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項羽在關中分封諸侯,立楚柱國(將軍)共敖為臨江王,封地有南郡、黔中郡、長沙郡,定都江陵(今湖北荊州),大致是現在的湖南和湖北。
垓下之戰前,劉邦改立項羽所立的九江王英布為淮南王,把九江國與衡山國併為淮南國。英布的岳父衡山王吳芮,遷為長沙王,遙封長沙郡、黔中郡。劉邦把項羽所立的臨江國拆分了,南郡歸自己,其他兩郡為長沙國。
經過這次分封,九江王英布遙封為淮南王,所轄郡由兩個變三個;恆山王吳芮遙封為長沙王,所轄郡由一個變兩個;項羽所立的臨江國則從地圖上抹去。
垓下之戰後,以前臣服西楚的諸侯國,此時只有臨江國未降。臨江國三郡,南郡在長江北岸,黔中郡和長沙郡在長江南岸,都臨長江,因此稱臨江國。
臨江王共敖於一年前駕崩,其子共尉即位。共氏有多個淵源,包括姜姓的共工氏、子姓、姬姓、羋姓,戰國時楚武王羋通封王子於共邑,共尉來自這支羋姓共氏,也是楚國宗親。
垓下之戰後,共尉派人出使漢國,希望得到趙王張敖或燕王臧荼這樣的地位,即名義上尊劉邦為天下共主,但保留本國全部封地。然而今時不同往日,項羽一死,臨江王失去了談判的籌碼。
公元前202年二月,劉邦以太尉盧綰為主將,將軍劉賈為副將,南下九江郡集結,準備出征臨江國。
盧綰大軍是從定陶出發的,擁立劉邦為天子,並立韓信為楚王后,盧綰的護駕任務也順利完成。盧綰與劉賈的軍隊,是當初在趙國從韓信手上取得的兩萬趙兵,經過多次大戰,如今增兵至四萬餘人,這是盧綰的嫡系人馬。
盧綰此行的目的,除消滅臨江國,還有幾個目的。垓下之戰前,盧綰和英布匆匆北上圍堵項羽,九江郡由新降的周殷鎮守,這次要幫助英布站穩腳跟,削奪周殷的兵權。
在楚漢戰爭中,英布的岳父衡山王吳芮一直沒有動兵,現在劉邦遙封吳芮為長沙王,希望吳芮率軍趕到九江郡,協助英布掌控局面,然後跟隨盧綰一道出兵臨江國。
總體來說,盧綰南下九江郡再西進臨江國,目的是打壓周殷,控制淮南王英布和長沙王吳芮,最後再滅臨江國。
衡山王吳芮年老多病,其子吳臣率軍趕到九江郡六城,與盧綰和英布會合。周殷最大的靠山項羽倒了,明知對方削奪自己兵權,也只能步步退卻,最後收縮到舒城,讓出了大部分地盤。盧綰也沒有把周殷逼上死路,拜周殷為淮南國大司馬,輔佐淮南王英布,此舉當然也是讓英布和周殷互相節制。
五月,漢國太尉盧綰、將軍劉賈、淮南王英布、長沙國世子吳臣,率七萬多將士,從九江郡西征臨江國。
臨江國將軍黃極忠,本為南方盜賊首領,共敖奉義帝之命西進南郡,黃極忠便率群盜來投,後為臨江王共敖麾下實力干將。
這次漢軍來攻,黃極忠自然也不肯為共尉效命,臨陣率部投降,並引漢軍攻擊江陵。黃極忠後來封邔侯[qǐ],食邑1000戶。
七月,盧綰攻破江陵城,俘虜臨江王共尉。盧綰將共尉押送到洛陽,劉邦下令梟首示眾。
圖-盧綰滅臨江國後
臨江國三郡,南郡歸漢帝劉邦,長沙郡和黔中郡屬長沙王吳芮。楚漢戰爭中,漢國太尉盧綰的戰功僅次於楚王韓信,劉賈也可比肩曹參、周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