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攻略| 高考專家解讀歷史滿分攻略,強烈推薦!

高考攻略| 高考專家解讀歷史滿分攻略,強烈推薦!
        離高考還有40多天。
       下面這篇文章的作者史小軍老師,陝西師大附中歷史教研組組長,陝西師大教育碩士生導師,陝西省中學歷史教師資格證考試考官,陝西師大基礎教育研究院特聘專家。對高考試題有獨特研究,近年來應邀赴全國各地做高考講座一百五十多場,深受好評。1997年以來,連續十多年參加陝西省高考閱卷、評卷工作,是陝西省高考歷史評卷中心組成員,高考試題評析報告主要撰稿人。
        史老師以其長期從事高考閱卷和高考試題研究的豐富經驗,寫成下面這篇滿分攻略,推薦給廣大考生。文末有電子版下載方法。

經常有同學問我,考場上歷史選擇題秒殺絕技有沒有?非選擇題的高分滿分快捷方法有沒有?我的回答:有!從今天開始,我將給廣大文科學子推出2020年高考考場上歷史高分滿分的方法思路系列,希望為你圓夢七月提供最後的幫助!

  一、選擇題高分方法思路

1. 快速搞清楚題乾材料意思
弄清楚題幹意思是做好選擇題最主要的依據。怎樣才能在最短時間弄清楚題乾材料意思?我的看法是,如果考生能運用我講的解答選擇題的五大基本要素前四個基本要素,拿下選擇題並且得高分,甚至得滿分,根本不存在什麼問題。我以佔比最大的文字型材料為例進行說明。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1)時空。歷史選擇題題的特點是提供一段新材料(細碎歷史片段),創設一個新情景,以此來考查考生儲備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因此,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利用題乾材料的時空,來聯繫與之距離最近的熟悉的歷史事件,將材料所述史實置於熟悉的時空背景下分析,就很容易搞清楚命題人的考查意圖,知道考查的重要知識點,順利解讀並做出正確選擇,那就是分分鐘的事。
2019年新課標卷Ⅰ第31題說1954年上海與東北研究所俄文書籍借閱量大增,這麼一個細碎的歷史片段,在我們平常的學習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那怎麼解讀呢?考生只要以“1954年、上海和東北”為突破口,聯繫到距其最近的“一五計劃”、“優先發展東北地區,大力發展重工業”,立刻拿下;因為當時中國社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工業化建設,俄文書籍借閱量增加就是向蘇聯學習工業化建設迫切的體現。
2019年新課標卷Ⅰ第27題,看到“明中後期”山東與江南經大運河收攬棉花、返銷棉布貿易,可立刻聯繫到該時期長途販運貿易興盛及其原因,正確答案“地區經濟的差異”。秒殺!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018新課標全國卷Ⅱ第34題關於1836年俄國作家果戈裡在《欽差大臣》故事情節,只要考生以“1836年”、“俄國”為突破口口,能迅速聯繫到“19世紀三十年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將題乾材料置於這樣熟悉的時空背景下分析,答案可以說是秒殺。
2018新課標卷Ⅱ第35題,看到時間“20世紀6070年代”,空間“法國、聯邦德國和意大利”,立刻聯繫到西歐一體化,正確答案脫口而出。
2013年新課標卷Ⅰ第25題,考生只要抓住“宋代”“儒學多被稱為‘孔孟之道’”,學生能聯繫到宋代推動儒學發展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理學,尤其是佔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此題可迅速做出正確選擇。
 (2)關鍵詞(亦稱主體、重心)。一個題乾材料可能有好幾個關鍵詞或主體,但重心只有一個;考生如能抓住主體和重心,做對的幾率就非常大。
2019年新課標卷Ⅱ第28題,1898年一份英文報紙對中國戊戌政變的報道,在說道慈禧太后執政時,用了一個帶有貶義嘲諷意義的詞“滑稽劇”,就可推斷出該報紙對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的否定及對光緒皇帝改革的支持,正確答案迅速拿下。
2019年新課標卷Ⅰ第26題,抓住了與拔河密切相關的關鍵詞“壯徒”、“勇”、“英雄”,可以說正確答案唐代“陽剛與力量受到推崇”,秒殺!
