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重慶值得打卡的古道,很多重慶人可能首推黃葛古道。4月11日,重慶晚報-廂遇記者在重慶市文物保護志願者、南岸區作協會員毛宇劍的陪同下,從上新街入口進去一公里左右【或者導航——和泓南山道(江南體育館旁)上去500米左右】,打卡了黃葛古道中段——敦厚坡老街。從敦厚坡老街的茶亭橋下到郵政總局舊址再往下,大約1公里左右的石板路上,是500年滄桑的記憶。
當地老居民張爺爺(83歲)說:“這是真實的古道,你走過的石板路,有的石板是明清時代的,推測已經有500年。”
據悉,戰國時,秦蜀郡太守李冰修了一條連接川蜀黔滇的商路,名為“五尺道”,被後世譽為“川黔滇絲綢之路”,而黃葛古道上有部分路段恰在其中。自唐宋元明清時期至近現代,黃葛古道一直人來人往,長盛不衰。前人辛辛苦苦,後人修修補補,以待更後來者。數百年前(明清時)有人捐款大規模修補古道條石,所以我們有幸可以看到部分明清時的大條石。
張爺爺說:“黃葛古道是川黔兩省間的主要通商道,我們以前都稱川黔路。這路數百年來修修補補,你能看到的寬3米左右的大條石,被行人踩得平整光滑的,就是明清時代的老石板。”
這兩三米長的大條石,怎麼運上山呢?張爺爺說:“具體也不是很清楚,人會想辦法吧。”
那怎麼確定大條石就是幾百年前的呢?現在修補也可能用大條石吧?
張爺爺說,走,帶大家一起看細節。
帶路的張爺爺說雲石上有馬蹄印
張爺爺說這青砂石上也有馬蹄印
於是,張爺爺帶著他的愛寵——大黃狗憨憨一起,打著手機電筒去尋找散落在幽幽南山間的百年印記——古道中青砂石上和雲石上的馬蹄印!
說數百年前的馬在古道石板上留下馬蹄印,這得多少馬踏步而過?蹄子會不會疼呢?
張爺爺笑著說:“以前的馬,有鐵蹄啊!在石頭上留下馬蹄鐵的印痕,很正常。前面青砂石,有馬蹄印。雲石,也有馬蹄印。”
毛宇劍問:“這些條石是本地產的砂石嗎?”
張爺爺回答說:“有本地產的,但是也有外地產的。比如這上面圖案像雲朵一樣花紋的雲石,就可能產自廣西,或者大理,我們本地不產這種石頭。怎麼從這麼遠運過來,我也不知道。但是看看,花紋多漂亮啊,當年真是用心了。”
中國觀石協會會員伍定金說:“成渝古道這邊原古道保存得很少。從圖片上看蹄印不是太清晰。南山黃葛古道這邊,我沒有去實地走過,就不好分辨是否是古馬蹄印。一般情況下,可以參考雲南茶馬古道和湖南安化茶馬古道。看一些研究者講黃葛古道蹄印相關文章介紹,進行多方面推斷,南山那邊砂岩結構,若有古馬蹄印,常年累月壓痕會比較深。蹄印應該深度一致,看一看石板是原地層砂岩,還是油禿石(石灰石)鋪上的。若是,就可以推斷是傳說的古道馬蹄印。”
在黃葛古道上的先人足跡找不到,馬蹄印若有,還是很難得。那當年都有誰走過這古道呢?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就曾寫下“塗山來去熟,唯是馬蹄知”的詩。自唐宋以來,歷代文人雅士,來此也不會錯過的。
除了古道,敦厚街還有什麼值得打卡呢?毛宇劍說,茶亭橋,非常值得大家看看,別看橋很新,其實,橋基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只是修復得比較好,橋面有現代感。
毛宇劍說,敦厚街得名於燈后街,後諧其音故名。1931年,福建同鄉會於街前立石柱,懸一指路燈杆,上掛一指路的油燈,給黑夜中走過古道的人送一點兒光明和溫暖。
敦厚街有幾十棟老的、依山而建的居民樓,是典型的川東穿鬥式建築。這些老建築如今進行了風貌改造,既保留原始特色,又改善了當地人的居住環境,同時也吸引外地遊客來打卡。
屋頂的老虎窗(毛宇劍供圖)
該建築建於抗戰時期,磚木結構,正在修繕。視野寬敞,環境優美,花草蔥蘢。據施工的人員說:預計下個月就修繕完畢了。目前可以在樓下遠眺對面渝中美景。毛宇劍說,這棟老建築最有特色,是屋頂那個老虎窗。老虎窗,又稱老虎天窗,歐式,開在屋頂,是斜屋面上凸出的窗,用作房屋頂部的採光和通風。這裡面是個小閣樓,當年還可以當瞭望臺。
毛宇劍說,晚飯後,如果不急,還可以去逛逛海棠溪的夜市。“海棠煙雨”,系巴渝十二景之一,一說明清時當地漫山遍野是海棠花,因此得名,一說盛夏洪流,江水灌入海棠溪,月光下的江水浪花如海棠,由此得名。如今,海棠花沒有,溪流也隱入暗河,現在可以看看年輕人喜歡逛的夜市,美食文創鮮花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