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醫法圓通》之“鼻流清涕”
【按】鼻流清涕一證,有從外感而致者,有從內傷而致者。
從外感而致者,感受外來之客邪,客於肺經,閉其清道,肺氣不得下降,清涕是出。其人定現發熱,惡風、惡寒,頭疼身痛等情。法宜宣散,如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之類。
從內傷而得者,由心肺之陽不足,不能統攝津液,而清涕出。(市人稱為肺寒,稱為陳寒,由其不知陽衰而陰寒即生也。)腎絡通於肺,腎陽衰而陰寒內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其人定無外感足徵,多睏倦無神,或忿嚏不休,或畏寒,或兩腳冷,法宜扶陽,如麻黃附子細辛湯、薑桂湯、陽旦湯之類。若久病之人,忽然清涕不止,又見壯熱,汗,氣喘唇青,脈勁浮空,乃亡陽欲脫之候,爭宜回陽,緩則不救,然亦十中僅救一二。
查近來市習,一見鼻流清涕,不分內外,一味發散,多經參蘇飲、人參敗毒、九味羌活、辛夷散等方,外感則可,內傷則殆。
其中尚有鼻淵、鼻濁二證,俗雲:涕者,髓之液也。不知髓乃人身立命之物,豈可流出乎。然二證雖有淵(淵者,流清涕,經年累月不止)濁(濁者,其色如米泔,或如黃豆汁,經年累月不止)之分,緣由素稟陽虛,心肺之陽衰,而不收束津液故也。不能統攝津液,治之又一味宣散,正氣愈耗而涕愈不休。清者,肺寒之徵(肺陽不足也);濁者,肺熱之驗。(但肺熱者,必有熱形可徵,如無肺熱可徵,則是上焦化變之機失職,中宮之土氣上升於肺,肺氣大衰,而化變失權,故黃涕作。)治之須有分別。予治此二證,每以西砂一兩,黃柏五錢,炙草四錢,安桂、吳萸各三錢治之。一二劑即止。甚者,加姜、附二三錢,屢屢獲效。即甘草乾薑湯,加桂尖、茯苓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