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綠茶是“明前茶,貴如金”,但有一款綠茶,偏偏“不愛明前愛雨前”,不求芽嫩味鮮,只求香高味濃。
在茶葉中,六(lù)安瓜片是少有的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製成。
去芽,不僅保持單片形體,且無青草味;去梗,可確保茶味濃而不苦,香而不澀。
隨著清明時節的到來,春天的“鮮嫩”綠茶們大多已一一亮相,“春茶季”似乎準備悄悄落幕。
此時,六安瓜片卻偏偏特立獨行,不緊不慢地壓軸登場!
六安瓜片每逢穀雨前後十天之內採摘,採摘時捨去嫩芽,只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因此,六安瓜片不在明前採,而是清明之後、穀雨之前採製。
六安瓜片,經歷了一個清明時節的蟄伏,只取壯葉,經特殊工藝,形成了香高味濃的獨特韻味。
六安瓜片,產自安徽省六安市,由單葉製成,外形似瓜子,由此得名。
六安瓜片無芽無梗,外形自然平展,色澤寶綠,大小勻整,也是茶界中的顏值擔當。
地道的六安瓜片滋味獨特,香高味濃,呈現出獨特的海苔香、蘭花香。
當地人習慣抓起一把瓜片,放在杯中一泡就是一整天,在綠茶中真是特別的存在。
20世紀初六安瓜片就被納入“中國十大名茶”。作為一款頗具代表的歷史文化名茶,“形美、香高、味濃”是它顯著的特點。
早在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關於“廬州六安茶”的記載;到了明代被尊為“茶之佳品”,到了清代更是開啟百年貢茶的歷程,是清代詩人袁枚《隨園食單》中所列名品。
2008年,綠茶製作技藝(六安瓜片)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022年,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項目涉及全國15個省(區、市)的44個國家級項目,其中包括六安瓜片製作技藝項目。
如今,為何六安瓜片雖實力雄厚,真正喝過的人卻不多呢?
因為優質的六安瓜片產量稀缺,採摘週期只有穀雨前後的十餘天,所產地域不過方圓幾十公里。
加上瓜片的製作特別繁複,上市時間較晚,在商業化競爭中顯然不佔優勢,甚至連傳統技藝的傳承都成問題。
想要找到一款地道的、具有代表性的瓜片茶就更為不易了。
現在,一條生活館聯合“淘茶集”團隊,有幸邀請到六安瓜片非遺傳承人陸本坤老師,一同為大家帶來2023年雨前頭採六安瓜片茶,並在一條生活館發起眾籌。
按照採摘時間和樹齡的不同,分別
有雨前、頭採7種可選:
2023年 雨前六安瓜片 80g×2
2023年 雨前六安瓜片 80g×4
2023年 頭採老樅六安瓜片 35g
2023年 頭採老樅六安瓜片 105g
2023年 頭採老樅六安瓜片 105g×2
茶園的第一波採摘預計在四月中旬,茶品製作與眾籌同步,眾籌結束後即可享用到這一口“海苔香”,千萬不要錯過!
雨前頭採六安瓜片▼
眾籌時間截止至2023年5月12日23:59:59
2023年頭採、雨前六安瓜片
本次眾籌的這款濃醇甘爽、香到心尖的六安瓜片,有頭採、雨前2款可選,分別從包裝上做了區分。
“頭採”檔105g裝,包裝採用的是蒲草籃、德化白瓷的搭配。
籃身採用福建泉州一帶的蒲草,專門聘請當地鄉村手藝人編制而成,古樸典雅。
白瓷茶葉罐身,是泉州德化窯超高溫燒製。溫潤柔和,亮白如玉,容易養護,是始於漢代的傳統釉色。
它既是茶器也是擺件,待茶葉喝完,還可以繼續用來存茶,或作為茶器的收納使用。罐蓋,是實木材質,清漆處理,堅實耐用,很好地保留了原木紋理。
搭配的銅製茶則,分量壓手,背面有錘紋質感,細節到位。
“頭採”款蒲草籃裝,內附有相應的珍藏證書,包含了茶品信息、當年採摘量、匠人介紹等。
一證一碼,既可溯源又能確保正品,貨真價實,不管自飲、贈禮都十分合適!
