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者,大也
行者,形也
太行山
就是許多中國人心中的
那一座“大山”
其形如凝固的海浪
洶湧堆疊、直至天邊
(請橫屏觀看,雪後太行群山,攝影師@寒冰)
▼
兩座最高峰之外
更多山峰從平原拔地而起
形成斷崖絕壁
令中原的古人
驚歎為“天下之脊”
(河南輝縣的絕壁,攝影師@王紅斌)
▼
太行山也足夠廣大
它號稱“八百里太行”
長度實際超過800公里、寬約100公里
橫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
並將華北大地一分為二
(太行山範圍和景點示意,製圖@陳景逸/星球研究所)
▼
這種高大寬廣
足以庇佑萬千生靈
直到今天
在人類活動如此劇烈之時
華北豹、獼猴、褐馬雞等珍稀物種
依然在太行山繁衍生息
(山西和順的華北豹M13,它是目前太行山這一片最強勢的公豹,是母豹F7的兒子。如今他和另一隻母豹的三個孩子平平、安安、夜夜也已陸續獨立擴散到太行山,圖片來源@貓盟)
▼
而在星球研究所看來
太行山的意義更是極為獨特
是太行山
塑造了華北的地貌
也是太行山
深刻影響了華北的歷史與文化
太行山正如
華北的“設計師”
可謂是
太行一山起
華北萬物生
01
大地撕裂
當你乘坐高鐵或汽車
穿越華北平原的北部
你會發現有一座連續而漫長的“高牆”
橫亙在平原的西部天際
(太行山如同北京城西側的高牆,攝影師@李源)
▼
雁陣的南端
三門峽盆地與運城盆地
夾峙著狹長的一條山脈
中條山因此得名
(山西垣曲中條山脈,攝影師@李平安)
▼
往北
臨汾盆地與晉中盆地南北相接
它們又和太嶽山、上黨盆地、太行主脈
從西到東依次相間排列
呈現“盆-山-盆-山”的格局
(請橫屏觀看,山西靈石、介休交界處的太嶽山脈,山下的平原屬於臨汾、晉中兩座盆地相接處,攝影師@石耀臣)
▼
再往北
盆山相間的走勢逐漸轉向南北
從南到北依次是
系舟山、忻定盆地
五臺山、繁峙-代縣盆地
恆山、渾源盆地
六稜山、大同盆地
呈現出層層疊疊的
▼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盆盆盆盆
山山山山
而最著名的峰頂平臺
當屬太行山系的最高峰五臺山
它因五座山峰
皆平緩如臺而得名
行走其上
便遠離了山下的險峰、幽谷
如同置身廣闊的高原
正在進一步重塑華北的大地
02
削山填谷
太行山對華北接下來的塑造
本文創作團隊
-星球研究所-
撰文:李楚陽
編輯:所長&雲舞空城
圖片:徐鷹
【參考文獻】可上下滑動查看
[1]尤聯元,楊景春.中國地貌[M].科學出版社.2013.
[2]李常寶.壯美太行[M].山西經濟出版社.2018.
[3]朱日祥,朱光,李建威等.華北克拉通破壞[M].科學出版社.2020.
[4]郭康,邸明慧,張聰,蔡湛等.嶂石巖地貌[M].科學出版社.2007.
[5]楊景春,李有利.地貌學原理(修訂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吳忱,許清海,劉勁松.華北地貌新論[M].科學出版社.2017.
[7]曹現志.華北地塊中部中新生代構造地貌演變過程與機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8]孟元庫.太行山東麓地區中-新生代盆-山構造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9]倪觀忠.鑽孔巖芯揭示的黃河貫通三門峽時代[D].蘭州大學.2022.
[10]王曉敏.文化線路遺產視角下的太行山陘道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8.
[11]張婧靜.論十六國時期上黨地區的政權角逐與民族融合[D].山西大學.2014.
[12]吳奇,許立青,李三忠,劉鑫,王鵬程,曹現志,索豔慧.華北地塊中部活動構造特徵及汾渭地塹成因探討[J].地學前緣,2013,20(4).
[13]徐傑,高戰武,孫建寶,宋長青.區域伸展體制下盆-山構造耦合關係的探討——以渤海灣盆地和太行山為例[J].地質學報,2001,75(2).
[14]劉芳圓,崔俊輝,陳立江,趙豔霞,秦彥傑,吳忱.華北平原地貌區劃新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25(4).
[15]張瑋.層累的標識:太行山歷史文化譜系建構研究[J].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21(2).
[16]郭曉明,王法崗.泥河灣百年科學探索述略[J].文物春秋,2021,181(4).
[17]王星光,李秋芳.太行山地區與粟作農業的起源[J].中國農史,2002,21(1).
[18]李國強.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粟類植物的馴化起源研究[J].南方文物,2015(1).
[19]王尚義.芻議太行八陘及其歷史變遷[J].地理研究,1997,16(1).
[20]李廣潔.商周之際至春秋時期太行山的戰略地位[J].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1).
[21]張玉坤,李松洋,李嚴.明長城內外三關軍事聚落整體佈局與聯防機制[J].城市規劃,2021,45(11).
[22]嶽謙厚.山西烽火,抗戰中耀眼的豐碑[J].記者觀察,2005(8).
[23]張雲.太行山抗日根據地歷史地位淺析[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6(4).
[24]劉和甫,梁慧社,李曉清,殷進垠,朱德豐,劉立群.中國東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與伸展山嶺耦合機制[J].地學前緣,2000,7(4).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每滿100減50,點擊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