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平定壬辰之亂,在史書中沒有平定楊應龍叛亂和哱拜叛亂筆墨多,但其歷史地位不可忽視。這場戰爭維持了東亞秩序的穩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明朝朝貢體系的延續。
但在這場戰爭前期和後期,明朝表現判若兩人,從1592年入朝到1593年議和,明軍一路勢如破竹。無論是開城之戰還是平壤之戰,明軍都展示出強大的戰鬥力。日軍的百戰精兵在明軍面前都是菜鳥。但從1597-1601年第二次援朝作戰,僅僅四道之地打了四年之久。然而明軍本來完全可以在一兩年內把日軍推下海,怎麼就斷斷續續打了九年?
明騎兵
先看看明朝主力入朝到碧蹄館之戰這段時間的戰況。1592年6月首批明軍入朝,隨後陸續有兩千多明軍集結到朝鮮境內。在1592年7月17日黎明,祖承訓率遼東鐵騎突襲平壤城。但由於朝鮮情報有誤,城內日軍起碼有萬餘人。外加作戰當日大雨,明軍騎兵攻勢受阻、火器失靈最終敗退,但這也揭開了中日朝鮮之戰的序幕。
隨後明軍開始重視這場戰爭,認識到日軍在朝鮮絕對不只有沿海倭寇一般的幾千人,而是幾萬人的正規部隊。為了應對在朝日軍,明軍前後調集七萬人入朝作戰,明朝中樞是兵部右侍郎宋應昌作為指揮,前線總指揮是遼東名將李如松。
李如松
1593年1月8日,明軍採取圍三缺一的戰法對平壤城發動進攻。一開始明軍不熟悉日軍戰法,在平壤城下遭到日軍火槍的攻擊被擊退。隨後明軍拿出了重炮進行攻擊。
相比於火槍,明軍在火炮上更有造詣。在攻城戰中,明軍的大將軍炮威力巨大。大將軍炮重達2000斤,其炮彈有3-7斤重,內部裝有1斤重的炸藥。明軍還有一種輕型火炮——虎蹲炮。這種火炮被戚繼光發揚光大,在剿滅倭寇的戰鬥中這種小型火炮特別適合巷戰和丘陵作戰。
明軍在這兩種火炮的掩護下迅速向城頭髮動猛攻。將領駱尚志輕傷不下火線,率領明軍攻上平壤城頭。另一個明軍將領吳惟忠胸口中彈仍然指揮作戰。
經過三日激戰,明軍攻破南、北、西三門,日軍小西行長部帶領第一軍團殘部從東門逃走。但由於明軍早就設好埋伏,小西行長又損失不少人馬。此戰明軍僅損失700多人,日軍折損一萬多人。隨後明軍又收復了京畿、黃海、平安、江源四道,並一舉攻下開城。
明軍第二戰就是漢城之戰。朝鮮官員柳成龍報告日軍在漢城只有幾千兵馬已成驚弓之鳥,只要天兵一到即可開城投降。李如松率領3000精銳向漢城進發,在碧蹄館遭遇三萬日軍的圍攻。
其實朝鮮官員的報告沒有錯,一開始由於日軍向北進軍,漢城作為大後方確實僅有幾千守軍。但隨著明軍收復漢江以北各處,日軍五萬人都收縮到漢城周邊。當李如松率領三千人到碧蹄館的時候就遭遇日軍圍攻了。但由於保護李如松的親兵都是明軍精銳,在一番苦戰之後,明軍援軍到來。
隨後雙方在漢城一線開始對峙。李如松獲悉日軍糧草都在龍山大倉,於是派出查大受和李如梅偷襲該處。糧倉被偷襲後,由於日軍無法得到補給,不得不從漢城撤退。4月19日李如松進入漢城,幫助朝鮮收復國都。從1592年明軍主力入朝一直到1953年4月19日漢城光復,不過一年的時間。
李如松
如果明軍能夠一直憑藉這股銳氣一路南下,朝鮮全境光復絕對不會等到1601年。而問題就出在糧餉上,真應了那句話:“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
