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來自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確診的癌症患者數量達到1930萬,而死於癌症的人數增加到1000萬。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惡性腫瘤已超過了心腦血管病,由原本的第三位死因一躍升至第一位,首次成為導致居民死亡的“第一殺手”。這似乎預示著“癌症猛於虎”的時代真的來臨了。但是我們應該更客觀地看待這一問題,科學地認識癌症,消除人們對癌症的錯誤認知,避免公眾對癌症不必要的恐慌。
所謂腫瘤,是指機體中正常細胞在不同因素作用下所產生的增生與異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良性腫瘤一般稱為瘤,如甲狀腺瘤、乳腺纖維瘤、肝臟血管瘤等;惡性腫瘤一般稱為癌或者肉瘤,也就是人們所熟悉的癌症,如乳腺癌、肺癌、胃癌、脂肪肉瘤等。
另外,有些雖然沒有稱為癌,但也屬於惡性腫瘤範疇,如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惡性腫瘤有早期不易發現、生長速度快、生長不受限制、對本身及周圍組織器官的破壞性大、手術切除後易於復發和轉移等特點,因此療效及預後差,致使人們常常對癌症存在很多錯誤認識,甚至極度恐癌,談癌色變。其實癌症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不可一概而論。如果患者或家屬不能正確理解癌症,將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時常有人問起這個問題,一個正常健康人體內是否存在癌細胞?一個健康的正常人,每天有1014個,即100萬億個細胞在不停地複製。在複製中,約有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的細胞會出現差錯,也就是說,每天有100萬到1億個細胞可發生突變。有的突變細胞進一步變為癌細胞。但無關大局,人體免疫系統可及時識別這些細胞,並予以清除。如果此時恰遇此人因某種原因出現了免疫監視功能失職,那個突變細胞便得以逃脫免疫監殺,迅速分裂繁殖發展成了一定大小的腫瘤。誰知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此人的免疫功能又得以恢復正常。當恢復正常的免疫監視細胞發現那個腫瘤之後,立即啟動了對它的免疫抑制和殺傷機制。結果,腫瘤要麼被徹底清除,要麼被迫停止生長,處於“靜止”和“休眠”狀態。此時,腫瘤不會對機體產生任何損害,機體也不能將其徹底消滅,長期下去就構成了正常人的帶“瘤”生存狀態。據美國解剖學研究結果表明,在屍檢(因為其它原因死亡)的40~50歲婦女中,39%的人乳房內有腫瘤存在;在70~80歲的男性中,46%被發現患有前列腺癌;幾乎所有50~70歲的人甲狀腺內都有微型腫瘤。然而,在現實的相應年齡段人群中,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不到1%。由此看來,正常人體內都或多或少存在腫瘤細胞,並非空穴來風。
不僅正常人有帶瘤生存者,癌症病人也有好多帶“瘤”生存者。病人經過一系列抗癌治療之後,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臨床症狀消失,身體逐漸恢復得像正常人一樣,但用CT、B超、核磁共振等檢查,體內確實還存在腫瘤(一般都較小)。患者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生存了3年、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臨床上經常看到有少數抗癌治療無效的患者,由於康復治療措施得當,硬是帶著大瘤子,高質量地生存了很長時間。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癌症二字基本與死亡畫上了等號,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為在確診癌症之後,每一寸光陰都像是生命的倒計時,這段日子充滿了恐懼和絕望。放療、化療、手術等各種治療的高昂費用,又令很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財兩空。由於腫瘤的治療辦法和治療效果有限,再加上人們對癌症的認識不足,使得這種身體病患,演變成了精神疾患:恐懼、孤獨和絕望。加之中國幾千年來對疾病“諱莫如深”的社會心理,更加劇了這種身體病患的精神性傷害。一想到癌症,幾乎所有人會不由自主地聯想起一幅淒涼的圖景。以至於很多癌症患者並不是因病而死,而是被這巨大的恐懼感壓垮的。
其實,近年來隨著醫學不斷發展許多癌症已步入“可以治癒”的行列。例如,早期乳腺癌治癒率可達90%以上,而全社會對女性的關愛,鉬靶檢查等項目的推廣,以及其便於自檢等特點,使得越來越多的乳腺癌在發病早期就能被發現,其整體治癒率也相應提高到70%~80%。目前大腸癌早期治癒率在80%以上,中期也可達60%~70%。惡性淋巴瘤昔日被認為是不可治癒的絕症,但近年來靶向治療藥物、免疫治療藥物的問世,使它的5年生存率超過了70%,其中早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癒率可達90%以上。此外,甲狀腺癌、皮膚癌、間質瘤、絨癌等,雖然在我國發病率較低,但只要能儘早發現,約80%都可以實現5年以上無瘤生存的目標。總之,隨著治療理念的革新不但使癌症患者生活得更長久,生存質量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眾所周知癌症的發生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經歷多個階段。從正常細胞到演變成癌細胞,再到形成腫瘤,通常需要10~20年,甚至更長。只有當危險因素對機體的防禦體系損害嚴重,修復能力降低,細胞內基因變異累積至一定程度,癌症才會發生。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癌症,也許就像糖尿病一樣,僅僅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強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再加上越“瞄”越準的新藥,癌症是可以控制和治癒的。因此,2006年以來WHO等國際權威機構紛紛做出糾正,把原來作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義為可以調控、治療、甚至治癒的慢性病。
癌症只是一種慢性病!這對“癌症是不治之症”“癌症等於死亡”等陳舊認識而言,是一種徹底的顛覆。過去,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於錯誤觀點的誤導而精神崩潰,或由此而追求過度治療而殞命。今天,我們更應該理直氣壯地接受、傳播這一正確觀念,徹底甩掉恐癌的心理包袱!