2019年新課標卷Ⅱ第26題關於理學大家程顥的一首詩,考生只要抓住關鍵詞——“程顥”、“萬物……與人同”,此題迅速拿下。
2018年新課標卷Ⅱ第30題,題乾材料包含著“如果”和表示時間“過去……現在”的句式,抓住題乾材料強調的重心“農民有權投票選舉地方政府、可決定是否減租減息”,說明抗日根據地農民翻身當家作主,抗日根據地調動了“農民抗日熱情”,正確答案可迅速搞定。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013年新課標卷Ⅰ第30題,考生只要抓住兩個關鍵詞——“農民游擊戰”、“城市革命”及一個關聯詞“只有……才”,立刻就知道當時的中共中央贊成的是俄國式的城市革命,此題可迅速拿下。
(3)標點符號,尤其要關注括號、分號和個別詞加的雙引號。命題人說了,題乾材料裡的一個詞如果不影響大多數考生對材料的解讀,這個詞即使是文言文或生僻的詞,肯定不會在其後綴上帶括號的註釋,一旦某個詞後邊綴上帶括號的註釋,那一定時是命題人給考生的暗示,這個詞很重要,這個詞就是解讀清楚題乾材料的關鍵。題乾材料裡的分號意思往往反映的是材料呈現並列意思,能全面反映分號前後意思的選項才可能是正確答案。題乾材料裡個別詞加的雙引號在歷史試題中往往有兩種作用——強調或否定的意思。
2017新課標卷Ⅱ第28題,福州船政局要求用船一方採取“協造”方式生產,協造一詞加的雙引號,就是帶有強調、要求考生高度關注的意思,這種協造的生產方式不是買賣關係,而是緩解軍工企業資金困難的辦法而已。
2016年新課標Ⅲ第25題,文書一詞後邊有括號,括號裡註釋是國家檔案文獻,如果能注意到這個註釋,即題乾材料說的秦朝的國家檔案文獻為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統治提供了重要條件,答案脫口而出。
2015年新課標卷Ⅱ第25題,漢宣帝說與他共治天下的只有“良二千石(郡太守)”,這個括號裡的“郡太守”就是命題人暗示考生要特別注意,即強調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015新課標卷Ⅱ第28題,材料裡兩個分號,意味著材料是三層並列的意思,三個人都是提倡鼓勵搞洋務的人,三個人收到謾罵攻擊,反映的是兩種思想觀念碰撞,故涵蓋三層並列意思的選項“洋務運動與傳統的觀念發生衝突”,迅速拿下。
  (4)題幹語氣,如轉折、條件、假設、因果、讚揚貶斥、肯定否定等。題乾材料中如含有轉折、條件和因果等語氣,如能抓住其中的標誌——關聯詞,如“但是”、“卻”、“而”、“否則”、“如果”、“只有”等,就能抓住題乾材料的重心,快速做出正確選擇是分分鐘的事。
2018新課標卷Ⅱ第24題,題乾材料包含著“湯仁德諸侯擁護滅夏建商”,四個選項中哪個包含這個邏輯因果關係哪個就是正確答案。
2014新課標全國卷Ⅰ第32題說的是雅典法律規定如果公民試圖自殺,必須事先提出申請,未經允許的自殺被視為犯罪行為,材料含有“如果……(那麼)”關聯詞,強調的重心就在“如果”部分,雅典法律限制公民自殺,就是限制公民自由處理自己私有財產的行為,即公民個人自由受到嚴格限制
2014年新課標卷Ⅰ第30題,考生如能抓住表示轉折意思的“而”,就知道題乾材料強調的主體是京津地區,再結合材料第一句強調的是國產片,此題可迅速拿下。
2016新課標全國卷Ⅰ第32題,考生如能關注到“但卻”,就知道材料強調的是羅馬法對後世影響很大,正確答案迅速搞定。
2018新課標卷Ⅰ第28題考生如能讀出“清政府卻無所作為”中的轉折性詞語“卻”,可知題乾材料強調的主體是“清政府”,正確答案“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即刻搞定。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 化簡題幹意思
弄清題乾材料意思後,還需要將題幹意思化簡成一句簡單的陳述句、或一個邏輯推理或若干關鍵詞等,然後帶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意思去看四個選項,往往正確答案脫口而出。
2019年新課標卷Ⅲ第24題,考生如能抓住題乾材料關鍵詞“孝”“悌”(有血緣關係的人才說孝悌),這些思想產生的相關制度淵源——宗法制,秒殺!
2019年新課標卷Ⅱ第25題關於漢初被統治者青睞的兩大思想——道家、儒家學說都吸收了其他家思想的主要原因,可將其化簡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秒殺!

2019年新課標卷Ⅱ第29題,題乾材料可化簡為“各界聯合會發表宣言稱合群自救為萬不可緩之圖”,正確答案各界團體“愛國覺悟得到提高”則快速選出。

2018年新課標卷Ⅱ第24題,如考生能將題乾材料包含的邏輯關係搞清楚,並將其化簡成“湯網開一面(仁德)→諸侯擁護→滅夏建商”,正確答案“商湯成功緣於他的仁德之心”,秒殺!
