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
承接前文>>> 事出反常必有妖
06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董卓被刺死在長安北掖門門洞裡。
長話短說——
西涼軍人心惶惶,生怕屠刀哪天落到自己身上。
董卓手下大將相繼投降了王允。
除了牛輔和董越。
牛輔是董卓的女婿,董越是董卓的遠房親戚。
他們也不是不想投誠,只是擔心,自己和董卓的關係太近,難免王允不翻舊賬。
牛輔想自己當老大,殺了董越。
而牛輔被親信胡赤兒砍了腦袋。
牛輔掛了,讓其手下校尉李傕和郭汜走到了臺前。
這倆是十足十的軍頭,沒什麼政治頭腦的那種。
他倆派人去長安打探消息,得到的回報是:王允對他們這些人暫時沒有任何處理意見。
07
其實,王允對於涼州軍的去留問題是有通盤考慮的。
有人曾建議把涼州軍重新整編,交給涼州出身的徵西將軍皇甫嵩統領。
王允嘴上說:這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心裡邊想的是:如果真把涼州軍交給皇甫嵩來管,那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軍自己人又擺在哪裡?
如果關東軍鬧起來,那天下立時就要大亂。
因此,王允原本計劃的是,聯繫袁紹,放關東軍進駐洛陽和長安,然後就地解散,你們愛去哪兒去哪。
但王允還沒來得及操作,流言就已經充斥整個涼州軍軍營:“朝廷一直不肯下達對我們的處理意見,可見還是想把我們這些人全數幹掉。”
李傕和郭汜聽到這個消息,越想越怕,就打算連夜收拾細軟逃跑。
這時候,帳下的一個小謀士站了出來。
此人是涼州武威人,名字叫賈詡。
賈詡
正是他的一句話,改變了東漢王朝的走向,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大幕:
“兩位將軍你們怎麼能跑呢?現在跑路,一個小亭長就把你們抓了;你們手底下是帶甲十數萬啊,應該給董卓報仇,攻擊長安,解救天子啊!”
李、郭二人一聽,面露精光:
哎呀,我們怎麼沒想到呢?
就這麼幹!
李傕和郭汜帶著大軍浩浩蕩蕩向長安進發。
《三國志·賈詡傳》載:
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婿中郎將牛輔屯陝,詡在輔軍。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08
李、郭二人一路呼朋喚友、招兵買馬,隊伍擴充到近十萬人。
而王允根本沒料到李傕和郭汜這倆老小子會一言不合就開片,長安方面什麼準備都沒做。
直到距離長安僅剩100餘里路時,王允才後知後覺的派徐榮、胡軫、楊定等人前去對陣。
結果,曾經一敗孫堅、二敗曹老闆的猛人徐榮遺憾地領了盒飯;
胡軫和楊定則迅速改換門庭,又搭上了涼州老鄉的順風車。
從這個角度來看,徐榮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胡軫等人陰死的,因為派出平亂的隊伍裡,只有他一個人不是涼州老鄉會成員,不死他死誰。
徐榮敗了,但長安畢竟是大漢二百多年名都所在,此前也沒遭到董卓過多的破壞,一時半會是打不下來的。
但什麼事就怕出內奸。
關鍵時刻,呂布手下的一群“叟兵”叛變了。
PS:
“叟兵”,並不是上了年紀的老兵,而是來自於蜀地的叟族特種兵。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有這麼一句:“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這支部隊很有可能是益州牧劉焉早就佈下的閒棋冷子,就等著在關鍵的時候發動的。益州雖然名義上在漢末年間全程吃瓜看戲,但這並不代表劉焉心裡沒想法,畢竟當初劉焉選擇做益州牧理由就是因為“益州有天子氣”。
09
這幫叟兵直接開城投降,還引叛軍在城內大肆燒殺搶掠。
呂布在城裡跟郭汜他們搞巷戰沒搞贏,帶著幾百號人出走。
臨走前想把王允一同帶上,但王允拒絕了。
因為從理論上來說,他還有希望反殺李郭二人。
兩漢的京畿地區,除了京兆尹之外,地方主官還有兩位,分別是左馮翊和右扶風。
這也就是關中地區合稱“三輔”的原因。
而此時的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都是王允的人,他們手上還有兵可用,只要操作得當,未必不能奪回長安。
可這時李傕和郭汜玩起了小心機,派人手執朝廷詔令宣宋翼和王宏入朝。
宋翼不明就裡一個人也沒帶就跑到長安去了,王宏獨木難支,也跟著宋翼一起一腳踩進了死地。
最終王允、宋翼、王宏三人同日被殺,王允全家被滅門,只有侄子王凌跑得快,逃過一劫。
王凌就是後來曹魏淮南第一叛的主角,受司馬懿所逼,被迫自盡,並被夷滅三族。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載:
傕隨道收兵,比至長安,已十餘萬,與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圍長安城,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兵內反,六月戊午,引傕眾入城,放兵虜掠。布與戰城中,不勝,將數百騎以卓頭繫馬鞍出走,駐馬青瑣門外,招王允同去。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傕、汜屯南宮掖門,殺太僕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吏民死者萬餘人,狼藉滿道。
漢獻帝劉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