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攻略| 高考熱點:百年黨史專題!(附熱點解讀和知識梳理)

高考攻略| 高考熱點:百年黨史專題!(附熱點解讀和知識梳理)

1

熱點專題梳理

2

知識鏈接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史
創建過程
 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二、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重要會議
 一、黨的創建時期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國共產黨成立。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
3、中共“三大”(1923年):確立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
二、土地革命時期
1、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漢口):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2、遵義會議(1935年):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三、抗日戰爭時期
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四、解放戰爭時期
1、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解決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9月,北平)
五、新中國成立後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中共“八大”(1956年):為我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建設指明瞭方向。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3、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4、中共“十二大”(1982年):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中共“十三大”(1987年):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6、中共“十四大”(1992年):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中共“十五大”(1997年):提出並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8、中共“十六大”(2002年):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探索歷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2、八七會議:中共認清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方向,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3、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問題。
  二、中國共產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
1、中共“八大”正確地指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制定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
2、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又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誤入歧途。
3、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轉折,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和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中共“十三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6、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中共“十五大”提出並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8、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武裝鬥爭
(一)重要革命戰爭
1.北伐戰爭:1926年5月至1927年7月, 2.抗日戰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3.解放戰爭: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 4.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至1953年,
(二)軍隊建設
1.北伐戰爭中,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幹的葉挺獨立團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
2.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是**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3.1927年“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著名論斷“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4.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5.抗戰開始後根據國共兩黨協議,西北主力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6.解放戰爭至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7.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人朝作戰。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8.新中國成立後,對軍隊進行整編,成立多兵種合成部隊。9.1955年實行義務兵役制、軍銜制。10.進入新時期後,人民解放軍進一步加強了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建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不同時期具有時代特點的名稱:
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  中國工農革命軍或中國工農紅軍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八路軍和新四軍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中國人民解放軍
抗美援朝時期(1950—1953)  中國人民志願軍
(三)軍事路線和方針
1.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①八七會議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②紅軍四次反圍剿採取的是運動戰。
2.抗日戰爭時期:以分散兵力,打游擊戰。反“掃蕩”中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等靈活戰術。
3.解放戰爭時期:
①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
②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西北人民解放軍 採取了“蘑菇”戰術。
③1947年,人民解放軍以主力打到外線去,以中原為突破口開始全面反攻;
④1948年解放軍實行戰略決戰,且將敵人主力殲滅於長江 以北。
⑤1949年渡江戰役後,繼續追殲殘敵,解放全國。
探    索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二大”: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和革命性質,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2.八七會議:**認清了中國革命的基本方向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3.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實踐上解決了中國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問題。
(二)中國共產黨探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
1.中共“八大”正確地指出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制定了正確的經濟建設方針。
2.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又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探索誤人歧途。
3.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偉大轉折,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和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4.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中共“十三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制定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6.中共“十四大”提出經濟體制的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中共“十五大”提出並論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8.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三)中共在領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過程中的挫折及糾正
1.1923年,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失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過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倡導建立革命統一路線,掀起了國民大革命。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1927年大革命失敗。認識到必須要掌握革命的領導權,掌握革命的武裝,開始發動武裝起義。
3.1927年以奪取中心城市為目標的起義失敗後,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4.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紅軍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開始走向成熟。
5.1958年黨中央發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場運動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損害了農民生產積極性。1960年黨中央全面調整國民經濟。
6.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傾錯誤。
黨的建設
(一)思想建設
1、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1)1927年八七會議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給思想混亂的中國共產黨指明瞭新的出路。
(2)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
(3)1945年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做了重要準備。
(4)1945年七屆二中全會告誡全黨要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提出“兩個務必”的重要論斷。
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建設
(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2)1992年十四大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提出用這一理論武裝全黨。
(3)1997年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4)2002年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二)理論建設
中國共產黨先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農民問題
1、建國初期
1950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
2、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政府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運動,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化為公有制,從根本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依據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即“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由此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60年中央開始全面調整國民經濟,加強農業生產堅決糾正“共產”風。
4、文化大革命時期
由於過分強調以“以階級鬥爭為綱”,農業生產停滯不前,後在周恩來和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間,國民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
5、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集體經濟,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發展。
統一戰線
(1)革命統一戰線       ①標誌:②目的:③作用:④破裂
(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①背景原因:②目的:③過程:④作用:
(3)國共兩黨關係變化及啟示
時期
關係
原因
影響
大革命時期
1924-1927
合作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務
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
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
分裂
蔣介石等叛變革命,鎮壓人民
導致大革命失敗,形成十年內戰的局面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
合作
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取得抗戰勝利,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新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分裂
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發動全面內戰
給全國人民造成巨大災難,形成臺灣海峽兩岸長期分裂對峙的局面
啟示:①國共兩黨合則有利於民族的興旺和崛起,分則給中華民族帶來戰爭和災難。(或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或兩黨合則國興,兩黨分則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國共兩黨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兩黨兩次合作,沉重打擊了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
③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共兩黨應以民族利益為重,實現第三次合作,為祖國的統一大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
