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四個清朝人物,卻被影視劇強行洗白,這是為何?

“臭名昭著”的四個清朝人物,卻被影視劇強行洗白,這是為何?

在歷史上,有很多人物的出現對推動歷史進程具有相當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前赴後繼致力於改變當時社會風貌的人。

在清朝時期,正值封建社會的末期,當時清政府風雨飄搖,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當時很多人都希望找出一條道路,能夠適合中國當時的國情。

但是歷史很多事情往往充滿著爭議,有很多歷史人物也是我們從後來的史料作品以及影視劇中看到的,至於當時實際情況如何,我們也不得而知。

但是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這樣一句話“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可以看出影視劇是對當時的歷史的還原,但是又存在一定的虛構成分。

有很多人物,我們都是從電視的邊角料裡瞭解到的,通過一些隻言片語,以及人物角色,讓人對整個人設都有所青睞和喜歡,但是其實電視劇是結合聲音畫面以及人物造型的。

有時候通過電視鏡頭的引導,會對人物角色有一定的帶動作用,通過觀眾自身的解讀,會對人物有明顯的個人色彩,但是也會對人物的性格以及歷史上的事實有些許的美化。

從才華橫溢到狼子野心——多爾袞

在電視劇中的多爾袞,更多是以攝政王的形象呈現的,而且在很多觀眾看來,都被多爾袞的有情有義所打動,他一心只愛自己心愛的女人,甚至願意為她放棄整個江山。

看到他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之後,大多數人都沉浸在感情世界裡,很難有人把這樣一位溫柔多情的人,和冷血殘暴、欺壓百姓之人聯繫在一起。

但是事實上的多爾袞,確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溫良,更多的,多爾袞是以攝政王這樣的身份自居,而且在後期,多爾袞胃口大開,顯然不滿足於這樣的稱呼。

多爾袞入住中原以後,開始大肆欺壓百姓,對當時的漢族人民進行漢化改造,不允許漢文化的存在,搶佔漢族人民的土地,當時的居民們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多爾袞暴利專斷,甚至強迫漢族人為滿族人工作,成為他們的奴隸,漢族人的地位大大削弱,這還不夠,多爾袞想要的,是夢寐以求的皇位。

在電視劇裡,他深愛寧靜飾演的孝莊皇后,並且還輔佐皇太子登基,這麼盡心竭力,可謂是忠心臣子。

但是事實上的多爾袞,想要皇位卻總也得不到,用盡各種卑劣手段。

從博學多才到夜夜笙歌——紀曉嵐

想必很多人對《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電視劇不陌生,在這部電視劇裡,不少人都直呼被紀先生“圈粉”,要知道,誰能不喜歡這位才子呢?

劇中的紀曉嵐才華橫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遇到困難,一拍腦袋就有解決辦法,而且憑藉著一張能言善辯的嘴,讓人看起來又幽默又風趣。

再加上,當時的飾演人物由張國立扮演,要知道張國立可是在很多人心目中正能量的老牌演員,演員的加持加上劇本的推波助瀾,紀曉嵐的聰明機靈躍然紙上。

但是事實上的紀曉嵐生活作風在如今看來,真的不敢苟同,據說當時紀曉嵐非常喜愛吃肉,而且不知百姓疾苦,貪圖享樂,驕奢淫逸。

而且還有一種說法是,紀曉嵐特別沉迷女色,是不折不扣的好色之徒,在各種風月場所都有他的身影。

從晚清忠臣到賣國求榮李鴻章

很多人對李鴻章的印象,都是比較具有爭議性的,因為他在洋務運動時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電視劇中,對李鴻章的塑造也是褒貶不一。

在他所提倡興起的洋務運動,確實給當時的清政府帶來了一些水花和波蘭,通過洋務運動,當時清政府得到了一些發展,當時實際上確實學習到了西方的一些先進科技技術手段。

於是,在不少影視劇中,把李鴻章的形象塑造的無比高大,認為他當時完全處於國家社會考慮,瞭解百姓疾苦,想救清政府於危難。

但是實際上,拋不開的,就是李鴻章的賣國求榮行為,在電視劇中將他的形象刻意塑造,有意掩蓋了他出於當時歷史情況下小人物的一些詬病。

從體恤民情下江南到崇尚集權——乾隆

我們所瞭解到的乾隆,大多數人可能是從《還珠格格》開始的,張鐵林飾演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就連電視劇結束了以後,不少人看到他還是自然想到皇阿瑪。

在劇中的乾隆,是威嚴中又有些和藹的,他對子女們十分寵溺,可以說是一個滿級父親,尤其是他對待不同的子女不同的喜愛,可謂說是都照顧的比較好了。

而且在劇中的乾隆,對待感情也是相當專一,這部劇距離已經很遠了,但是不少人還會默契地說一句,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古代帝王多薄情,但是乾隆在劇中,可算得上是例外了,他對待夏雨荷可謂心心念念,但是也改不了古代皇帝好色的本性,接連的香妃,讓他瀏覽忘返。

拋開君王多情的一面,電視劇裡對乾隆的塑造也是以正面形象居多,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乾隆對內很柔情,愛惜妃子,疼愛子女,對外又很隨和,微服私訪、體察民情。

但是歷史上的康熙另外一面就是微服私訪多以下江南為主,也沒有那麼高的站位是為了考察民情,更多的是為了自己遊玩方便,江南水鄉讓他魂牽夢繞。

而且治理能力欠佳,雖然十分崇尚中央集權,但是在他統治的時期,清朝已經是在走下坡路了。

電視劇的本身,是為了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瞭解歷史,但是作為觀眾,我們要保留著自己的判斷能力,同時結合史料書籍,對人物們應當有一個辯證的看法。

電視的出現,聲音、畫面、人物讓人能夠沉浸其中,但是也容易被帶偏了,所以基於特定的歷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可能是我們作為獨立人格的考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