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各項機能以及疾病風險也隨之增加,成為慢性疾病的高發人群。
這些慢性疾病往往與長期膳食結構不合理有關。在日常生活中,受個人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很多人在飲食方面存在一定的誤區,與維護健康的目標背道而馳。
下面就跟大家一起來解析一下一日三餐中的膳食誤區,大家千萬莫入坑。
很多人習慣早起煮一鍋粥吃,但其實白粥加鹹菜這種傳統早餐習慣是不被推薦的。
現在的白米都是精製大米,在加工過程中,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都已經寥寥無幾,本身營養價值就很低。煮成粥之後,只會更差,營養構成非常單一,基本只能給人體提供能量和水。同時飽腹感差、消化得快,讓血糖很不穩定。
每天吃鹹菜這種高鹽食物,也會影響鈣的代謝,更容易缺鈣,讓骨質疏鬆找上門!
很多人會認為早餐最完美的搭配就是“牛奶+雞蛋”,但這是有一定誤解的。
早餐提供的能量佔全天總能量的25%-30%,早餐的食物量應相當於全天食物量的1/4~1/3。如果只吃高蛋白的食物,不吃碳水,就可能會造成血糖偏低,影響一整個上午的學習、工作效率。
兩個油條或炸油餅也是很多人的早餐選擇,方便而且美味。
但是油炸碳水熱量高、營養低,如果午餐和晚餐不減量,全天的總能量攝入一下就超標了,長期以往小心長胖啊。
根據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國人飲食推薦平衡膳食的模式,食物多樣很重要,所以早餐至少得有 3~5 種食材。一個好早餐的搭配公式,建議是:優質碳水+優質蛋白+蔬菜水果。例如雜糧粥+雞蛋+黃瓜就是非常好的早餐組合。
午餐吃一頓餃子,有菜有肉有主食,很多人覺得這是非常健康的選擇。
但其實蔬菜經過剁碎、擠水,會導致維生素損失,如果同時有每餐粗糧和果蔬攝入不足的情況,就很難吃夠所需的營養。
缺乏維生素B族,如B1不足可能引起身體疲乏、噁心;B2不足可能影響皮膚和粘膜健康等。膳食纖維和葉酸也不能缺,前者有利於腸道健康,後者的缺乏可能導致維生素B1的吸收障礙。
午餐對人體非常重要,其作用可歸結為四個字“承上啟下”:既要補償早餐後至午餐前約4~5個小時的能量消耗,又要為下午3~4個小時的工作和學習做好必要的營養儲備。
午餐所提供的能量應占全天總能量的35%。這些能量應來自足夠的主食、適量的肉類、油脂和蔬菜。
很多人覺得營養都在湯裡,反而肉吃得很少,但其實湯的營養價值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高。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大眾健康》上發文稱,魚湯、骨頭湯、肉湯,在熬製過程中雖然會溶解出少量的蛋白質,但同時也會溶解脂肪和嘌呤。而烹飪過程中,為了使味道鮮美,湯裡還會加入較多的調味料。
如果棄肉喝湯,會浪費更多營養物質,還可能攝入過多的嘌呤、脂肪與鹽,不利於健康。
合併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的人應少喝甚至避免食用肉湯,普通人群在飯前可以少喝一點湯(素菜湯更佳),多吃一點湯中的肉。
除了上述三餐中的常見誤區,日常膳食中,其實我們還存在一些誤區,一起來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吧!
三月正是踏春吃野菜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野菜是難得的健康食物,會挖一大袋野菜回家烹飪。
北京協和醫院營養科的於康主任提醒大家,野菜裡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潤腸通便、調節血脂、控制血糖等,但是並非多多益善。
大量吃膳食纖維,會導致胃排空受影響,食物積存在胃裡,裹著胃酸反到食道,引發胃食道反流。
生活中大家習慣用餐後立即進食水果,認為水果清新爽口、富含水分,可以解膩,又能幫助消化。其實不然,餐後立即進食水果,會影響我們的消化功能。
日常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在胃內的滯留時間約為1小時,蛋白質為2~3小時,脂肪為5~6小時,而水果則停滯時間很短。
如果餐後馬上進食水果,消化慢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會“拖住”消化快的水果,導致果糖在胃內產生髮酵反應甚至腐敗變化,給消化道帶來脹氣、便秘等症狀。
堅持養生,時間會報答你!
對我們公眾號有什麼好的建議 歡迎直接在後臺留言O(∩_∩)O~
想了解更多酵素秘籍等資訊?
長按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快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