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香蘇散是僅由四味藥——香附、蘇葉、陳皮、甘草組成的方劑,具有疏風散寒,理氣和中的功效。主治風寒感冒兼氣滯,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理氣和胃,通調全身氣機兼以理血。香蘇散可用於多種內科雜病的治療,但其藥輕力薄,應在辨證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加味治之。今天推送通過將經典與臨床結合,幫助讀者從學方證到臨床應用,據證驗方、對症用藥。照此研習,可增進讀書效益,提高臨證治療水平。
編著/傅毅
炒香附、紫蘇葉各 12g,炙甘草 3g,陳皮 6g。
圖:陳皮
【主治病證】
外感風寒,內有氣滯證。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加減化裁】
風寒表證較重,鼻流清涕,加蔥白、生薑;寒阻經脈,頭痛較重,加細辛、白芷;風邪上擾,頭目不清,加蔓荊子、白蒺藜;內停溼濁,胸滿,苔膩,加蒼朮、木香;肺氣不降,咳嗽痰多,加蘇子、半夏;肝胃氣滯較重,脅脘脹痛,加青皮、厚朴;婦女肝鬱血滯,經水不調,加當歸、川芎、烏藥。
【原方證治】
四時瘟疫、傷寒;四時感冒,頭痛發熱,或兼內傷,胸膈滿悶,噯氣惡食;子懸。
【現代運用】
主要用於胃腸型感冒,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胃腸炎等。
【助記方歌】
香蘇散內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
寒熱頭痛胸脘悶,解表又能疏氣機。
親驗病例
唐某,女,38歲。初診:1998年4月16日。
頭痛發熱,微惡風寒3日,今起納食減少,胸脘痞悶,時作太息。詢其緣由,乃因前幾日“感冒”,昨因瑣事生氣而得。查:體溫 37.6℃,血壓 105/70mmHg,頭痛以前額為劇,時作寒熱,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略浮,月經如常,無帶下。
辨證屬外感風寒,夾有氣滯,以疏風散寒,理氣開胃為治。
香蘇散加減:香附 12g,蘇葉 10g(後下),陳皮 10g,甘草 6g,枳殼 15g,厚朴 10g,半夏9g,炒麥芽 20g,炒神曲 12g,鮮姜 2 片。
3劑後,頭痛止,納食增,病已愈,未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