二、新中國成立後成就
一、新中國經濟建設成就
1、建國初期(1949—1952三年經濟恢復時期):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為我國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準備了條件。土地改革的完成,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2、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時期(1956——1976):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取得建成東北工業基地、修建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等成就),奠定了我國工業化基礎;大慶油田建成,扔掉“貧油”帽子,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己;新興的電子工業,國防航空工業(兩彈一星),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條條戰線湧現出一批模範任務,成為共和國經濟建設的“脊樑”(王進喜、鄧稼先等)。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3、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今):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對外開放,建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開放城市、開闢經濟開放區等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國企改革,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推動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提高了綜合國力。
4、經濟建設中的嚴重失誤、解決及失誤原因:失誤: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分別如何解決的:1961年進行國民經濟調整結束了大躍進;1978年農村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結束了人民公社;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文化大革命,1978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文化大革命全面撥亂反正,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原因:①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②過分誇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③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對國情認識不清,又急於求成。
5、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為發展經濟採取了哪些重大舉措:①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②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鎮企業;③建立經濟特區等;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國企改革;⑤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指導經濟建設。
6、從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得到哪些啟示?①進行經濟建設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國情出發;②在經濟建設中一定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綜合平衡,穩步前進;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④發展經濟,必須保證社會的穩定,安定團結至關重要;⑤黨和政府過多地干預經濟也是不可取的。
二、新中國政治建設成就
(一)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政權(1949—1953)
1、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
2、開國大典
3、政權的鞏固
4、土地改革
5、抗美援朝: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三)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四)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民主與法制
1、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劉少奇案)。
2、1982年憲法頒佈實施(第四部)。
a、1982年憲法的評價,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善的憲法;
b、其它單行法律 
c、頒佈實施的意義:
(五)民主政治建設給我們的啟示
1、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2、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三、新中國的農村政策
(一)土地改革1、背景:2、時間:3、內容:4、結果:5、影響:
(二)對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背景:2、形式:3、實質:4、作用:
(三)農村人民人民公社化運動(見下面八)
(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背景:2、形式3、影響:4、實質:改計劃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體制。
(五)黨和政府調整農村政策的原因和啟示
1、原因:a、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b、從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出發。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2、啟示:a、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三農”問題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問題。
四、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法制建設
1、1949年新政協會議通過《共同綱領》,地位: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和施政方針,具有臨時憲法作用。
2、1954年一屆人大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地位: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它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3、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改革開放後:①1982年五屆人大五次會議制定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地位: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之後不斷完善憲法內容,還頒佈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等法律。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一個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初步形成②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依法治國成為國家的基本方略。
五、中共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1、新中國成立後至今,中共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
2、外交成就:
●5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①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1955年參加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成萬隆會議圓滿成功。
   ● 7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①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②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關係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係正常化。
(改開後)9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①港澳迴歸②中俄關系正常化③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1世紀的外交成就(這也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表現):
①2001年APEC上海會議在我國召開;②2001年加入WTO;④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我國召開。
3、中國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①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
③外交人員的不懈努力;
④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中國共產黨在走過的87年裡,緊緊依靠和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幹了三件大事:
1、這三件大事分別指什麼?
①建立了新中國;②完成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③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這三件大事有什麼共同意義?
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決定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在世界上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3、這給我們什麼認識?
①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②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並不斷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不斷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④啟示:必須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六、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技術成就
(一)兩彈一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2、1964年6月,中近程導彈飛行試驗成功。3、1966年10月,中近程核彈頭爆炸成功。4、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1999年,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升上太空。
(二)其它成就
1、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世界上最大水利上工程——三峽大壩
(三)重大高新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
(四)科技與生活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a、舉例說明,b、兩面性。P96
(五)新中國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2、國家把教育和科技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科技的投入
3、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七、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挫折
(一)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背景2、實質 3、表現 4、後果:5、對策:6、教訓與啟示: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背景2過程:①開始標誌:②結束標誌:3後果:
開卷拓展
1.中國現代史按照不同的特徵和任務,可以分為哪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開國大典—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
第二階段: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十年探索中,有成功也有失誤,在曲折中前進。
第三階段:1966年至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化大革命”時期。十年“文革”,是嚴重的動亂,“左”的錯誤的頂點。
第四階段: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開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2.建國初期,為鞏固新生政權,黨和政府採取了什麼措施?
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1950年的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
◆獨家視角:1953年—1957年,我國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分別取得了什麼成就?
經濟領域:實施並提前完成了“一五”計劃,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政治領域: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我國初步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結合我國“一五”計劃的特點,比較中國和蘇聯、西方工業化進程的異同。
(1)中蘇:我國“一五”和蘇聯“一五”“二五”的相同點是都重點發展重工業。不同點是我國“一五”只是工業化的起步,蘇聯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就實現了工業化。
(2)中西:西方通過兩次工業革命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和中、蘇不同的是,西方輕重工業均衡發展。
◆獨家視角: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鉅變
第一次鉅變:辛亥革命(孫中山) 第二次鉅變:新中國成立(毛澤東)第三次鉅變:改革開放(鄧小平)。孫中山“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鄧小平帶領中國人民富起來。
◆獨家視角:中國近現代以來,改變社會性質的三件大事
(1)1840年的鴉片戰爭(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新民主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
4.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係的四次變革和調整及啟示。
時間
事件
內容
所有制
作用
1950—1952
土地改
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私有
解放了生產力,鞏固新政權,為工業化開闢道路。
1953—1956年底
農業生產合作社
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
私有轉變為公有
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
確立。
1958年開始
人民公社化
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即“一大二公”。
 
