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百歲老人離世前留下一個不尋常的囑託:以後老伴不行了,請……

寧波百歲老人離世前留下一個不尋常的囑託:以後老伴不行了,請……

開欄語

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都繞不開的宿命。如果說生要如夏花般燦爛,死也應如秋葉般靜美。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怎樣才能有尊嚴地謝幕?

安寧療護病房就是這樣一個守護人生終點的地方。隨著社會各界對臨終關懷工作的重視,近年來寧波能提供安寧療護服務的醫療機構越來越多。寧波的安寧療護服務發展現狀如何?人們在生命盡頭最需要怎樣的服務?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來看看→

你重要,因為你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你依然重要。在寧波市民康醫院安寧療護病區的外牆上,醒目地寫著這樣一段話,這是臨終關懷倡導者西西里·桑德斯的名言。

兩年多來,這個病區先後送走了20多位患者。在傳統習俗中,多數老人都希望能在家裡去世。但一位在這裡走完最後一程的百歲老人卻在清醒時給兒女留下了一個不尋常的囑託——如果將來老伴不行了,也要把她送到這裡來

安寧療護病區外牆

這裡有“金色大廳”

還有“海浪的聲音”

寧波市民康醫院的安寧療護病房叫“生命樹”療愈家園,推開病區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00多平方米的半圓形活動大廳,這裡是老人活動的地方。

“金色大廳”一角

我們到訪的時候是個大晴天,透過大廳四周180度環繞的玻璃窗,能看到窗外的沃野,油菜花正黃、梨花正白、桃花正豔,盎然的春意隨著溫暖的陽光撲面而來。“這裡是老人們最愛來的地方,下午的時候陽光會灑滿整個區域,我們喜歡叫這裡金色大廳。”病區主任王珊珊說。

“金色大廳”裡,一位已去世的老人佈置的畫板依然保留著。

不過,能經常走到活動大廳裡沐浴陽光的老人其實不多,更多的老人大多數時間裡都只能與床為伴。兩年多前,寧波市民康醫院安寧療護服務剛開展的時候只有2張病床,為了和普通病房區分,護士們會在安寧療護病房門口畫上一棵卡通的大樹。到後來,畫著卡通樹的病房越來越多,整個病區就都成了安寧療護病區,有20張床位,還經常滿床。如今,這裡主要收治生存期預計在3-6個月的疾病終末期患者

病房門口標識

溫暖的橙色是安寧病房的整體色調,病房裡配備有淋浴室,噴頭下有一張可以移動的床,能讓老人躺著洗澡,乾乾淨淨地告別。病區的盡頭有兩間告別室,當老人的生命將走到盡頭之時,會被轉到這裡,讓老人和家人有獨處的空間。告別室裡有小盆栽、帶著花邊的茶几、沙發……一切都是為了讓這裡有“家”的模樣

告別室

告別室裡有個小音箱,護士長金丹露說,如果老人沒有特別的要求,他們會給臨終老人播放海浪和鳥兒的聲音,讓老人走得更安詳。當然,也會根據老人的需求播放他們喜歡的音樂,比如有位老爺爺最愛聽老歌,選擇在老歌聲中告別這個世界;還有一位老人選擇聽著老伴和孫女一起唱的歌走完最後一程……

減少患者痛苦

還要撫慰患者和家屬的心靈

王珊珊有著十幾年老年醫學科工作經歷,但對於安寧療護工作,她說自己也是在不斷學習中。“來這裡工作後,我常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是對臨終老人最好的幫助


王珊珊說,安寧療護病房裡沒有太多搶救性的治療,主要是減輕患者的病痛,但因為送到病房的時候,患者本人和家屬對治療、對死亡的認識總是不統一、不同步的,需要醫生在醫患之間、患者和家屬之間反覆做很多溝通工作。“我們的工作,不光是要減少患者臨終的痛苦,還要撫慰患者乃至家屬心靈。”

有位癌症多處轉移、已沒有更好治療手段的七旬老人被送進安寧療護病房,剛開始老人覺得心灰意冷,不願治了,家人卻想要積極治療。王珊珊說服家屬,醫學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在這個階段讓老人儘可能少一些痛苦也許是最好的選擇。然而,一段時間後,老人的家屬逐漸接受了現實,可老人自己又因為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開始害怕和焦慮,強烈要求積極治療。於是,王珊珊和同事們的任務又轉變成安撫老人……


“從中國人的傳統來說,常常是喜歡談論生,忌諱談論死。”王珊珊說,實際上死亡教育的缺失,會使得人們在面臨家人或是自己的死亡的時候難以坦然接受,給彼此帶來更多困擾。

應該做的事還有哪些

社工們也不斷在探索

在民康醫院的安寧療護病房,還會有臨終關懷社工的身影,他們的任務就是和老人聊天,儘可能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願望

在社工鄭柯珍的手機裡存著一張照片:空曠的病房走廊裡,幾位家屬和醫護人員推著一位老人離開。那是她給前陣子去世的一位70多歲老爺爺送別時留下的照片。

 “這位老人是一位癌症晚期廣泛轉移的患者,剛到我們病房時情況還好,因為拒絕治療,能用柺杖揮舞著抗議,把醫生的工作服都弄破了。”鄭柯珍說,老人入院後,她每隔一兩天都會到病床前和老人聊天,剛開始老人總是愛答不理。後來看社工來的次數多了,也是真想幫自己,老人開始吐露心聲。老人說起自己最愛小孫子,很想把孫子送給自己的一塊電子錶帶在身邊,鄭柯珍很快幫他實現了這個願望,此後老人有什麼話都和社工說。

隨著癌細胞擴散,老人的狀況每況愈下。一次,老人和鄭柯珍說起自己想吃東西,可當時他根本無法進食,只能靠靜脈輸入營養。鄭柯珍詢問醫生後,和家屬聯繫買來了車釐子、火龍果等水果,榨成汁,用棉籤塗抹在老人的口腔,老人心滿意足地笑了……

在老人的最後幾天,鄭柯珍看他情緒低落,為他準備了一份小驚喜。他們從老人家屬那裡要來老人一生中重要節點的照片製作成小視頻,在病床前的電視機上播放。“看到自己年輕時的照片,一直躺在床上的老人竟然慢慢坐了起來,和家人一起回憶開心的過往。那一刻,我們也由衷地為他高興。”

鄭柯珍說,作為社工,到底還能為臨終老人做些什麼,這些年他們也一直在思考,在探索。(未完待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