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自然而言,任何事物都有著自己的生命週期,春去秋來,花開花落,非常有秩序。於是便有逝者如斯人生感嘆。
尤其是人生苦短,良宵瞬失,春風得意也不過曇花一現。朝堂上彈冠相慶,終會有罷職閒賦。橘子洲頭的意氣風發,也難免蹉跎歲月,一杯濁酒笑談古往今來,一段現代版的好了歌。
中國的俗語很有哲理性,也折射出人們對於逝者的尊敬。比如逝者為大入土為安等等,其實是人們對亡故的先人的一種敬畏。
在農耕社會,先民們認為人都是大地的產物,與水稻高粱家禽猛獸並無二致。這就帶來一種邏輯思維,就是逝者入土為安,也算是一種迴歸。
於是便有了民俗的送葬程序,或者叫殯葬文化。理論上來說,傳統的安葬儀式還是比較講究的,也很科學。比如棺材這種器物,就很人性化。
再比如,棺材為什麼會一頭大一頭小,一頭寬一頭窄,其實完全是為逝者量身打造,因為頭顱以及上臂活動範圍大,因此在設計上就很貼近生活。
又寬又高的一頭是裝斂逝者上肢的區域,小的那頭是裝斂下肢的位置,這樣的設置非常人性化,也就是充分考慮到生前人們的活動習慣和行為幅度。
當然人們儘量的還是要追求長生不老,儘管這種理念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們已經意識到可能性不大,然而作為一種執念,自古至今人們一直在孜孜不倦追求長生的境界。
在秦始皇時代,始皇帝為了追求長壽崇尚煉丹,以至於後來聽信徐福的心靈雞湯,派遣這位去東海尋求長生之術。徐福自知心愧,於是便帶著童男童女一去不歸。
這樣的個案並不僅僅在秦始皇時代,其實在之後的歷朝歷代,帝王追求萬歲,其實也是這種執念的延續,比如漢武帝在這方面更是無所不極,到後來依舊是灰飛煙滅。
對於亡故的恐懼一直到對於逝者的敬仰,這種世界觀的發展實質上折射出人們已經明白亡故是難以避免的,於是就在如何安置逝者的環節上大費周章。
於是便有了皇家陵園和孔林的出現,而對於一般的老百姓來說,弄付好棺材找個風水寶地深深地埋葬,這樣的祈求並不奢侈和過分。
坦然應對做好當下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殯葬文化也在與時俱進,於是在生老病亡這個進程中,又多出了火葬場這一重要的環節,也算是給傳統的殯葬文化輸入一股清流。
就本質而言,逝者的屍體僅僅是一種存在的方式,可以直接掩入土中被化解掉,也可以直接火化成骨灰然後葬入公墓之中,這並不影響入土為安的最終歸宿。
在現今的社會實踐中,人們往往會在火葬場為逝者舉辦追悼會,也算是傳統殯葬儀式的一種革命,這就會出現種類繁雜的各種輓聯,籍以寄託人們的哀思。
於是如何在火葬場的大門口設置一種公用的輓聯,以表達人們對於逝者的敬畏,對於生者的一種撫慰,就成為考量當代文人騷客的一大課題。
比如在某個火葬場就閃亮登場這樣一幅輓聯,上聯的大意是,火葬場這個地方早一點來晚一點來並不為奇,問題是大家早晚都會來這裡聚首,而下聯則引起人們的無盡遐想。
這是因為上聯本質上是說對於火葬場這個地方,人們光臨的可能性為百分之百,妥妥的社會主流意識,也就是早晚都要來,這就給下聯設定了一定的限制。
因為你總不能在下聯抒發風花雪月的情懷,也不能發洩對於亡故的一種哀怨。一方面要尊敬逝者。同時還有鞭策和提醒生者,這樣的意境其實並不好掌控。
更關鍵的是,下聯要與上聯相呼應,比如意境的寫照,情懷的抒發,文字的對仗,聲韻的平仄也很有講究。
自古以來對對子是考量文人水平最為常見的一種藝術表達,尤其是有了上聯叫對出下聯,文字功夫必須是出類拔萃,而且意境一定要切合上聯的要求。
對聯是華夏民族獨有一種文化載體,直白一點就是對偶語句。按照史料記載,孟旭首開對聯 文化,可謂是對聯的開山鼻祖。
這位是中國歷史上後蜀最後一位皇帝,不僅在治國理政上頗有建樹,更發明了對聯這一文化瑰寶。在這一年的辭舊迎新的春節期間,孟旭發起了利用換桃符推出春聯的創意。
皇帝的這個倡議立馬引來很多的文人的積極響應,其中以大學士幸夤遜的文筆最好。他的上聯大意是,在新年要接納往年的餘慶,慶賀新年預示著新春的到來。
在歷史長河中,關於對對子的趣聞很多,比如朱元璋的老師出上聯三個土來考老師,而朱元璋對出的是五個皇兒弄琵琶的下聯,堪稱一絕,就很有意境。
回到話題,根據這個火葬場給出的上聯,人們也很快有了回應,針對早來晚來的意境,下聯用先到後到來對仗,上聯的早晚都來,下聯以先後到齊來對仗,非常公正極具帶入感。
結語
人們對於火葬場這個歸宿本質上是一種排斥,但就自然法則來說有時不可避免,也就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上便在對聯上面寄託很多的思緒。
其實想想也是,既然不能擺脫上蒼的安排,最有效的當然是做好當下,這一方面是對人生的一種交代,更是為生者傳遞強烈的正能量,這就是珍惜現在,把握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