公有
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
1978年開始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包乾到戶、包產到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
 公有
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啟示
制定經濟政策應遵循的原則: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生產關係的變革或調整必須有利於生產力發展
◆獨家視角:建國以後黨和國家對農村生產關係的調整中,起積極作用的有哪幾次?
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合作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都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人民公社化運動是脫離實際、急於求成的“左”的錯誤做法,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獨家視角:農村政策、制度的調整應遵循原則(啟示)?
①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③尊重客觀經濟規律;④調動農民積極性。
5.在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失誤和挫折?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教訓和啟示?
失誤和挫折: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其實質都是“左”的錯誤。
教訓與啟示:
(1)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制定符合國情的經濟政策;
(2)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3)發展經濟不能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4)要健全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反對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
(5)要保持社會局面的穩定,不能搞動亂。
6.文革時期的取得了哪些建設成就:
文革時期雖然經濟遭到破壞,但在人民的努力下,仍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科技方面:1966年,有可用於實戰的導彈,組建戰略導彈部隊;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1年導彈驅逐艦,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1974年核潛艇。
外交方面:1971年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出現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7.改革開放後在各個領域裡取得的成就
領域
改革開放成果
對內改革
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國有企業改革
對外開放
設立經濟特區,逐步形成對外開放格局
民主法制
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義務教育法》等
祖國統一
一國兩制構想提出;港澳迴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對臺基本方針,九二共識、汪辜會談、和平統一八項主張等海峽兩岸的交流等。
外交事業
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加入WTO,上海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科技發展
制定863計劃,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發射
國際影響
綜合國力提高,中國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趨勢的重要力量