癌症細胞是一個異類,它的出現必然引爆一場“驅逐癌細胞,還我河山”的保衛戰。在這場抗癌戰爭中,腫瘤的生長力為敵方力量,醫生的治療和患者的綜合抗癌能力合起來為我方力量。在這場敵我雙方的對弈中,如果腫瘤的生長力較強,而治療作用與患者的抗癌能力較弱,腫瘤就會發展惡化(可能要命)。如果腫瘤的生長力較弱,而治療作用與患者的抗癌能力較強,腫瘤就會縮小直至消失(治癒了)。如果腫瘤的生長力與治療作用及患者的抗癌能力之間勢均力敵,腫瘤則既不能發展惡化,機體也不能將腫瘤徹底肅清,二者就和平共處了。既然是和平共處,患者就可以長期帶“瘤”生存。由此看來,要達成癌症患者帶“瘤”生存狀態,需要具備兩個重要條件。一個是醫生現有治療手段。這些治療手段必須是既要有效,還不能有明顯的毒副作用,能夠長期應用。目前具備這樣條件的治療措施主要是免疫治療、分子靶向治療、維持治療及中醫中藥治療等。另一個條件就是讓患者機體的抗癌免疫能力重新振作起來,對腫瘤生長形成壓倒之勢。能夠讓癌症患者重振免疫雄風除了依靠合理用藥外,還要依靠良好的心態、合理的營養和適當的運動。
癌症的治療並非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決戰,與癌症長期共存也是一種戰略。現在的癌症治療已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走出,要追求癌症受到有效控制,我仍活得很好!只要體內的癌細胞不進一步發展,就與它“和平共處”“帶癌生存”。癌症的治療不僅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根治癌症時應該給予“重錘猛擊”“窮追猛打”,需要維持體力時應該保持“和風細雨”“溫和溫柔”,更多的時候需要兩者的巧妙結合,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打打停停”,機體才能平衡穩定。這也要求一個好的腫瘤內科醫生,必然是一個掌握好時機、把握好平衡、走得好“鋼絲”的藝術家,方能在最大限度維護好患者自身免疫能力的同時,讓藥物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治療作用、最大限度地減輕毒副作用。
臨床上癌症的治療方法很多,例如:手術、放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介入治療、生物免疫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等。醫生在治療上不能簡單的、僅僅是儘可能去除機體上的腫瘤,而是要綜合考慮到各方面的情況對患者身體的影響。不但要治病、延長生存期,更要讓患者能夠在生活中維持一個較好的生存質量,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即“不斷要活得長,還要活得好”。臨床實踐證明,對大多數癌症患者而言,單一的治療方法並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儘管手術治療是公認的癌症根治主要手段之一,但是手術切掉的病灶只是癌症的“標”,而致癌因素及免疫監控失調才是癌症的“本”,單純切除癌症病灶本身,解決不了癌症術後復發、擴散、轉移等難題。對於手術後體內仍然存在的微小病灶來說,只有用全身化療才能殺滅它。因此,癌症治療要講究“標本兼治”,即手術切除後要給予適當化療、靶向治療、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及中醫治療等。總之,中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療重點應該放在調動患者本身的積極因素、抑制腫瘤發展、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上。讓癌症患者飲食起居同於常人,生活迴歸社會,人與癌“和平共處”,生活如許多慢性病患者一樣幸福。
癌症“全程全人”管理即把癌症當成慢性病對待,在癌症規範化診療的基礎上,多學科共同協作、全程參與、全程管理。從疾病診斷、治療、術後康復、隨訪等多個方面,幫助早期癌症患者更快的適應社會,減少復發轉移;幫助晚期癌症患者能夠更有質量的延長生命。我們不但要重視癌症疾病本身的診斷和治療的管理,還應該重視癌症病人的心理及社會功能的健康管理,即“身心”兩方面的管理。
要真正實現“全程全人”管理需要有多學科醫生的團隊,癌症患者先後可能需要涉及到醫院的各個學科,但患者不可能去找這麼多學科的醫生,很多情況下患者也不知道該去找什麼醫生?沒找到專業的醫生可能導致疾病的延誤診斷和治療。因此,需要一位具有豐富的腫瘤診療經驗、具有“全程全人”管理理念、且具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管理的醫生來主導。在各科醫生當中,腫瘤內科醫生應該是首選醫生。因為,腫瘤患者在整個病程當中,可能更長的時間需要和腫瘤內科醫生打交道,更多的問題需要腫瘤內科醫生來處理;腫瘤內科醫生相比其他科室醫生,腫瘤知識會更全面,並且更有時間來管理癌症患者的一些瑣碎問題。當癌症患者需要其他科室醫生協助處理時,主導“全程全人”管理的腫瘤內科醫生可以組織多學科討論,或推薦患者到相關專科醫生處進行相關問題的處理。