明朝出兵朝鮮驅逐倭寇,為的是保證邊境的安全。朝鮮王國對遼東沒有任何威脅,如果豐臣秀吉佔領了朝鮮,那明朝遼東可就永無寧日了。但朝鮮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要復國。此時朝鮮君臣已經被逼到鴨綠江邊,再打一打就得成流亡政府了。
明軍作戰當然需要朝鮮提供糧草,畢竟這場戰爭還是幫朝鮮打的,明朝只是作為“天兵”幫忙。朝鮮這邊為了讓明朝儘快出兵虛報自己糧草充足,只等天兵到來。但明軍到朝鮮後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朝鮮全境八道基本被日軍佔完了,朝鮮根本沒有足夠糧草。
明步兵
戰爭初期,為了讓明軍儘快趕走日軍,朝鮮還是提供了糧草。朝鮮一開始主要以調撥倉儲存糧為主,但由於朝軍崩潰得太快,所以很多存糧並沒有來得及轉運出來。比如朝鮮調撥江陰糧倉的存糧供給明軍,結果這裡僅有兩千石糧食,才夠明軍20天消耗。
再有就是到各地去募糧。朝鮮為了籌措糧草在各地設置了調度使,這些調度使主要工作就是在州縣徵糧。朝鮮左議政尹鬥壽對柳成龍派人在各地的徵糧舉措非常認可,這也確實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明軍糧食供應問題。
最後就是提前徵稅。朝鮮全國八道按道理是每年年初才開始徵收,每年徵收糧食在八萬石左右。但由於戰爭,朝鮮提前徵稅供給明軍。但朝鮮畢竟是小國,隨著明軍源源不斷開往前線,糧食供給越來越困難。
平定壬辰之亂示意圖
隨著戰線越來越長,從本土遼東和山東運來的糧食間隔時間也越來越長。比如第二次援朝作戰期間,負責遼東轉運糧食的薊遼總督邢玠就抱怨:“遼東地敝船少,水陸並運,供億頗難支持。”
遼東是整個後勤的核心,明軍運輸糧食到朝鮮有兩條路。一條是從山東經海運到旅順,然後再從旅順到義州。另一條路是把關內的糧食經陸路運輸到遼陽,然後從遼陽運抵義州。但第二次援朝戰爭爆發後,糧食問題愈發嚴重。一面是明軍從七萬人增加到了二十萬,一面是戰線更長,中途消耗的糧食更多。
這大大超出了明朝和朝鮮後勤供給能力。結果就是明軍一開始作戰十分迅速,僅僅一年時間就幫助朝鮮奪回首都漢城。但當明軍深入朝鮮腹地之後,後勤開始出現嚴重問題,戰爭也停滯下來,中途經歷了幾年的談判。
明軍
糧食問題導致明朝與朝鮮關係出現裂痕。比如戰爭初期明軍對朝鮮很失望。戰前聲稱自己糧食儲備充足,結果到朝鮮之後明軍發現自己被騙了。面對這種落差,明朝官員開始加大對朝鮮的斥責,甚至用棍棒懲戒朝鮮官員。比如戶部主事艾維新“以運糧不繼,杖管糧官知中樞府事金應南、戶曹參判閔汝慶、義州牧使黃璡”。
隨著明軍為朝鮮奪回漢城,當初求援心切的心情已經變了,在糧食分配方面更多是為朝鮮自己軍隊謀取利益。但眾所周知與日軍作戰的主力是明軍,朝鮮的做法進一步削弱了明軍戰鬥力。而與明軍相反,日軍在談判期間在沿海各地修築了大量堡壘,更增加了明軍對後勤的消耗。
豐臣秀吉
抗倭援朝戰爭能打七年,後勤不足佔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實這也是明朝的老大難問題了,在之後的薩爾滸之戰、松錦大戰中明軍也多次暴露了。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中國國家歷史又雙叒叕上新啦!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識別下方小程序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