2018新課標卷Ⅱ第25題如能抓住題乾材料關鍵詞句——“土地兼併、農戶流亡”,距此最近的“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正確答案迅速拿下。
2018新課標卷Ⅰ第26題,如能將其化簡成“僱工可隨時更換僱主”,正確答案“民營手工業得到發展”迅速拿下。
2018年新課標卷Ⅰ第32題將題目化簡為“梭倫認為道德是永遠存在的”,據此可知梭倫具有人文精神的正確答案秒殺。
2017新課標全國卷Ⅰ第33題可將表格材料化簡為“隨著時間推移,工人的平均收入與國民平均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正確答案“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立刻選出。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017年新課標卷Ⅲ第34題,題乾材料化簡為“調整農村生產關係的目的是”,距離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最近的選項“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秒殺!

3.快速判定選項正誤的方法思路
看過我公眾號推送的解答選擇題方法思路的同學都知道,我講的判定選項正誤的六種基本方式是非常便捷非常實用的方法。下邊我以近年高考真題為例說明這六種基本方式的高效實用。
(1)題幹意思。前邊我講了弄清楚題幹意思是做好選擇題最主要的依據,那麼,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正確答案一定是符合題幹意思的選項;不符合題幹意思的選項一定是錯誤的。
(2)基礎知識。凡是不符合基礎知識選項,基本上都是錯的。高中文科學生是大眾歷史學習者,命題人不可能命制一道和中學歷史課本某個基礎知識相悖的史學最前沿研究成果,來考查中學生對此的判斷。
(3)邏輯推理。有兩種情況,一是題乾材料本身包含邏輯推理,正確選項往往就包含這個邏輯推理,那麼不包含這個邏輯推理的選項往往是錯誤的;二是題乾材料與正確選項構成的邏輯推理非常的順暢,但凡做出的選擇與題乾材料構成的邏輯推理,解釋起來很生硬、不順暢,這個選擇往往就是錯誤的。
(4)政治原理。唯物史觀經常要用的原理有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現象與本質、偶然與必然、人民群眾實力前進的主要推動力量等,在判定選項正時非常具有實用價值,事半功倍。如國家出臺的一項政策很陌生,可直接將其化簡成對生產關係調整,與生產力發展相關的選項往往就是正確答案。
(5)方法原則。我講的解答選擇題六大基本原則中的絕對化原則、主體一致原則、全面原則、過程反映趨勢原則等,在判定選項正誤過程中非常高效實用。選項中含有絕對化意思的,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視為錯誤項,直接排除;正確選項的主體與題乾材料的主體或重心必須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可直接排除;題乾材料是兩層或三層並列史實,能全面反映題乾材料意思的選項是正確答案,只反映題乾材料部分意思的選項往往是錯誤項;題乾材料呈現的是一個事情從一個時間節點到另一個時間節點的發展過程,正確選項往往呈現的是該事情的發展趨勢,沒有呈現事情發展趨勢的選項往往是錯誤項。
(6)基本常識。從2015年開始,選擇題難度明顯降低,尤其是最近三年的新課標卷試題,其中有些選擇題的選項,我們用基本常識就可將其迅速判定:凡是不符合基本常識的選項,往往就是錯誤項;正確選項不僅符合常識,更是符合基礎知識和題幹意思。
2016年新課標卷Ⅰ第25題,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描述的六個成年人在地裡集體幹活的場景,這是一個靜態畫面,不可能反映出“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的動態發展趨勢,用過程反應趨勢原則將其迅速排除;在中國古代,只有原始社會是土地公有制,其他時候只有土地國有制和土地私有制,故用基礎知識可將“C項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迅速排除。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018新課標卷Ⅱ第26題,武則天改制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顯然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A項“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B項“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和D項“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可用不符合題意直接排除。
2017年新課標卷Ⅱ第26題,北方人從嘲笑南方人喝茶習俗到唐中期飲茶之風非常盛行,A項“國家統一使南茶開始北運”,“開始”太絕對,且無法和題乾材料構成一個符合邏輯的推理,可迅速排除;B項“南北方飲食習慣趨於一致”,題乾材料的主題是“飲茶”,非“飲食”,主體不一致,排除;D項“南方經濟水平已超越北方”,結合經濟重心南移的史實,可迅速排除。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016年新課標卷Ⅰ第26題,宋太祖“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而悶悶不樂,可以推知,A項“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符合邏輯推理與題意,屬於正確選項;而B項“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全部”太絕對,排除;C項“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可用不符合題意與基本常識(如果有矛盾,可直接換史官)排除;D項“宋太祖不願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用常識直接排除,君主如果做的是好事,哪個不喜歡史書對此真實記載?