3

歷次會議

一、會議名稱;召開時間;地點;主要內容
1、中共一大;1921.7.23;上海→加興南湖 ;①決定成立中國共產黨②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確定黨的奮鬥目標是在中國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③選出三人組成的中央局,陳獨秀為總書記。
2、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上海;制定黨的革命綱領①最低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②最高綱領——實現共產主義;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指引中國革命的偉大旗幟。
3、中共三大 ;1923年6月;廣州;論了同國民黨合作的問題。①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共產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②共產黨員在統一戰線中必須保持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4、中共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漢口;①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②批判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③選舉了以瞿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④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總方針。
5、遵義會議;1935年1月;貴州遵義 ①全力糾正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傾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②改組中央領導機構,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張聞天負總責。撤銷“左”傾路線領導人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
6、中共七大;1945年4月—6月;延安 ①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③通過了修改後的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是黨的指導思想。④選出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7、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12北京 ①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恢復和發揚了…)②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工作重心轉移)③組織路線撥亂反正(健全…加強…鄧小平成為…)④提出了改革開放,“先富”“共同”等思想
8、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北京 ①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②制定黨的基本路線③具體規劃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和步驟
9、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北京;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①抓住機遇,加快發展。②明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③確定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0、中共十五大;1997.9;北京;①大會主題: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全面推向21世紀。②展望了21世紀中國發展的目標。③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且寫入黨章。④選舉產生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機構。⑤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高考資料點這裡……
二、中共歷次重要會議相關內容比較:
1、“八七”會議和遵義會議:
相同點:都在革命的危急關頭,糾正錯誤,確定正確路線方針,調整中央領導機構。
不同點:(1)八七會議是糾正右傾投降主義錯誤,遵義會議是糾正“左”傾冒險主義錯誤;
(2)八七會議主要是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遵義會議是紅軍面臨全軍覆滅危險的緊急關頭。
2、遵義會議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兩次會議都具有歷史轉折的意義:
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束縛,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全面恢復且進一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
3、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1)明確旗幟問題和領導核心問題。
A、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定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B、七大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機構。十五大選舉產生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機構。
(2)對中國革命和建設都具有指導意義。
A、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作了重要準備。
B、十五大是在世紀之交,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保證全黨繼承鄧小平遺志,堅定地沿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正確路線勝利前進的大會,是一次極為重要的大會。
4、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十五大
A、中人十三大提出了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B、中共十五大強調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明確提出這個階段黨的基本綱領。高考資料點這裡……
依據基本路線,制定基本綱領,基本綱領是基本路線的展開。
5、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1)    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成為我黨的指導思想
黨的工作重心轉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出和發展
圍繞資源配置問題,鄧小平南方談話:衝破市場經濟是姓“資”姓“社”的思想束縛——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五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
(4)十四大提出: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積極推進增長方式轉變,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勝,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施科技興國戰略,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與提高勞動素質軌道上來。——十五大展望21世紀經濟發展目標,並提出了實現目標的方針、政策、措施。
 
