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思想(一)

一、“天人合一”的順時養生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只有依靠大自然提供適宜的環境和必要的物質才能生存。

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裡說的:“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素問·六節藏象論》中亦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可見,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共榮共存,離開自然界,人類就無法生存。

與此相應,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個體也逐步形成了適應自然的生命機制和調節能力,以保證人類的生存、延續和發展。但是,自然界是不斷變化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人既稟天地之氣而生,就應該首先掌握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從而調和自身的生活起居、飲食、心態等,使之能順應、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只有這樣,自然界的一切才會成為維護生命、攝養身心、保障健康的源泉。否則,不順應或不能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則必然會影響健康,甚至釀成疾病,或危及生命。

誠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也說:“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苟疾不起,是謂得道。”

順應自然的原則,就是要法天則地、把握陰陽,就是要掌握大自然的時空變化規律,並適應性地調節人的攝生活動,諸如生活起居、形體勞逸、飲食情志、體育鍛煉等方面,均應做到時順地宜。

以睡眠起居為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人應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不同特點,適當調節個人的起居習慣。

春季應“夜臥早起”,順從“春生”的特點,使體內陽氣也不斷地生髮。夏季亦應“夜臥早起”,且比春季起得更早一些,以順從“夏長”的特點,使體內陽氣活動更加旺盛。而秋季則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以順從“秋收”的特點,儘量迴避肅殺的氣候,避免體內陽氣過多發散。冬季即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以順從“冬藏”的特點,使體內陽氣免受陰寒的侵擾,並可借自然界的陽氣以助益機體陽氣,防寒保溫,以利於陽氣潛藏,防止陽氣外散受損。

二、“恬惔虛無”的情志養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這說明人的情志變化雖是人體正常的情感表現,但亦須有度。過之則易傷及五臟,致人以病。

中醫認為,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過恐傷腎;還認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所以,《黃帝內經》中就有“百病生於氣”的說法。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說:“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

這都是說,人若能充分保持樂觀豁達的良性情緒和心態,對氣血調暢、健康長壽是很有益處的。

經常保持平和的心態,天天都有一個好的心情,要能做到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奮進為樂,甚至是以苦為樂,善於主動發現和尋找生活的樂趣,善於自我愉悅、自我安慰,做到大肚能容、笑口常開,做到《黃帝內經》所說的“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那你便是掌握了養生保健之道,掌握了祛病延年的良藥。

所以說:“欲得養生先調心,莫觀往古與來今,但向靜中神氣合,何愁不到大仙林。”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自《張士卿中醫臨證心悟》,人民衛生出版社,編著:張弢。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購買方式

掃碼購買

隨手點個【在看】傳播健康、分享知識~~~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