2018年新課標卷Ⅱ第27題,D項崑曲“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與題乾材料“被譽為‘官腔’、‘雅樂’和‘盛世元音’的崑曲‘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符合邏輯推理,是為正確選項;而A項“陸王心學廣泛傳播”、B項“吸收了京劇的戲曲元素”和C項“社會等級觀念弱化” 均無法與題乾材料構成順暢的符合邏輯的歷史解釋,均予以排除。                 
  2018新課標卷Ⅱ第28題,洋務運動時期,地方督撫針對日本阻止琉球國向中國進貢,建議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按照萬國公法與評直曲”,與D項“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構成一對符合邏輯和史實的推理,是為正確答案;而A項“日本藉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可用不符合題意速排;B項“傳統朝貢體系已經解體”,可用不符合題意與基礎知識(甲午戰爭後逐漸解體)迅速排除;C項“地方督撫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可用不符合題意排除。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016年新課標卷Ⅱ第29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水稻產量增加米價便宜,鏈接土地革命內容,可知根據地“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調整生產關係→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根據地農業生產力發展→水稻糧食產量增加,米價便宜,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原理,迅速做出正確選擇,而B項“紅軍英勇奮戰保衛農民生產”和D項“人民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可用唯物史觀的內外因的政治原理迅速排除;C項“政府主要精力用於增產”,不符合基礎知識,那時中共的只要精力是努力在農村站穩腳跟;且“政府”指向不明,到底是國民政府,還是中共在根據地建立的政府,但事實上,中共在根據地建立的政府是在1931年冬,也與題乾材料的時間不吻合,故排除。
2018年新課標卷Ⅱ第31題,1956年漫畫《兩把尺》,根據漫畫所配文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測量祖國,建設社會主義”可知,女性是主體,用主體一致原則,迅速判定B項“女性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為正確答案,而A項“社會主義建設以工業化為中心”,不符合題意;C項“人民公社化運動蓬勃開展”,不符合基礎知識;D項“城鄉差別發生根本性改變”,太絕對,故三項均可迅速排除。
2019年新課標卷Ⅰ第32題,古代雅典的陪審法庭幾乎可以審查當時政治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並進行最終判決,A項“法律服從民眾意願”,不符合題意,題乾材料只是說陪審法庭要對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公民大會及其常設機構議事會做出的決議、法令進行最終審核,並沒有體現“法律服從民眾意願”。主體不一致,陪審法庭是司法與監察機構,並非法律制定機構。C項“全體公民參與政治”,主體不一致,題乾材料將的主體是陪審法庭,並非公民大會和議事會。另外全體公民參與政治指的是公民大會,議事會只有前三等級的公民方可參與。“全體公民參與政治”只能與公民大會有關係,與議事會沒有任何關係。不符合題意,題乾材料並沒有呈現全體公民參與政治的信息,加之“全體”太絕對,經常參加雅典民主政治只佔雅典公民總數的很少一部分,大約只有五分之一。故錯誤。D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體不一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在講“平等”,而題乾材料說的是雅典“民主”發展的情況。不符合題意,題意講的是陪審法庭權力——對國家做高權力作出的決議進行審核,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任何關係。故錯誤。
最後,我們以2019年兩道難度比較大的試題的深度解析來結束我們今天考場的秒殺絕技。
 (2019年新課標卷Ⅰ•3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後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並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後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
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西方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
一,題乾材料的重點有兩個,一是“現代化快車道”,另一個是“難辭其咎”。這裡的“其”指的是西葡,從邏輯上看,西葡的“咎”是造成拉美沒有駛入現代化快車道的主要原因。我們重點就是要考慮西葡的“咎”指的是什麼。
二,根據正確答案來看,目前的教材沒有涉及西葡將本國的封建生產方式移植到拉美地區,只有最新的試教教材《中外歷史綱要》有較詳細的講述,但問題是許多人根本就沒有最新的教材,那怎麼辦?只能結合現有的基礎知識合理推導。
三,根據新航路開闢相關知識可知,西葡支持新航路開闢一個重要原因是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從美洲等地掠奪的金銀沒有轉化為推動社會轉型的資本,就是因為西葡是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因素基本沒有,掠奪的金銀主要用於王室的揮霍。所以,西葡將本國封建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移植到拉美殖民地,這些非現代化的因素對拉美影響深遠。儘管後來拉美贏得了民族獨立,但反封建的任務並沒有完成。所以,這些西葡移植的這些非現代化因素,就是造成拉美長期落後,沒有駛入現代化快車道的主要因素。如果將同樣是殖民地的北美與拉美,做個對比,不難發現,雙方在獨立後發展差異很大,最主要的就是宗主國移植到殖民地的制度不同。用唯物史觀解釋就是,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對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影響最大。綜上,符合題意的只有D項。
