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吃土”不再只是一句玩笑話。
在北京等地區,只要一出門,沙塵、懸浮顆粒物、汙染物等等,都會鋪天蓋地迎面襲來,讓人難以呼吸。
據中國天氣網報道,此次沙塵天氣起源於蒙古國南部,在南下過程中,蒙古國沙源與我國內蒙古沙源地的沙源疊加,影響我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最南可波及到江淮一帶。全國陸續將有15個省區市受到沙塵影響,大部地區將以揚沙或浮塵天氣為主。
直覺上來說,沙塵暴讓所有人都很不舒服,可是它到底怎樣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幸福指數與空氣汙染的相關度為何?其實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量化的事情。
講述 | 梁捷
01.
空氣汙染與幸福指數
空氣汙染對於我們生活的影響是很複雜的,涉及到方方面面。最近的沙塵暴就讓許多人苦不堪言,通勤路上可能就要遭受風沙的襲擊,即便在室內,也可能發現沙土揚塵的無孔不入。
尤其對於那些整天奔波在路上的送快遞、送外賣的人來說,影響就更大了。他們只有不停地在外面跑,才能賺取到生活費。許多人的工作環境必然暴露在室外,這一點無法避免。
同時,空氣汙染對於消費也會有影響。看到PM2.5指數超標或是沙塵暴來襲,很多人原本打算到外面去吃飯的,現在算了,就在家裡自己做飯吧。原本想出去看電影的,現在算了,就在網上看電影吧。很多消費的方式會受到影響,最終影響到宏觀經濟。而且,空氣汙染對於不同人群的影響不同,最終影響的路徑也不一樣。
但是我們有個辦法,那就是研究幸福指數。不管我們的生活方式怎樣,選擇什麼樣的職業路徑,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高水平的幸福。所以我們可以設法估計一下,隨著空氣質量的變化,我們的幸福指數會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
這項工作有一個難點:空氣質量每天都有較大幅度的變化,昨天還是一片霧霾,今天就是晴空萬里,而我們很少有每天的幸福指數數據。幸福指數一般都依靠主觀問卷調查,很少有學者針對一個人群每天進行調查。如果你的幸福指數數據是兩個月調查一次,那麼就無法和空氣數據匹配,因為空氣在兩個月裡已經變化了無數次。
麻省理工學院的鄭思齊教授設計了一種新穎的研究方法。他們收集了從2014年3月至11月期間,新浪微博上發佈的2.1億條微博。然後用計算機程序讀這些微博,通過裡面出現的表達情緒的詞語的頻率和強度,構建出一個“每日幸福指數”,進而用它來衡量中國144座城市中每座城市每天的平均幸福水平。
研究發現,通過微博計算出來的幸福指數與過去調查獲得的幸福指數具有高度一致性,證明這種方法是可行的。於是他們就可以將這一指數與每個城市當天的PM2.5指數進行比較。
研究結果表明,空氣質量差和整體情緒低下之間存在正相關聯繫,空氣越差,人們越不開心。即使刪除那些明確提及汙染的微博後,結果仍然一致。這就表明,空氣汙染對全社會的幸福水平有不利影響。
即使有時候很多人甚至沒有意識到空氣很差,但是自己的生活質量仍然受到了影響。如果PM2.5每增加一個標準差,情緒值會降低約4.3%;如果PM2.5增加10微克,主觀幸福感相當於適宜溫度升高了0.5度。
週末假期原本是大家幸福水平最高的時候,最不幸的事情莫過於一個美好的週末卻出現空氣汙染。在這種情況下,空氣汙染對幸福感受的負面影響比平時要高出55%。當空氣汙染增加時,女性、高收入群體、沿海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比其他群體下降得更快,說明這些群體對空氣質量更為敏感。
而且個人很難適應低劣空氣質量。那些一直生活在霧霾下的群體,不會因為逐漸習慣了惡劣空氣而對惡劣空氣具有免疫力。每逢PM2.5指數暴漲,他們也和其他城市的人一樣鬱悶。而且很多城市還有一些相應的政策,比如汽車尾號單雙號限行。它們往往治標不治本,會進一步影響大家的心情。
02.
