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不是敵人,亂祛溼才是!4個化溼案例,看完你就懂

【溼氣】不是敵人,亂祛溼才是!4個化溼案例,看完你就懂

春夏季節,若論養生第一要務,一定是:祛溼!

前段時間,溼氣很重。如果此時的你要到北方出差,就會有明顯地感受對比,一到了北方,人都會變得清爽舒朗許多。

但是為什麼總有祛不完的溼氣呢?今天,林煥然醫生給大家科普科普。

01
溼氣就一定是壞的嗎?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氣之所盛處,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中央者,其地平以溼,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

說到物種,南方確實豐饒,各類新鮮蔬果一年四季常有。而這些都可以看成與“溼”有關。

溼是“溼邪”,也是“生機”。多溼之地,其生機才有旺盛的基礎,寒溼之地生物少,溼熱之地動植物多,是以熱加溼,生機旺,倘若溼氣不能流通,不能蒸騰則為溼邪,如陰冷的地方一潭死水,陽光明媚的地方則水暖生機旺。

所以能助人體中的溼氣流通的,就是人體內所具有的陽氣。人之陽氣可化風流通溼氣,亦可為熱蒸而騰之

食魚膠、阿膠、鮑魚、牛奶等滋補之物是容易助“溼”之物,但對於健康人來說,進食這些滋補之物可壯精神益精血,不上火又不礙胃腸;而脾胃差之人,吃了便畏"溼"如虎,即使其人精血再虛,也服不得滋潤之物,一服便胃腸滯而生溼上火。這就是所謂的“虛不受補”的說法來源之一。

02
溼氣都是“自找”的?

綜上所述,溼氣並不可怕,體內溼氣盛都是我們“自找”的:

  • 不恰當的生活習慣損害我們的陽氣,以至於不能化溼氣為生機;

  • 脾胃心膽功能不足而盲目進補徒增黏膩;

  • 仗著年輕體壯無畏,進食生冷而寒溼漸積!

03
瞭解溼氣的來路才能精準打擊

人體水液代謝的中醫觀核心在十二個字:“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其中涉及了水液的生成、敷布與排洩。“中焦如漚”便是指脾胃所代表的對食物的吸收轉化功能,“上焦如霧”指心肺對精微物質的敷布功能,下焦如瀆是指腎的尿液生成功能以及腸道的傳導排大便作用而肝的作用貫穿其中,起調動與調節作用,所謂將軍之官只是這個率兵的風格不是剛猛的,而是柔和,其作用為調節、統率氣血。

以上我們便知"溼"的來路與去路,同理"祛溼"也從此出發而具備多樣化,因此,祛溼不單單是芳化溫燥淡滲通利,更有養陰藏脾、消食通腑、寬胸活血、疏肝理氣、祛瘀通閉等方法。

下面,我們來結合具體的案例,加深一下大家的理解。

案例一

青年陽虛不化兼真陰傷案

備考熬夜,精神疲憊,記憶力下降,乏力身重,喜深呼吸,胃口差,大便尚可。


左右滑動查看


醫案分析:此案例便是屬於氣的不足而至精微不足、水溼瀰漫,舌象並非嫩的,而是堅實的,雖有陽不化陰的情況存在,更兼有陰液虧損的情況(熬夜、思慮、緊張暗耗津液精血),治以助胃腸燥化精微以生真陰(真正能被我們利用的津液精血),益心肝以行營衛,藥後身輕神振。

處方參考:炒白朮、石菖蒲、藁本、麥冬、澤蘭、菟絲子、生黃芪等。(非完全處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案例二

小兒胃腸積滯化熱案

口臭、便秘、睡眠輾轉、白天躁動。


左右滑動查看


醫案分析:此例是飲食過雜過飽,腑道不通暢而見舌根島苔,養肺腎以定膽盛通腑以去濁,藥後拉黑色臭糞2次,口臭退而睡眠安,後期繼續調養長個。

參考處方:熟地、木瓜、南劉寄奴、炒萊菔子、前胡、丹參等。(非完全處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案例三

青年胃強脾弱肝鬱案

飲食生冷、油膩則腹痛拉稀,緊張時亦腹痛拉稀,胃口好無脹氣,精神很好,手足偏涼而人不怕冷,睡眠正覺,平時大便軟臭黏,面部痤瘡。


左右滑動查看


醫案分析:此例是膽胃之熱,兼有易緊張的情況(肝氣鬱勃犯胃腸作痛洩),治以清肝定膽,緩急化濁,服藥期間大便成型,面部痤瘡變淡,腐穢一去,皮膚漸清,舌面煥然一新。

處方:牡丹皮、茯苓、澤瀉、藁本、炒蒼朮、白豆蔻、佩蘭、焦山楂等。(非完全處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案例四

中年膽胃溼熱真陰傷案

長期面色潮紅,天氣稍熱時、活動時、情緒變動時紅如硃砂,口渴且大量飲水,大便黏,小便淡黃,睡眠正常,易疲憊乏力,活動易大汗淋漓,甲狀腺結節消融術史。


左右滑動查看


醫案分析:此例為心膽胃皆熱,而陰分已損,燥過而藏弱,故多食引飲、便黏而疲憊乏力,怕熱易汗易面紅,睡眠反正常,其人不易緊張,知膽熱未擾神,故治以清肝定膽抑燥化、滋腎斂肺助藏化,調治2月潮紅一症基本消失,精神體力尤佳。

參考處方:天冬、紫石英、桑寄生、地龍、夏枯草、澤瀉、防己、側柏葉等。(非完全處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