四,關於選項,AC兩個選項,北美和拉美,作為歐洲殖民地,都遭受了奴役掠奪和進行大量的移民的事情,沒有什麼差異,不足以構成兩塊殖民地獨立後發展差異大的主要原因,故錯誤。B項,“最”太絕對,另外從邏輯上也說不通,建立殖民地早,和兩塊殖民地獨立後發展差異大,即是否走上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沒有什麼關係,故錯誤。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019年新課標卷Ⅱ•33)法國史學家索布爾認為,從某種角度而言,法國大革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歷次革命,包括英國革命和美國革命,可以用來說明這一觀點的是,在啟蒙思想的指導下,法國大革命
A.創建了民主共和政體
B.以暴力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專制復辟危險
D.以社會平等為首要目標
【解析】本題考查了法國大革命的史實,具體來說,考查的是對啟蒙運動指導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規模很大的歷史解釋。本題我採用兩種方式解讀,一是最簡單的解讀,如果能抓住題乾材料中邏輯關係“啟蒙思想的指導下à法國大革命規模大”,可以說秒殺此題,符合啟蒙思想內容的只有D項。二是採用比較複雜的邏輯推理的方式解讀,解讀如下:
規模很大說明參與的群眾基礎非常廣泛,那就要看四個選項所述內容,哪個對法國民眾會產生更大的吸引力,哪個選項就是對題乾的合理解釋。我們首先來看A項“創建了民主共和政體”,從遣詞造句來看,這是法國大革命的結果,從邏輯學原理來看,多種原因可以單獨導致同一個結果,但同一結果未必能推導出一個特定的原因。如北美獨立戰爭的結果也是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結果),但北美獨立戰爭的規模並沒有法國大革命那樣波瀾壯闊(原因)。故A項解釋不通,屬於錯誤項。B項,以暴力為革命主要方式與法國大革命規模大沒有必然聯繫,也就是民眾廣泛參與與大革命以暴力為主要方式,構不成一個必然的邏輯推理關係,故錯誤。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是廣大人民群眾合力要求推動的,但採取的生產關係變革方式確實以改革的形式進行的,並非暴力革命呀。再如五四運動,群眾基礎非常的廣泛,最終推動社會變革(北洋軍閥政府釋放被捕學生,決絕在合約上簽字,撤銷三個親日派職務)並非以暴力革命為主要方式。故B項錯誤。C項,“根除了”太絕對,直接排除;另外也不符合史實,1804年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就是軍事獨裁;後來,1814年拿破崙軍事獨裁政權被反法同盟推翻後,在歐洲封建刺刀保護下,波旁王朝復辟,這又是專制統治。故C項錯誤。
最後,解釋一下D項,在封建專制的社會里,民眾最需要的就是民主、自由和平等,而這些恰好是啟蒙運動的核心內容。啟蒙運動在理性主義指導下,找到了壓抑人性和阻礙社會進步的根子——兩個壞思想(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及在這兩個壞思想基礎上形成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這種體制下,必然形成壓抑人性的壞制度,具體到法國,那就是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啟蒙運動標誌人文主義的成熟,最主要的原因並非是找到壓抑人性和阻礙社會進步的根子,而是在“破”的基礎上的“立”,即提出了保障人性的制度設計,也就是為人們描繪了一個“理想王國”——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實現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啟蒙運動的這些主張在法國得到廣泛傳播,大大的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法國民眾的覺醒,因此才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社會基礎非常的廣泛,規模非常大。只有D項敘述揭示啟蒙運動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也只有D項能解釋得通法國大會革命規模之大的原因,故是正確答案。
結合啟蒙運動可知,盧梭是法國啟蒙雲中的激進者,對法國大革命影響最大,他最主要的思想之一就是關於對平等解讀,他認為解決社會不平等的一個重要辦法就是實現政治權利和義務平等,為此還寫了比一本書《論人類不平等起源和基礎》,他竭力倡導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法國大革命規模宏大,與盧梭大力宣傳的對平等的追求分不開。故從這個角度來解釋,D項也是最符合題意的答案。
有必要再囉嗦幾句,專制體制下,最大的弊端就是權力的不平等,所以最能吸引廣大民眾參與推動社會變革的就是以平等為首要目標。中國古代所謂的農民起義無不如此,秦朝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北宋王小波李順的“均貧富”、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糧”、近代孫中山的“平均地權”等等無不以樸素的平等為口號,這樣站在高處振臂一揮,才會產生雲集響應的號召力。所以法國大革命之所以參與群眾基礎非常廣泛,規模很大,就是以啟蒙運動大力宣揚的追求社會平等為首要目標。

二、關於非選擇題

非選擇題即主觀題,主要六種題型:概括歸納題、分析因果題、比較區別題、論證觀點題、評價題和認識啟示題。要做好非選擇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關於概括歸納題
1)解讀題幹。具體方法如下:
①判斷試題類型。
②標出關鍵詞。主要包括時間、空間和作答主體三個要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務必作答主體的限定詞。
③確定答案數量。高考題答案一般是一點2分,在確定答案數量後,儘可能再多答一點,以保證最大限度地多角度作答。
