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養生有“搭檔”,一起保健效果更好!

五臟養生有“搭檔”,一起保健效果更好!

中醫認為,髒與腑之間經氣相通,肝與膽、心與小腸、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是彼此有關聯和影響的“搭檔”。如果一方出現不適,可以從另一方入手調理,也可以“搭檔”雙方一起保健,效果更好。

 

肝+膽:推敲肝膽經生陽排毒

江西省中醫院肝膽科廖正儀、葛來安2023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中醫認為,肝與膽相表裡,肝氣不舒會影響膽,需要同時調理。每天疏通肝膽經可以生髮陽氣、疏肝排毒。

 

晨起敲膽經生陽:

 

每天早上起來,雙手沿著大腿外側褲線的位置來回敲10分鐘,以發熱為度,能讓陽氣得到生髮,促進肝膽排毒,增強身體免疫力。疼痛的位置提示有毒素淤積在局部,可以重點敲。 

 

睡前推肝經排毒:

 

肝經與膽經位置相反,位於大腿正內側,睡覺前將雙腿彎曲打開,雙手疊按在大腿內側根部,稍用力向前推到膝蓋,先左後右,反覆50遍,可以暢通肝經、疏調肝氣,使肝膽在睡眠中充分排毒。


對於體質下降,打不起精神,容易失眠的人群,可以用此方法生髮陽氣、充沛精力;若在經期前後疏通肝膽經,可以起到調節月經、保養婦科、瘦身養顏的效果;老人可將此作為保健養生的日常功課。


心+小腸:心火大多會移到小腸

雲南省中醫醫院藥學部李松梅2023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談到,中醫認為,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亢盛容易下移小腸,引起尿黃、尿少、尿急、尿痛等症,可以試試三味中藥。

 

車前草:

 

車前草有清熱利尿、祛痰、涼血解毒的功效,將少許車前草洗淨,沖泡代茶飲,可以清熱利尿,適合尿黃尿少、尿痛尿急的人群。除了泡水,也可以用車前草做藥膳養生,尤其適合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吃。

 

白茅根:

 

白茅根可以涼血止血、清熱利尿,取少許白茅根、適量冰糖泡水代茶飲,可以清心除煩、利尿陰,適合心煩口渴、尿赤尿少者。白茅根性寒,不宜長期服用,體質虛寒、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

 

竹葉:

 

竹葉長於清心瀉火除煩,而淡竹葉長於清熱利尿,多用於心經有熱下移小腸引起病症,讓熱邪隨尿排出。取新鮮竹葉、荷葉、薄荷各30克,水煎10分鐘取汁,加適量蜂蜜代茶飲,可以生津利尿、除煩止渴等。 


脾+胃:按摩穴位助力脾和胃

重慶市中醫院中醫經典科曹晉2023年在健康刊文介紹,中醫認為,脾與胃相表裡,若胃中消化不及則腹脹嘔吐,若脾吸收不及會引起腹瀉。日常不妨按摩一些穴位強健脾胃。

 

中脘穴:

 

放鬆仰臥,緩緩吐氣並用手指用力下壓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的中央),持續6秒後放開手,重複10次。此穴具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疏肝利膽的作用,是治療胃腸疾病重要的穴位之一。 

下脘穴:

 

手微握拳,拇指點按下脘穴(腹部正中線,臍上 2寸),先順時針、 再逆時針點揉,交替按摩3~5分鐘,局部輕微酸脹為度,每日可按摩多次。此穴能夠健脾和胃,按摩後和胃消食,促進食物營養吸收。 


圖片據中醫中藥網

天樞穴:

 

平躺在床上,用食指、中指、無名指3指一起下壓,按摩天樞穴(與肚臍水平,左右各兩拇指寬處)2分鐘。此穴具有通腑理腸等功效,按摩後可調治消化不良、噁心想吐、胃脹、腹痛等不適。 


 

肺+大腸:梨潤肺也能潤腸通便

廣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黃穗平2023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除了調治津傷煩渴、燥熱咳嗽等病症,梨對腸燥便秘也有不錯的效果。

 

潤腸通便:

 

如果將腸道比作河流,大便比作船隻,水流充足時航行順暢,缺水斷流時船隻擱淺,因此體內有熱有火會導致大腸津液虧虛,容易便秘。而梨可以清除熱邪、滋潤大腸,自然而然起到了通便的效果。

 

潤肺止咳:

 

有些人肺熱明顯,烤乾了肺的津液,會導致乾咳、少痰。梨性味甘寒,不僅能熄滅肺火,還能滋潤被烤乾的地方。取雪梨 1個對半切開挖空果核,放入川貝(研粉)3克,上鍋蒸後稍放涼加適量蜂蜜,能夠潤肺止咳,改善咳嗽無痰、口乾舌燥等症。陽虛、寒溼體質的人不宜吃梨,但如果此類人群感受了風熱、燥熱等,想要疏風清熱、養陰潤燥,可以把梨燉煮成湯或隔水蒸熟食用,可以降低梨的寒性。 

 

腎+膀胱:膀胱尿多要從腎調治

浙江省溫州市中醫院腎病科吳芊葭2023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中醫認為,腎與膀胱相表裡,如果經常起夜,多與腎陽不足、腎氣虛所致的膀胱氣化不利、開合失常有關。

 

夜間陰盛陽衰,會讓氣虛、陽虛的症狀加重,因此 往往在夜間尿多,尤其常見於腎臟等臟腑功能減退的中老年人。此類人群平時適宜多吃一些補益脾腎、養心寧神的食物,如核桃、韭菜、黑芝麻、山藥、糯米等。

 

日常可取枸杞子、覆盆子、桑葚子、金櫻子各9克洗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也可用芡實50克、黑芝麻15克、炒薏米50克、去皮桂圓或桂圓肉10~20個,一同入鍋煮粥食用,均有助健脾益腎、縮尿固澀。 

 

每天睡前可用手掌摩擦足底的湧泉穴(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以及小腿外側的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前嵴外一橫指),每個穴位刺激 2~3分鐘,有助健脾益腎,對夜尿多有一定緩解作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