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豔明:成為更亮的光

張豔明:成為更亮的光

張豔明: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成人心外科五病區護士長,曾獲北京市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2022年度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優質護理先進典型榮譽稱號等;2023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踩著旭日灑下的光影,一個小巧的身影兩步並作一步快速穿過長廊,向記者走來。“不好意思,從重症監護病房轉回的患者比較多,晚到了一會。”她微笑著道歉。近日上午9時,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成人心外科五病區,記者見到了張豔明。

在20多年的從業生涯裡,張豔明經歷過不少大風大浪。2003年,作為護理新人抗擊非典;2008年,作為護理骨幹成為北京奧運會醫療志願者;2021年,作為團隊領隊到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進行幫扶;2022年,帶隊參與上海抗疫。她將這一段段的經歷比喻為發現光、追逐光、成為光的過程。“身邊優秀的前輩太多了,他們義無反顧拯救生命的精神深深影響著我,也讓我想成為更加優秀的人。”張豔明感慨。

雖然已是管理者,但張豔明堅持不脫離臨床工作。每天上午,她都要帶著團隊在病房中穿梭,為患者進行護理。“專業技術能力一定不能落下。”張豔明溫柔的眼神倏地變得堅毅,“遇到緊急時刻,我就是主力。平時堅持去做,才能保證在搶救時做到位。”

在職業生涯的前10年裡,張豔明都在與重症護理打交道,因此具有極強的危機意識。前段時間,病房裡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毫無徵兆地發生心臟驟停。“我們團隊立馬展開搶救,有人負責心臟按壓,有人聯繫麻醉科,有人進行加壓給氧。整個過程有條不紊、配合默契,10分鐘內完成搶救。”張豔明說,“這說明我們日常培訓工作是到位的。”

“其實,我上學時不是別人口中的好學生。”憶起青蔥歲月,張豔明說,“但心血管護理的專業性深深吸引著我,我又重新翻開病理學、解剖學等課本,對應著臨床工作中的問題再去重新學習,這是一個讓我成長的過程。”如今,張豔明每天都會細細梳理當天的工作,從中汲取經驗抑或教訓。不僅如此,她也嚴格要求團隊每週進行培訓和交流。

張豔明逐漸成為團隊裡的光。這一路上,艱難和困苦不少,但在她看來,辦法總比困難多。2022年,正在雲南省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進行技術幫扶的張豔明,突然接到雲南省的援滬指令:立即帶領該院的40餘名護理人員奔赴上海參與抗疫支援。“沒有任何方艙工作經驗,如何帶領大家快速適應並且做好工作?護理團隊平均年齡不到27歲,如何挑得起如此重的擔子?”張豔明回憶,“說不害怕是假的,但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在做好感染者救治工作的同時,一定要平平安安把姐妹們帶回家。”她抓住一切入艙的機會,及時發現問題,把控風險點位,為團隊梳理出高效、安全的工作流程。經歷40多天的奮戰,張豔明兌現了承諾,帶領團隊零感染凱旋。

患者和同事總能從張豔明的身上汲取到溫暖的力量。“一定要敬畏生命。患者將性命託付給我們,毫無保留地相信我們,絕對不能在生命面前有絲毫懈怠。”張豔明將這種敬畏感融入對患者的日常關愛之中。近日,病房裡的一位老大爺因術後身體虛弱、排便不適,脾氣變得暴躁起來。他覺得讓護士幫忙處理排洩物很難為情,每天氣呼呼地跟自己較勁。見此情形,張豔明每天都要到病床前繞幾圈,像鼓勵孩子一樣跟他說:“今天特別棒,每天都有進步,明天就會好的。”這種鼓勵似有魔力,老大爺果真第二天不再拉肚子了。

在上海參加抗疫的日子裡,隊員們最期待的就是張豔明每晚準時發在微信群裡的消息。那時為疏導大家的焦慮情緒,張豔明號召同事、家人拍攝視頻為團隊加油打氣。“不到一個星期就收到了70多個視頻。我每天從中挑選兩個視頻,像拆盲盒一樣發在群裡,帶給大家驚喜。”張豔明說,“等我把這些盲盒拆完,我們就戰勝病毒,順利回家了。”這句話、這些視頻,成為護士們那段時光的精神支撐。

“每次獲得榮譽,我就告誡自己要更腳踏實地、做得更好一些。”得知獲得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後,張豔明更加堅定了這種信念,“我希望這個榮譽能夠驅動我成為更亮的光,去照亮更多的人。”


文:健康報記者 吳倩 通訊員 劉怡華

編輯:於夢非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 王樂民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5LIV01WD】獲取授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