2018年新課標卷Ⅱ第41題要求“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曆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6分)”。屬於概括歸納題。作答主體“種植利用大豆”,限定詞是“種植”、“利用”,意思是從材料裡提取特點時,必須要提取兩個方面關於特點的信息:一是大豆種植的特點;二是大豆利用的特點。本問賦分6分,就是要求作答三點,作答時儘可能作答3+1點,即多答一點。
2)解讀材料。高考歷史主觀題的出處往往寫的是“摘編自”、“摘自”、“據”等三種,這意思是題乾材料在原著作中可能是數千字,為了命題需要,命題人將這段材料壓縮、壓縮再壓縮,最後就剩下二三百字。濃縮的就是精華。因此逐字逐句閱讀材料是必須的。閱讀時要求做到: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①劃分層次。根據標點符號(句號、分號、省略號)、主體或具體意思來劃分。這樣做的理由,一是能做到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二是能節約時間,劃一層,寫一層,千萬別搞“粗讀一遍、細讀一遍,然後再精讀一遍”,因為分秒必爭的考場上,沒有那麼多時間供你揮灑浪費。
②標出關鍵詞句。劃定一層後,就立刻解決劃定這一層的有效信息提取工作。怎麼提取有效信息?很簡單,就是標出主謂賓。特別注意的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時,縱橫馳騁。每一層每一層的提取信息為橫向提取;材料往往呈現的是某個事件不同時間節點的發展過程,所以不同時間節點的發展過程,經常性反映出某種發展趨勢,是為縱向提取信息。如2018年新課標卷Ⅱ第41題概括我國曆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材料中“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唐宋時期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縱向提取的大豆種植範圍有效信息,即標出的關鍵詞句是“大豆栽培在黃河中游地區……推廣到到江南及嶺南”。
 ③鏈接所學,轉化語言。結合所學知識,將材料的有效信息轉化為言簡意賅的概括性語言或學科術語,學科術語就是課本或筆記中的話語,切忌沒有任何加工整合的照抄材料。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018年新課標卷Ⅱ第41題,材料第一層“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甲骨文中就有關於大豆的記載”,可將“中國是大豆的故鄉”有效信息,轉化為“種植早(或歷史悠久)”的描述事物特點的語言;第三層“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標出利用大豆的有效信息“朝廷調集大豆到南方救災、備種”,轉化為“利用大豆救災、備荒”的描述事物特點的語言。
2010年新課標卷第40題第一問要求概括明清之際江南手工業特點,材料第二層“江南城鎮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標出的關鍵詞句是“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可將其轉化為“家庭手工業大量參與商品生產,或家庭手工業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或家庭手工業大量面向市場”等符合學科術語要求的語言。
3)精心佈局答案,要求做到序號化、段落化和要點化。要點化最重要,即書寫的答案務必言簡意賅,切忌過度解釋。如果書寫答案時,再能講求一定的邏輯性,如回答原因時,先政治,後經濟,再後思想文化,或者先宏觀,後微觀,或材料優先,後課本補充,這樣做獲得高分滿分的幾率更大。
2.分析因果題
分析因果題指的是要求回答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背景或影響、作用。屬於高考歷史最常見的第二種題型。解答具體方法如下:
(1)解讀題幹。如判斷試題類型、標出限定詞(時間、空間)、作答主體及確定答案數量。這個我們就不具體講了。
(2)解讀問題。關於因果問題的考查,絕大多數不是直接考查課本上講的某個歷史事件如鴉片戰爭的背景或原因,經常考查的是某個或許從來就沒有接觸過的細碎的歷史片段的原因背景或影響意義,如2018年新課標卷Ⅱ第41題三個小問“概括我國曆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作用、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和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如2019年新課標卷Ⅰ第41題的兩問“分別說明四個國家鋼產量的總體發展趨勢的基本原因和簡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鋼鐵業發展的主要原因”。2019年新課標卷Ⅱ第41題第(1)問概括清代海關稅率的變化的原因。
這些還不是最難的分析因果題,最難的是考查的問題具有藝術性,繞的彎子很大,如2009年福建卷第38題第(3)問“有學者認為,李贄的著作儘管在當時影響很大,但並沒能在歷史上開拓出一條新路。結合明清之際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從政治、經濟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說明。”
這些問題與課本所學知識相去甚遠,許多考生一看就懵了,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怎麼作答。我們研究發現,這種情況在高考歷史主觀試題中非常普遍,那怎麼作答呢?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A.化簡問題,遷移問題。即結合題乾材料所給時間,鏈接所學知識,將細碎的歷史問題遷移到課本上講的大問題,會立刻將複雜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將不認識的問題轉為認識的問題。
2019年新課標卷Ⅰ第41題兩個問題:①分別說明四個國家(二戰後)鋼產量的總體發展趨勢的基本原因→鋼鐵生產屬於經濟發展中工業生產的重要內容→鋼產量發展趨勢的原因,就是二戰後四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②簡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鋼鐵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因。化腐朽為神奇,乾坤大挪移,如釋重負,感覺簡單了許多。