空氣汙染與健康
接下來,我們再來討論一個大家更關心的問題:PM2.5對於我們的健康、我們的預期壽命會有多大的影響。我想介紹一篇2013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主要作者包括北大的李宏彬與陳玉宇。
他們的結論非常讓人震撼:中國北方5億居民因嚴重的空氣汙染,平均每人失去5年壽命。北方人因為空氣汙染要比南方人少活五年。這項研究發表以後,就引發了廣泛的爭議。
我們都知道空氣汙染會影響健康,它會影響我們的肺部,從而影響健康;它也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從而影響健康。肺受到影響,最終不一定表現為肺病,可能是其他各種疾病。
健康或者預期壽命是個極為複雜的綜合指標,受到無數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很難在空氣汙染和健康之間建立起明確的因果關係,雖然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感受到兩者之間的關聯。
李宏彬與陳玉宇巧妙地尋找到一個自然實驗的環境,可以研究空氣汙染與個人健康之間的關係,那就是中國延續多年的冬季供暖政策。
理論上說,在中國從南往北,汙染水平和緯度位置之間有一個複雜的、連續的函數關係,而在現實中這個關係並不連續,因為它在淮河這裡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跳躍。我們都知道,中國冬季供暖的分界線就是淮河。
每年冬天,中國最難熬的城市絕不是北方城市。東北那些城市,室外動輒零下多少度,看起來很可怕,但是室內都有集中供暖,室內溫度更是經常達到20多度,常常只要穿單衣就夠了。真正難熬的是秦嶺-淮河一帶沒有集中供暖的城市,例如亳州、淮北、宿遷、淮安、連雲港等。這些城市冬天十分寒冷,又沒有供暖。
李宏彬與陳玉宇的研究團隊收集了淮河南北90座城市從1981年到2000年之間每日的總懸浮顆粒物濃度數據,這不是PM2.5,早期我們也沒有PM2.5的統計數據。他們發現,汙染與緯度之間平滑的關係在淮河一帶被打破了,出現了一個明顯跳躍。
淮河北岸空氣中的總懸浮顆粒物比相鄰的南岸跳躍性地高出200微克/立方米,這正是冬季大量燃煤供暖造成的。每年冬季,中國的空氣汙染程度比夏季要嚴重3倍以上,這也間接證明了燃煤的破壞力。
同時,淮河以北的人均預期壽命顯著低於淮河以南。數據表明,總懸浮顆粒物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平均預期壽命將縮短3年。按照中國北方地區總懸浮顆粒物的水平,北方5億居民因嚴重的空氣汙染平均每人失去5年壽命。
他們做了大量穩健性檢驗,控制了緯度、氣溫、城市基礎設施、居民收入、教育水平等可能影響預期壽命的變量,以證明這個結果是穩定可靠的。
這項研究發表以後,在學術界內外引起很大的爭議。5年的預期壽命是一個很嚴重的指控,一些學者認為,懸浮顆粒物是過大的顆粒物,只有PM10以下的顆粒物才能進入人體的呼吸系統,對人體產生影響。
但中國過去並沒有PM2.5的數據,一直要到2011年才開始系統性地監測和公佈PM2.5的數據。這項研究只利用了懸浮顆粒物的數據,結果可能高估了空氣汙染的破壞力。
不管怎樣怎樣,現在大家都承認PM2.5的危害。國際癌症研究署已經將PM2.5列為致癌物,認為長期暴露在PM2.5較高的環境中,可能會提高肺癌、中風、心臟疾病、慢性呼吸疾病等很多疾病的機會。每年在全球範圍內,PM2.5可能導致數百萬起早死案例。空氣汙染必須嚴肅對待。
2013年,國務院就頒佈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大氣十條對各地區的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大氣十條確實發揮了作用,2013-2018年,京津冀地區的PM2.5數據平均每年下降11.9%,幾年下來已經明顯改善了北京的空氣。
但是地球是一體的,中國北方盡力降低燃煤的汙染,卻也沒有辦法避免蒙古、中亞地區荒漠化所導致的沙塵暴。這些問題還是需要聯繫起來,通盤考慮。
03.
空氣汙染的長期影響
而且必須指出,空氣汙染還具有破壞性和累積性的特徵。即使空氣汙染是短期的,如果它發生在人生的重要階段,那麼將有長期的效應。而暴露在汙染的空氣環境中,暴露時間越長,對人體的健康越不利。
在2011年,斯坦福大學的學者Sanders研究美國的數據後發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德州,母親懷孕時暴露在大氣總懸浮顆粒物濃度越高的地方,那麼她的孩子十幾年後高中畢業時的成績就越差。空氣汙染通過影響懷孕母親的健康,間接地影響了孩子的心智能力,這種影響是長期的。
而且空氣汙染的破壞性會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而加大,尤其體現在數學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上,其中又以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年長男性受影響最大。最有力的解釋就是,這個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年長男性群體,大多數都長期從事戶外體力勞動,所以不可避免地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的環境中。
久而久之,他們的思維和智力都受到了不可逆轉的損害。一方面,他們可能在年輕的時候就受到空氣汙染的影響,損害智力的發展,所以很難實現較高的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他們的教育背景導致自己只能去從事那些需要長時間暴露在汙染空氣的環境裡,進一步降低了自己的數學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這是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而且這種影響還會通過懷孕的遺傳機制進一步影響下一代的智力水平。所以,空氣汙染對大腦老化所造成的損害,可能導致巨大的健康成本和經濟成本。
隨著老年人的智力下降,他們每天行動所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高,生活變得更為不利。所以說,空氣汙染對社會福利的間接影響可能比人們之前所估計的要大得多。
空氣汙染水平與經濟活動水平息息相關。在中國,汙染主要集中在從北京到上海這一條線上,這裡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這片土地佔中國總體國土面積的10%,卻製造出中國34%的PM2.5排放量。同時,這片土地上由於空氣汙染所導致的損失也十分驚人。
有學者估計,2007年中國由於空氣汙染導致的健康問題,直接導致損失1.33億個工作日,就是有1.33億人次因為空氣汙染導致的疾病請了病假。按照這個數字計算,它就相當於中國實際GDP的1.34%,原本可以使得家庭可支配收入總額增加900億美元。
空氣汙染導致GDP損失1.34%,這還是比較低的估計。根據蘭德公司的研究,2000年至2010年期間,每年由於空氣汙染導致的健康問題和勞動力損失達到中國GDP的6.5%。中國的GDP要實現每年增幅6.5%是很艱難的。而這點經濟增長,很有可能被空氣汙染就抵消了。
04.