本次推薦的“雨前”瓜片茶包裝方案,由“淘茶集”團隊的設計師原創手繪。
畫卷展現了六安瓜片的製作形式,採摘、炒制、焙火等過程躍然於紙上。
融合齊頭山、蝙蝠洞、響洪甸河流等山水景象,再現鼎盛清代年間,六安人辛勤勞作的生活畫面。
置於茶席之上,彷彿能聽到河水涓涓作響,雞犬相聞,嗅到那氤氳茶霧在空氣中飄香。
香高味長,一口留住春天
此次眾籌的頭採檔,特地挑選了群體種老樹的茶青製作,一年只採一次。
幹茶條索緊結,無芽無梗,大小勻整,色澤寶綠,帶有一層薄霜,顏值頗高。幹茶兩邊向中間翻卷,這也正是手工製作的證明。
薄霜富含黃酮苷類、咖啡鹼、兒茶素類等物質,正是六安瓜片獨特香氣的來源。
注水後,蜷曲的葉子在水中翻滾,漸漸舒展開,蘭花香、板栗香、海苔香,陣陣散發,富有層次感。
葉底,翠綠鮮活,肥壯飽滿,可見用料考究,品質上乘。
茶湯黃綠清澈,清香高長,喝上一口,便會被霸道的香氣所折服。
又香又醇的湯水剎那間佔領了味蕾,唇齒間還有淡淡的蘭花香縈繞,餘味悠長,喉間還不斷有一股甘甜湧出。
眾籌時間截止至2023年5月12日23:59:59
核心產區,造品質好茶
六安瓜片的主產地,位於六安市金寨縣大別山一帶,方圓僅五六十里。
蝙蝠洞是核心中的核心。山頭海拔高出周邊300米左右,茶樹芽葉格外肥壯。
對於茶樹的生長,這裡的環境可謂得天獨厚。山中高寒,長年煙雨濛濛,減弱了太陽光的直射,形成散射光,有利於茶葉中的芳香物質的形成、積累。
待到每年穀雨時節,齊頭山氣溫回暖,此時茶就可以採摘了。
此次眾籌的六安瓜片原料,均採自六安市金寨縣蝙蝠洞產區,是核心產區中的核心,嚴格按照單葉的標準採摘。
品種為當地土生土長的群體老樅種,樹齡長,內質豐富。經過7道傳統工藝,手工製作,還原地道的傳統瓜片茶滋味。
此次眾籌的雨前頭採六安瓜片,由陸本坤老師親手製作。
陸本坤,六安瓜片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評茶師。
他出身於六安的百年製茶世家,早在清同治年間,陸家的祖輩已掌握六安茶的製作手藝,至今已傳承五代人。
陸老師兒時便跟隨祖輩學習傳統制茶手藝,算起來如今已有40餘載。
如今,他還創辦了六安瓜片茶文化博物館,通過藏品和歷史文獻、文物,講述瓜片茶的發展史、工藝流程和茶道的變遷。
此次參與眾籌的雨前頭採六安瓜片,正是由陸老師親制,精湛的製茶工藝代表著高品質的六安瓜片滋味,讓你一口品到暮春之味。
六安瓜片茶 製作工藝
六安瓜片是烘青綠茶的典型代表,它的獨特滋味不僅是源自產地,跟它復繁的製作工藝離不開關係。
前後歷時一週時間,經過採摘、扳片、生熟鍋、拉火等七道工藝,才算大功告成。
核心工藝“拉老火”,需往復100多個來回
“拉老火”的核心工藝,不僅考驗茶人技藝,更需精力與耐心。
六安瓜片於穀雨時節開園,這時茶葉內含物豐富,成茶香氣濃郁。採摘標準以一芽二三葉為主,經過攤晾、散熱,再進行手工扳片。
注:扳片是指去除芽尖和茶梗,將嫩葉、老葉分離出來炒烘瓜片。
瓜片殺青分為生鍋和熟鍋,兩鍋連用,先炒生鍋後炒熟鍋。
生鍋溫度達100℃以上,起殺青作用。待炒至葉片變軟時,轉入熟鍋。熟鍋溫度為90℃,以整形炒幹為主,出鍋時含水量也需控制。
毛火:用烘籠炭火,烘頂溫度控制在100℃左右,待烘到八九成幹再進行挑揀。
小火:最遲在毛火後一天進行,火溫不宜太高,需要茶師不停地翻攤茶葉,直到茶葉飄出清香味,接近足幹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六安瓜片的核心工藝,對茶品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較大。
高溫下,瓜片茶青中富含的咖啡鹼析出,迅速冷卻才形成結晶,這也正是白霜、海苔香,獨特瓜片滋味的來源。
這個過程需要兩位經驗老道的師傅配合,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次抬上抬下,邊烘邊翻。
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往復拉130多次,一個烘焙工一天累計要走上十多公里,加上溫度高達600多攝氏度,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等茶香漸漸瀰漫整個廠房時,才能停下,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後用焊錫封口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