2009年福建卷第38題第(3)問“李贄的著作儘管在當時影響很大,但並沒能在歷史上開拓出一條新路的原因”,問題潛移化簡如下:

B.組織作答要素。逐字逐句閱讀材料,根據有效信息精準鏈接所學知識;從材料和課本所學知識兩個方面組織作答要素。

2018年新課標卷Ⅰ第41題,要求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積極作用。鄉約制度是很陌生、很細碎的知識,結合材料可知,鄉約制度屬於地方管理制度,可鏈接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演變內容,感覺就簡單了,其積極作用,不用看材料都可總結出:維護或穩定了社會秩序、有助於加強地方管理等,再結合材料有效信息,可補充兩點:推動了社會道德文化建設、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018年新課標卷Ⅱ第41題三個小問“概括我國曆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作用、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和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由於沒有具體的基礎知識支撐,所以,逐字逐句閱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轉化語言,總結歸納即可。具體做法如下: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3.比較區別題

我以2019年新課標卷Ⅲ第41題第(1)問“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馬帝國與漢朝在國家治理上的異同。(16分)”為例說明:
【解讀題幹】
試題類型:比較區別題(比較對象均涉及,且文字量相當,屬於第一種情況)。
作答依據:所學基礎知識和兩段材料。
問題主體:關於國家治理,涉及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
④鏈接基礎:羅馬帝國與羅馬法;漢朝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
答案數量:第(1)問,18分,9點;相同3點,不同,漢與羅馬各3點。
【解讀材料】
材料一
從公元前1世紀建立,到公元4世紀末分裂,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設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島之外的地區。
à帝國疆域廣袤;國家統一;實行行省制度,管理地方。
羅馬民族在政治上處於主導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臘人除外)被稱為“蠻族”。什麼是羅馬民族呢,那就是羅馬人和意大利人,他們在語言、經濟和文化上關係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國天下的核心力量。
à在國家治理中,對境內各民族區別對待。
據一種比較適中的估計,整個帝國人口約5400萬,意大利約有人口600萬。
à帝國人口眾多。
行省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權。
à行省擁有自治權。
不斷成熟的羅馬法通行於帝國全境,但整個帝國的羅馬化程度很淺,羅馬人使用的拉丁語,在帝國東部只在政府機關和城市中通行,廣大農村則仍是各自語言的世界。
à依據羅馬法治理國家;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
材料二
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餘郡,實施統一制度、法令。
à國家統一,地方郡縣沒有自治權,全國制度法令統一。
意義:有利於維護漢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
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行統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à注重發揮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意義:便於思想上的集中統一。
漢朝盛時“編戶齊民5 900多萬人,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範。
à人口眾多,儒家思想對規範社會秩序影響大。
意義:穩定了社會秩序;形成了統一的價值觀。
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
à國家統一,對民眾不區別對待;語言文字統一。
意義: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便於國家對地方的管理。
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治,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
à大一統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為中華民族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
【整理答案】
(1)相同:①疆域廣袤;
②人口眾多;
③制定了統一的制度法令;
④都建立行政管理制度。
不同:羅馬:①行省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語言文字不統一;
③注重法律;
④對各民族區別對待。
漢朝:①郡縣沒有自治權,實行統一的制度法令;
②有統一的語言文字;
③注重儒家思想教化作用;
④對各地民眾同等對待。
(2)意義:①有利於維護漢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
②便於思想上的集中統一;
③穩定了社會秩序;
④形成了統一的價值觀;
⑤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
⑥大一統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為中華民族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
4.關於論證觀點題