空氣汙染,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
據媒體報道,這次沙塵暴的主要來源地是蒙古。自1940年以來,蒙古每年的平均氣溫已經至少升高了1.8℃,預計這個趨勢還將繼續。
蒙古以及中亞區域原本就非常缺水,現在隨著氣溫升高而蒸發量加劇,乾燥天氣就可能持續更長時間,沙塵暴也會進一步惡化。
同時,全球暖化也造成了更嚴重的乾旱,也導致了更嚴重的沙塵暴。
現在世界上兩個人口最大的國家,中國和印度,都遭受沙塵暴的困擾,印度更為嚴重。根據瑞士空氣淨化企業IQAir對全世界幾乎所有大城市的年平均PM2.5濃度的排名,目前全世界空氣質量最糟糕的前30的城市幾乎都在印度。
截至2022年的數據統計,中國只有和田與喀什上榜,北京的排名在100位以外,比很多河北、河南的城市要好,其實已經不能算是全球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城市了。
而印度這些汙染特別嚴重的城市,很多也沒有發達工業,更主要是受到中亞地區沙塵暴的影響。所以我們討論空氣汙染的時候,需要注意區分人類活動導致的惡化與自然環境所導致的惡化,兩者的機制並不相同。
此外我還想提醒一下,即使是公認空氣質量不錯的發達國家,有時候也會遭遇空氣問題。舉一個例子:新加坡。
新加坡的年平均PM2.5的水平是11.8,在全世界200個國家裡位居中游,已經相當不錯,跟日本、德國、法國都差不多了。
但是每年的6至10月,在熱帶地區就屬於旱季,附近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農民會趁著旱季“燒芭”,也就是焚燒林地從而開闢出耕地。燒芭的空氣會傳播到新加坡,使得新加坡全島都瀰漫著這種焚燒氣味。有時候也不是農民故意燒芭,而是森林火災,這兩者很難區分,而焚燒氣味都會隨著風向飄到新加坡。
多年來,新加坡民眾一直準備著口罩、眼藥水、潤喉糖甚至涼茶,誰也不知道印尼燒芭的空氣什麼時候會傳播到新加坡。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都已無數次向印尼提出抗議,甚至提出可以出錢援助印尼抵抗森林火災,但都遭到印尼拒絕。
印尼認為,燒芭是無數小農的自發行為,極難監督。而抵抗森林火災,又涉及一個國家的眾多機密,很難與外國協作。所以,燒芭問題直到今天都無法解決,未來也必然持續下去。
而我想強調的是,不要把我們討論過的氣候、農業、水、電、傳染病這些問題看作是一個個孤立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且可能相互矛盾、相互傷害。
農業開墾是人類誕生以來地球荒漠化加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在人類沒有大規模發展農業的時候,今天地球上大多數地方都覆蓋著森林和草原。就是因為人類的農業活動把森林、草原都開發成農田,把地下水抽上來灌溉農作物,涵養的水資源逐漸耗盡,原本的綠色植被也就逐漸退化成了荒漠。
很多人關心貧困問題,同時也關心環境問題,關心動物保護問題,關心收入分配問題,關心女性問題等等。但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可能是相互衝突的,要付出代價和抉擇。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節目《生娃·養老·打工人: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第58期,經重新整理調整,原文請移步看理想App收聽。原內容錄製於2021年,一些情況數據跟今天相比可能有所變化,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世界
▼
音頻編輯:夏夏
微信內容編輯:蘇小七
監製:貓爺
圖:《遙望繁星》《烈火天堂》
《大衛·愛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覆“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