毛澤東經典著作概述
一、《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年)——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1、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2、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敵人;3、中國資產階級分為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性又有軟弱性、妥協性。4、小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最接近的朋友,農民是最可靠的同盟軍;5、工業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
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 中共領導農民運動的偉大綱領
1、肯定農民的作用及黨領導農民革命的重要性;2、論述了建立農民革命領導權和農民革命武裝的必要性;3、分析了農民的富農、中農、貧農三個階層,認為貧農是農民中最革命的力量;4、相信群眾、依賴群眾、放手發動群眾。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探索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內容:
1、建立紅色政權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2、 闡述了中共領導的紅軍和小塊紅色區域存在發展的可能性;3、明確地提出鞏固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路線與政策;4、提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義: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誌。
四、《反對本本主義》(1930年)—— 堅持調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黨內第一篇反對教條主義的文獻;2、是中共黨內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線”的文章;3、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4、提出從實際出發的思想,“中國革命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情況”,標誌著黨的獨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5、闡明瞭調查研究的主要內容,目的及調查方法即階級分析方法。
五、《實踐論》(1937年)—— 認識必須和實踐相統一
1、提示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特徵(1)實踐是認識的源泉;(2)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3)實踐是認識的目的;(4)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2、揭示了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1) 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2) 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由理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實踐3、發展了認識論關於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思想
高考資料點這裡……
六、《矛盾論》(1937年)—— 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
1、堅持和發展了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思想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辯證關係原理3、論述了矛盾同一性與鬥爭性的原理
七、《戰爭和戰略問題》(1938年)—— 中國革命只能靠武裝鬥爭解決問題
1、闡述了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和形式2、運用聯繫的觀點具體分析了戰爭問題,指明戰爭是中共主要的鬥爭形式3、用發展的觀點分析戰爭進程,確定黨的軍事戰略的轉變4、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明確學習的重要性。
八、《<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年)—— 三大法寶的理論體系
1、提出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2、、第一次提出“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3、把黨的建設稱為“偉大的工程”,是中國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是三個法寶的中心一環。
九、《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一部重要歷史文獻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問題2、系統地闡明瞭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和領導等問題3、闡述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步,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一全新的科學概念4、進一步揭示了中國革命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設農村根據地的重要性。高考資料點這裡……
十、《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 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的完整形成
1、為中國革命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客觀依據2、革命階段論和發展論相統一的觀點
3、文化與政治、經濟的辯證統一的觀點
4、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革命文化的觀點5、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6、共產主義思想的領導與新民主主義的行動綱領的實踐辯證統一的觀點。
十一、《論政策》(1940年)—— 在區別上建立我們的政策
1、運用馬克思主義對立統一學說批判了“兩個極端政策”;2、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關係原理闡述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3、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提出了在“區別上建立我們的政策”;4、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係原理提出處理國內階級關係的基本政策。
十二、《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年)—— 延安整風的光輝文獻之一
內容:將主觀主義分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科學地解釋了實事求是的含義
十三、《整頓黨的作風》(1942年)—— 延安整風的光輝文獻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勝利,必須解決黨在思想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2、堅持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反對理論脫離實際的各種形式的主觀主義3、依據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互相關係的原理,揭示和闡明瞭黨內團結與鬥爭的辯證關係高考資料點這裡……
十四、《反對黨八股》(1942年)—— 延安整風的光輝文獻之三
1、剖析了黨八股產生的歷史根源和階級根源2、主觀唯心主義是黨八股的主要哲學基礎3、形而上學是黨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維模式
十五、《論聯合政府》(1945年七大)—— 中國人民勝利的指南
1、第一次全面論述了人民戰爭的思想:在中共的領導下,充分依靠人民群眾,有一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人民軍隊作為骨幹,有一套正確的戰略戰術,善於根據情況的變化,進行遊擊戰和運動戰,並以根據地為依託,實行“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進行人民戰爭;2、提出中共三大作風:(1)理論聯繫實際 (2)緊密聯繫群眾 (3)批評與自我批評。3、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發展的兩種可能性,科學闡明瞭實現光明前途的客觀依據和條件4、從實際出發,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般綱領具體化為現階段的行動綱領和戰鬥任務5、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鬥爭的中心環節
十六、《在晉綏幹部會議上的講話》(1948)
1、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2、第一次把官僚資本主義列為中國革命的對象、中國革命的敵人;3、提出土改的總路線: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高考資料點這裡……
十七、《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1)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 (2)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 (3)保護民族工商業;2、提出土改的兩個原則:(1)必須滿足貧僱農的要求 (2)必須堅決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3、提出人民軍隊的十大軍事原則(核心: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十八、《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1949年3月)—— 實現偉大歷史性轉變的綱領
1、運用矛盾轉化的觀點,闡明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並進入由城市領導鄉村的時期2、運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黨的工作任務的特殊性和國內各階級的狀況及其採取相應的基本政策3、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國家學說和階級鬥爭學說,闡明瞭全國勝利後的國家政權的性質和階級鬥爭的特點,並以不斷革命論和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思想武裝全黨。
十九、《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 建立新中國的偉大綱領
1、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2、總結了人民民主專政得以實現的國內和國外基本經驗3、分析了各階級在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4、論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內容和職能5、闡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歷史任務6、制定了新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
高考資料點這裡……
二十、《論十大關係》(1956年)—— 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了“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中心思想2、對立統一規律應用於對社會主義現實的分析,提出了十大關係3、闡述了社會主義實踐中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辯證關係,發展了唯物史觀4、辯證地分析了獨立自主和學習外國的關係。
二十一、《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 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光輝典範
1、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規律,必須用對立統一規律來觀察社會主義社會2、明確提出了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闡明瞭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3、提出了兩類社會矛盾的學說,闡明瞭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方針和方法4、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還沒有完全結束,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將是長期的,曲折的5、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繁榮我國文化藝術,促進科學進步的根本方針6、壞事具有兩重性,努力創造條件使壞事變好事。
 聲明  本文由高中歷史教學編輯整理自歷史園地,高中史地政等公眾號!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海量資料下載,就在知識星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