這是最困擾考生的題型,要做好這類題,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解讀題幹,弄清題目具體要求,明確作答要求。如明確論證觀點題的具體題型,是論證別人的觀點題,還是論證別人的觀點題。
2)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關乎對材料主旨的把握。特別特別強調的是:擬定的觀點論題等,必須包含或體現材料主旨,必須涵蓋材料部分有效信息。否則視為跑題,得分肯定很低很低。
2017年新課標卷Ⅱ第42題,材料的主旨是鐘錶,這就要求考生擬定的論題必須與鐘錶有關;有效信息是科技、物理學、工業、民眾社會生活等與鐘錶的關係,這就要求考生擬定的論題必須與這些有效信息有一定的關係,否則的話就是跑題了,肯定是得不上分的。
2018年新課標卷Ⅱ第42題,題幹說的很清楚,本題作答的主旨是現代化,要求擬定的啟示性觀點必須涵蓋現代化這個主旨;材料涵蓋的有效信息有“現代化建設不能急於求成”、“現代化建設必須符合客觀規律”、“腐朽落後的封建體制是現代化建設中的主要障礙”、“現代建設不是一帆風順的”等,這就要求考生在擬定論題觀點時必須包含材料主旨——現代化,必須涵蓋材料與現代化有關的有效性信息。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3)具體論證,一般是要求選用兩三個史實來論證,史實論證須於論題觀點構成嚴密的邏輯因果關係,即“史實+論證→觀點;論證過程要言簡意賅,切忌長篇大論,每一個史實的論證寫兩行就可以了,總字數以不超過二百五六十字為宜。
4)答案佈局,三段五段均可,史實論證間須明確標識。三段論,第一自然段寫明觀點、看法;第二自然段為具體論證過程,每個史實的論證前邊標上序號,序號必須突出;一般選用兩三個史實論證;第三自然段為總結昇華,前後呼應,充實完滿。五段論,第一自然段為觀點、看法;第二、三、四自然段為運用史實論據具體論證、闡釋或說明,最好選用三個史實做論據;第五自然段為總結,前後呼應,充實完滿。
 (2020年陝西師大附中12模4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歷史上諸文明的交流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農業文明時期,文明的交流特別緩慢。到了工業文明時期,文明的交流比以前容易和快速了許多。但事實是在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中,遇到了許多的困難。一方面,當時一些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因為長期形成的政治經濟形勢和文化心理態勢,對其他文明的內容有一種拒斥,即文明的接受者不願意接受某種文明的內容,哪怕它是先進的、有效的。另一方面,當時西方文明國家並不願意把他們的先進文明傳播給其他農業文明國家,或者其目的並不是傳播先進的文明成果,而意在進行侵略,只不過以傳播文明為幌子而已。
——摘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文明交流自擬論題並進行論證說明。(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
【解析】本題要求學生根據馬克垚先生關於文明交流與傳播的一段文字,圍繞文明交流與傳播這一主題,自擬觀點論題,然後尋找古今中外的相關史實加以符合邏輯的論證說明。題乾材料的主旨——文明交流;有效信息——農業文明時代,世界文明交往非常緩慢;農業文明在於工業文明碰撞時,往往有本能的牴觸;工業文明初期,侵略擴張式的文明交往不利於文明的正常交流與傳播。考生必須圍繞材料主旨和有效信息去擬定觀點;至於史實論據,俯拾即是;具體論證時,注意運用史實做論據,論證須與觀點必須符合邏輯因果關係。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才是有效的論證,也是符合要求的歷史解釋。建議考生一般選用三個史實做論據,重史實,輕論證,切忌滔滔不絕地過度解釋。最後書寫答案時務必注意格式要規範,可以按照三段論來寫,也可以按照五段論來寫。如果每一個史實論證過程前邊能加上相應的序號,更容易的高分,甚至滿分。
【史老師的作答】
示例一
論題:文明的交流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論證:(1)農業文明時代,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文明交流傳播非常緩慢,如漢代發明的造紙術,到唐朝才傳到阿拉伯,12世紀才傳到歐洲。
(2)中國長期領先世界的農業文明,形成了夷夏觀念、天朝上國的觀念,對其他文明有一種本能的鄙視與拒斥。如清朝拒絕與歐洲通商,關上了與工業文明交流的大門。
(3)20世紀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嚴重破壞了世界秩序,嚴重阻礙了文明的交流與傳播,阻礙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
總之,從古至今,因道路交通、思想觀念、戰爭等諸多因素影響,文明交流與傳播的道路上充滿了荊棘與坎坷。
示例二
論題:近代西方的侵略擴張增加了文明交流的困難。
論證:(1)工業文明初期,西方的殖民擴張造成了與其他文明的矛盾衝突,阻礙了文明的交流與傳播。如明清面對西方殖民侵略的威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斷了與工業文明的交流。
(2)鴉片戰爭激化了中西方矛盾,清朝統治者把西方先進技術斥為“奇技淫巧”,拒絕使用,阻礙了工業文明在華傳播。
(3)新航路開闢後,罪惡的黑奴貿易嚴重影響了非洲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正常交流,造成了非洲地區長期的貧窮落後。
總之,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擴張加劇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矛盾衝突,嚴重影響了文明的正常交流與傳播。
示例三
論題:和平與公正的秩序有助於推動文明的交流與發展。
論證:(1)鄭和下西洋,不以經濟利益為驅動力,和平交往促進了華夏文明與伊斯蘭文明、非洲文明等的交流。
(2)明後期,西歐耶穌會士傳入中國的並非西方先進技術,而是中世紀神學體系,並嘗試改變中國人的儒學信仰,非公正秩序基礎上的交流,最終終止了西學東漸。
(3)二戰後,西方國家吸取了經濟大危機和二戰的慘痛教訓,建立了國際金融體系、國際貿易體系和聯合國,為世界各地區的交流提供了保障,推動了世界經濟迅速發展。
總之,努力構建公平、公正與和諧的世界秩序,才能更好的推動世界文明的發展。
如需電子版,關注後發送:資料領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