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曾說: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想要預見未來,掌握未來的走向,我們需要回望過去,從過去的歷史中總結出發展的邏輯。
然而,宏大的歷史常常枯燥而乏味,很少有人能把它說透摸清。特別是能夠幫我們窺見未來財富機遇的金融史、投資史,不僅邏輯難以勾勒,背後更是充斥著各種令人頭疼的專業術語法則。
不過,對於這些枯燥的內容,有一位大師卻有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夠將浩蕩而龐雜的金融歷史在戲劇化的演繹中展示得栩栩如生,他就是英國著名金融歷史學家塞巴斯蒂安·馬拉比。
他講述對沖基金發展史的《富可敵國》,被彭博資訊列為“必讀的50本商務書”。
他記述美聯儲前主席的《格林斯潘傳》,一舉拿下金融時報·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這也是有史以來,傳記類圖書首次獲此殊榮。
他耗時4年,對風險投資界的重要人物和機構進行了300多次採訪,寫就的《風險投資史》,一經問世,就橫掃各大榜單,英文版豆瓣開評就收穫9.4高分。
馬拉比長期專注於經濟全球化和金融領域研究,先後為《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撰稿。
他青年時期曾在劍橋大學以現代史的一等學位畢業。歷史敘述的專業背景,加上對於全球經濟、金融變化的長期跟蹤研究,讓馬拉比的文字有著獨樹一幟的可讀性和穿透性。
就像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所形容的那樣,馬拉比“有一種罕見的能力,他能將權力人物的故事,與對重要機構挑戰的洞見交織成文,敘述流暢,技藝高超”。
如果你想掌握金融發展和變化的邏輯,打開未來的財富之門,那麼馬拉比一定是那個最適合的領路人。
本期人物專題,帶你認識塞巴斯蒂安·馬拉比。
洞見偉大思想,預見未來之路。
(掃碼下載湛廬閱讀App,查看更多欄目)
內容來源:湛廬閱讀[大師十分談]欄目
馬拉比,1965年5月出生於倫敦。他的父親克里斯托弗·馬拉比爵士是英國駐德國大使和英國駐法國大使,馬拉比從小跟隨父親在各種文化中輾轉,思想和視野都得到了很好的開闊。
良好的成長環境加上刻苦的努力,讓馬拉比先後考入英國的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並在畢業時取得了現代史的一等學位。
畢業後,馬拉比順利進入了著名的《經濟學人》雜誌,撰寫有關外交政策和國際金融的文章。在《經濟學人》就職期間,他曾前往非洲報道納爾遜·曼德拉的獲釋,以及種族隔離制度的崩潰,也曾前往日本,見證和記錄了90年代日本經濟的隕落。
在《經濟學人》任職長達13年後,馬拉比於1999年加入了《華盛頓郵報》,成為了《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同時也受《大西洋》、《金融時報》的邀請,成為了它們的特約撰稿人。
馬拉比的興趣涵蓋廣泛,對中央銀行、金融市場、新興大國經濟與國際關係等話題均有涉獵,如此豐富的視角,使得馬拉比的文章充滿了穿透力,他的文章曾兩次入圍被稱為新聞界奧斯卡的普利策獎。
在豐富的職業生涯中,馬拉比還曾出版過過本暢銷書。有三本已被湛廬引進出版:被彭博資訊稱為“必讀的50本商務書”的《富可敵國》、榮獲金融時報·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獎的《格林斯潘傳》、還有最近剛剛上市、英文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風險投資史》。
馬拉比的妻子贊尼·明頓·貝多斯也是著名的商業作者,她擔任《經濟學人》雜誌的主編,他們共育有四個孩子。
早在2014年,在華盛頓特區工作了18年之久的馬拉比,就回到了故鄉倫敦,與家人們生活在一起。
我們不缺新鮮的故事,但缺少新鮮的嘴巴。當一段宏大而詳實的往事,由塞巴斯蒂安·馬拉比為我們講述,所有人應該豎起耳朵聆聽。
進行了包括300個小時訪談和無數內部文件在內的深入調查,並在此基礎上,講述了關於對沖基金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是一部權威的對沖基金發展史。
本書充滿了對美國金融界人物戲劇性沉浮的引人入勝描述,華爾街的生存之道、美國金融界的商業文化被演繹得出神入化。
金融時報·麥肯錫年度最佳商業圖書。
一段重現害羞少年逆襲為全球經濟沙皇的個人傳奇歷程;一部詮釋全球金融體系內在變遷邏輯和發展過程的宏大金融史;一場揭秘經濟政策背後利益糾葛及風雲故事的政治權謀劇;一本針對金融危機形成脈絡與歷史教訓的反思錄。
格林斯潘是誰?
擔任美聯儲主席長達18年,橫跨6屆美國總統,可謂是流水的總統,鐵打的格林斯潘。對財政和貨幣的深刻洞察力,更是使格林斯潘被全美國公認為「無所不知的人」,被世界人民稱為「全球經濟沙皇」「美元總統」!格林斯潘一說話,全球投資者都會豎起耳朵。
然而就是這樣的「大人物」,卻是貼著單親家庭的標籤長大的。他有著哪些可以借鑑和學習的品質?在人生關鍵點,他會如何做出抉擇?你不妨就翻開這本書,也許能從這位世界經濟掌舵者身上,汲取到不一樣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