吐瀉致脫水,血壓下降,體溫上升,頭痛、昏迷、出汗,甚至會出現瞳孔散大,呼吸發生困難,最後全身抽搐、循環衰竭而死亡。
因此,土豆最好隨買隨吃。萬一不小心買多了,可將土豆暫存於陰涼處,或將表皮乾燥的土豆裝進密封保鮮袋,放入冰箱冷藏。
木耳本身並無毒,但如果泡發時間太久,再加上室溫較高,就會滋生一種叫做“椰毒假單胞菌”的致病菌。
如果不慎米酵菌酸中毒,輕則頭暈、噁心,重則可能出現黃疸、血尿、休克昏迷、肝功能衰竭,嚴重甚至會死亡。
更可怕的是,米酵菌酸非常耐熱,開水焯、下鍋炒都無法消除。且目前沒有特效藥,死亡率極高。
-
用冷水泡1~2小時就可以了;如果用熱水泡,時間要更短。
-
夏季泡發木耳時,最好放在冷藏室裡,但也不要超過24小時。
豆角含有皂苷、植物血凝素兩種毒素,未煮熟就食用,可能會發生中毒。輕則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胃部不適,嚴重甚至出現溶血、休克。
因此,烹炒豆角時,切勿貪快,一定要完全煮熟,這樣上述兩種毒素才能被破壞掉。
在烹飪時,當你發現豆角失去原有的綠色,生硬感和豆腥味也消失了,就說明已去掉毒素,可以放心食用。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看誰的眼力最好!
編輯:魚躍
點個贊點個在看,一起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