毋容置疑,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腫瘤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如何實現健康生活遠離腫瘤?古今中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實踐證明,治癌在醫生,防癌在自身。目前癌症已經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最大敵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健康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如何才能遠離癌症的“困擾”?這關鍵還要靠我們自己。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致癌物和致癌因素,通過遠離致癌物、致癌因素,降低自己罹患腫瘤的可能性。放射線能致癌,接觸射線的工作,或開採鈾、釷等礦物,都有致癌的危險。生物性致癌物如黃麴黴素,常發生在黴變的糧食、花生或醃菜中。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也被認為是某些癌症的危險因素。如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人乳頭狀瘤病毒是引起子宮頸癌的最常見原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可以增加肝癌的發病風險。人免疫缺陷症病毒不僅是引起艾滋病的病毒,也可以增加某些癌症的發病。
據WHO報道,80%的腫瘤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所致。喜食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是導致許多腫瘤發病及發病年輕化的主要原因;而肺癌、胃癌及肝癌發病居高不下,與環境汙染加重,吸菸人數增加和進食黴變食物等因素密切相關;都市生活壓力增大,心理因素影響免疫機能,也是腫瘤發生的重要誘發因素。因此,預防腫瘤要從改善生活方式入手,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的膳食結構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是預防的關鍵。請記住:你每天的行為習慣,就是是否患癌的重要決定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預防癌症的金鑰匙!防癌,關鍵靠自己!少抽一支菸,少喝一杯酒,均衡飲食,適當鍛鍊――預防癌症就這麼簡單。
癌前病變期是指雖然增生的細胞已有向癌細胞轉變的傾向,但尚未成為典型癌變。不是所有的癌前病變都會發展為癌,大部分癌前病變在此“懸崖勤馬”,長期穩定,甚至“回頭是岸”,消退復原。只有相當小的一部分癌前病變繼續演變為癌。癌前病變發展成侵襲性癌一般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如果大家能重視這些,及時加以處理,將會大幅度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常見的癌前病變有:黏膜白斑、交界痣、遷延性肝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子宮頸慢性炎症、結腸多發性息肉等等。診斷是否為癌前病變不可輕信網絡自查、商家“科普”,要去正規醫院檢查診斷。
研究表明,身體鍛鍊將有助於降低患各種癌的風險。每天45~60分鐘適度鍛鍊可以讓精力更充沛,還可降低乳腺癌和結腸癌等癌症的患病風險。醫學研究表明,肥胖會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結腸癌、胰腺癌、胃癌、腎癌、卵巢癌和子宮癌的發病風險。
研究證實,長期情緒低落、壓力大、過分憂慮、精神過度緊張,會抑制機體免疫功能,使腫瘤乘虛而入。此外,心理和情緒也影響腫瘤治療和康復的效果。究其原因,心理和情緒密切影響人的免疫功能與內分泌,使抗病能力降低,內分泌失去平衡。因此,及時消除不良情緒,保持心理健康,對防癌抗癌具有重大意義。
定期的防癌體檢也是預防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為絕大多數的癌症不是說來就來的,它是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慢慢形成的。如果我們能在它形成過程中打斷它的進程,就能防止癌症的發生。但是,現在我們許多人,尤其是中年人,常常以工作忙、身體棒為藉口,不去醫院進行常規的體檢。其實,我們國家近年來腫瘤發病呈現明顯年輕化的趨勢,臨床上許多腫瘤患者,直到出現明顯不適再來醫院就診,往往已經是疾病的中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根治機會,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