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流鬼國,堪察加半島,何時併入俄羅斯的?

唐朝的流鬼國,堪察加半島,何時併入俄羅斯的?

640年(貞觀十四年),流鬼國王孟蚌遣其子可也餘志入貢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授可也餘志為騎都尉。

流鬼國位於的堪察加半島,在少海(北海,鄂霍次克海)之北,三面臨海,北邊步行一月可到夜叉國。夜叉之所以被稱為“夜叉”,是因為當地居民世代以漁獵為生,平時喜歡把海象的牙齒作為飾物掛在唇下,遠遠望去便如長著獠牙的“夜叉”一般。

堪察加半島,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上,火山眾多,氣候寒冷,可謂冰與火之歌。堪察加半島有活火山約29座,從空中看蔚為壯觀,最高點是克柳切夫火山,海拔約4750米,是東北亞最高峰,也是歐亞大陸最高的活火山。

克柳切夫火山下面有幾層古老的火山,近6千年重新開始噴發,形成我們看到的火山口。自有記錄以來的近幾百年,克柳切夫火山一直處於噴發狀態,熔岩經常從火山口溢出,形成金色的熔岩流。

2005年,克柳切夫火山噴發,岩漿從火山口蜿蜒流出2.5千米。2013年,克柳切夫火山連續多次噴發,火山灰衝到了萬米高空。

俄羅斯的堪察加邊疆區,大致就是堪察加半島,面積約47.23萬平方千米,人口只有31.6萬(2018年)。

流鬼國距長安一萬五千裡,在黑水靺鞨東北方,船行十五日到黑水靺鞨。

流鬼國無城郭,依海島散居,掘地深數尺,兩邊斜豎木,搆為屋。流鬼氣候寒冷,多霜雪,流鬼人喜歡養狗,每堅冰之後,以六寸寬、七尺長的木板,製作滑雪板或者雪橇,常用狗拉車在冰面滑行,追逐走獸。流鬼國沒有馬匹,可也餘志來長安時路過靺鞨,第一次騎馬,躍上馬背而墜馬而下。

流鬼國多沼澤,有魚鹽之利,以皮為裘,婦人冬穿鹿皮、野豬皮,夏衣魚皮。流鬼國控弦萬餘人,弓長四尺餘,箭與中國同,箭鏃用骨頭和石頭,作戰也是駕著狗車施射。流鬼國無相敬之禮、朝廷官僚體系,部落之間有衝突或有外敵入侵,百年互相招呼作戰。

其實不論夜叉國,還是流鬼國,稱其為“國”都有些言過其實,這些仍舊處在原始社會的漁獵部落,終日與皚皚白雪為伍,甚至連最起碼的國家組織架構都沒有。由於緯度過高,這裡的人無法從事大規模的種植業和畜牧業,因此向河流和海洋索取食物成了主要的選擇。

公元7至8世紀大唐達到鼎盛階段,其影響力越過外興安嶺而輻射至西伯利亞,感受到唐朝威儀的流鬼國開始仿效周邊部落向大唐遣使進貢。儘管唐王朝與流鬼國一南一北建立了“朝貢”形式的外交聯繫,但由於距離遙遠,兩者間的關係十分脆弱。

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原王朝進入全面戰略收縮期,傳統意義上的中原,北方要麼遭到藩鎮割據,要麼被更北方的人佔據,流鬼與中國的聯繫就此中斷。

從“文明窗口”的角度來說,與大唐短暫的交往,是流鬼國邁向文明社會為數不多的一次機會,而這條路堵死之後,下一次迎接流鬼國的就是來自沙皇俄國的衝擊。金帳汗國的統治在東歐崩潰以後,莫斯科公國及時填補了前者留下的權力真空,並且在伊凡雷帝在位時期加冕成為“沙皇俄國”。面對金帳汗國之後各自為政的蒙古勢力,沙俄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掃清了通往西伯利亞的一切障礙。而當攜帶火器的俄國探險隊來到遠東之時,流鬼國的悲慘命運也由此開始。

圖-堪察加風光

1652年,俄國人堪察基發現了流鬼人棲息之地,命名為堪察加半島。由於武器裝備存在代差,流鬼人面對人數遠少於自己的俄國探險隊時,也往往損兵折將。不過侵略者的人數畢竟不佔優勢,加上堪察加半島距離俄國核心區域距離遙遠,火器和物資無法及時得到補充,因此在此後的幾十年裡雙方一直陷入僵局。

1730年代以後,流鬼人基本接受了俄國的統治,但從人口比例上看依然是當地土著佔據絕大多數。按照俄國對新徵服土地的一貫做法,將其納入版圖只能算是一個開端,以俄羅斯族裔充實當地人口才是最終結局。征服堪察加半島以後,俄國將包括該半島在內的環鄂霍次克海地區劃為“鄂霍次克縣”,歸屬西伯利亞總督區管轄。在此期間,大量流民和囚犯被流放至此,當地的人口結構也在潛移默化當中得到改變。

圖-堪察加一個港口

1861年俄國開啟農奴制改革,得到解放的農奴們為了生存而大量湧向遠東,此舉直接導致的結果便是堪察加半島的俄羅斯族裔比例攀升,以至於今天行走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今堪察加邊疆區首府)的大街上,我們會誤認為這就是位於東歐的一座俄羅斯城市。從“流鬼國”到“堪察加”,文明此消彼長,體現在“大唐”與“俄國”的國運交替當中。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