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52歲,在家啃老35年。91歲的父親養了她半輩子,卻管不住她一生。
宅居啃老
前幾天看到一個名為#女子996工資沒父母退休金高接受啃老#的話題,或是戳中了很多年輕人的痛楚,討論十分激烈。
有人說:年輕人拼死拼活工作,卻只能拿到微薄的工資,面對巨大的生活壓力只能去啃老;
也有人說:成年人不是嬰兒,父母沒有必要給她提供房子。人必須養活自己,這是常識。怎麼能夠啃老?
關於“啃老”這個問題,其實中國父母幫襯著買房、帶娃的現象並不少見。大部分“啃老”的人也並非不努力或懶惰,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啃老。
令人費解的是那些什麼都不做,在家理所當然花父母養老金的人。比如最近看的日本的一個紀錄片《9060家族》,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90”指的是91歲的父親,“60”指的是52歲的女兒和63歲的兒子。這個女兒,已經宅居啃老35年了。
她倒不是因為工作或生活壓力大不得不啃老,完全是因為不敢外出接觸社會,試圖藏在一個由父親造的“繭”裡,尋找安全感。最終完全與社會脫節。
在日本,所謂宅居,並不是完全不外出,只是雖然也出門(去超市或者感興趣的地方),但基本不跟家人以外的任何人交流,這樣的狀態持續半年以上。
很難想象,52歲的敬子,已經像這樣在家待了35年。她不上班,也幾乎不外出。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玩手機,偶有興致時逗一下豚鼠。
什麼都不用做的生活並不愜意,三十多年的時間早已將她的感覺碾碎,僅僅是麻木地活著罷了。
所以就算看著91歲的老父親扛著很老的身體打掃房間,她也仍然抱著個手機,無動於衷。
就連喂豚鼠的草,都是老父親每個月去離家10分鐘的地方割來的。
這位年邁的老父親,年輕時在一家大型製造企業工作,也算獲得過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只是沒想到,要這樣度過晚年。
自16年前患有老年痴呆的妻子離世後,他便獨自用每月18萬日元(9396人民幣)養老金支撐起整個家庭。
這些錢本來能讓他過上還不錯的生活,但63歲的長子受傷辭職後也一直住在家裡,每月要花4萬日元(2088人民幣)在賭博上,花2萬日元(1044人民幣)在抽菸上。
除去2.4萬元日元(1252人民幣)的房租和一家人的伙食費、生活費等各種費用,那18萬日元幾乎沒有結餘。
所以為了合理規劃這些錢,老父親規定四天起洗一次衣服,兩天起洗一次澡。每個領域的消費,他都清楚地記在本子上。
對於這種啃老的現狀,老父親已經妥協了,雖然他也曾絕望到失蹤自殺,刀刃都抵在了肚子上,可最終還是沒成功。
他已沒什麼可期待的,反正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考慮錢的事,就安穩地過下去,僅僅這樣就可以。”
他只希望這個世界能原諒自己,“生了個什麼都不能做的孩子。”
其實敬子並不是什麼都不能做,早在她十幾歲時就開始打工了,但由於不擅長跟人交流,只能做一些很簡單的工作,大概做了兩年就被迫辭職。
從那時開始,她開始懼怕外面的人和世界,再也不敢踏入社會。
父母給她取“敬子”這個名字,本意是希望培育一個懂得尊敬人,也受人尊敬的孩子。
可她自小就不太能跟別人溝通,情感也很難表達出來,職業學校只讀了一年就退學了,“家裡蹲”後,更是與社會完全脫節。
看著同齡的同學結婚的結婚,工作的工作,似乎只有她無所事事,一點都沒有成長。那種感覺,彷彿就她一個人被這個世界拋棄了。
“從明天開始改變,一直這樣想。”可35年來,她從未付諸行動。
在敬子的記憶中,父親不曾生過她的氣。儘管父親嘮叨時她會感到很厭煩,但從不會頂嘴,“被說就被說。”最後連她自己也漸漸放棄自己了。
這個家庭唯一“正常”一點的是敬子的二哥,原本他很不願意接受有這樣一個家,一度與家人不相往來。是父親鬧失蹤後,他才慢慢開始迴歸這個家庭,
每次他回家,是這個家裡難得的開心的日子。他會帶來很多好吃的,給敬子和父親買衣服,帶著敬子去給母親掃墓。敬子因此已經多次外出了,看起來,她終於有所行動。
已經53歲的敬子大概沒想過父親有一天會永遠離開,直到喪禮結束,她都還是懵的,“沒啥頭緒的感覺。”自始至終,還沒掉過一滴眼淚。她大哥更是躲在家裡連葬禮都未參加。
讓敬子有所觸動的是無意中發現的父親留下的遺書,遺書上寫著:
“兒子和女兒,一個人過不下去就互相照顧著活下去吧。”
敬子不知道父親什麼時候寫下的這些話,看完她一個字都說不出來,眼淚終於繃不住一顆一顆地落下。原來父親到生命最後一刻,都不曾責怪她。
對於父親遺書上讓大哥和妹妹一起生活的提議,敬子的二哥並不贊同。他為他們申請了每月13萬日元(6799人民幣)的宅居援助費,如果他們一起居住,妹妹的援助費很可能會被大哥拿去用掉。
敬子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都不是很好,為了方便照顧,二哥在自己所在的名古屋給她租了間近10㎡的房子。
她就要一個人居住了。儘管她會很不適應,但這是她最好的選擇。
在救濟事務所職員的幫助下,敬子的獨居生活沒她想象的那麼可怕。
敬子還交到一位朋友,這位朋友是她二哥為心門緊閉的人而建立的一個非盈利組織的一員。她也曾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閉門不出,所以對敬子很是理解。
朋友來家裡做客,敬子剛開始還是不太知道怎麼相處,是在一起打掃了衛生後,她才漸漸放開自己。“一起做”這個行為,足以讓她感動。
做飯時,敬子學著做了一份炒麵,這是她第一次做,“感覺不難。”
後來她在二哥面前感慨,“要是早一點像如今這樣和人說話就好了。”曾經她以為一個人會活不下去,現在的生活對她來說簡直就是奇蹟。
但這種“成就感”只維持了兩個月,她又陷入了孤獨和不安。
54歲了,敬子仍然感到與社會脫節,“大家或者工作,或者持家,只有自己無論什麼時候都沒有改變。”儘管她換了個地方生活,與人接觸也多了,但困擾她的還是自己的“一成不變”。
或許,她需要一份“工作”,能證明自己有所成長或改變就好。就像她嘗試交朋友一樣,原來一直害怕的東西,其實沒那麼難。
紀錄片的最後,敬子出門了。她一個人走在街上,一個人購物,提著東西回家時,好像什麼都不懼怕了。
其實沒有人不是孤獨的,希望敬子能進一步戰勝內心的恐懼,慢慢找回自信,早日在精神上實現獨立,真真正正地“活”一次。
-End-
作者:林雅,來源一人一城(ID:yirenyicheng01),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本文圖片主要源自:微博、B站@壹個袋子、袋子本人提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