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誕生與古埃及文明的飛躍
Sahaba)墓地出土大量人體骨骼,埃德弗(Edfu)附近的埃爾—霍什(el-Hosh) 巖畫則已接近舊石器時代末期。
Kiseiba),皆為這一時期尼羅河谷典型聚落。從時間上看,古埃及向文明的邁進始於公元前5100年至前4700年。考古證據不僅有人體骨骼,還有水井等遺蹟,厚石板搭建的房屋與樹枝泥巴房屋多有發現,證明早期聚落開始出現。但公元前4900年後,西部荒漠越發乾旱,不再適宜人類生存,人們開始逐步向尼羅河谷遷移。在古埃及文明誕生前夜,法尤姆(Faiyum)與瑪瑞姆達—本尼—薩拉瑪(Merimda
Beni Salama)是最重要的遺址。雖未見古人使用青銅的跡象,但法尤姆陶器的使用卻將人們的生活帶入新階段,該時期石器也更加多樣,在雙面石器基礎上出現了帶鋒刃的刮削石器。此後,埃及於公元前4400年至前4000年進入農業社會,南部的巴達裡(Badari)遺址提供了埃及農業活動的最早確證。該遺址包括住所與墓葬,兩者彼此交錯混雜。墓葬(都是坑墓)分佈與陪葬品數量已體現出社會分化,該遺址出土的器物包括圓底直壁波面陶和矩形或橢圓形的硬砂岩調色板。
二、政制格局與三個王國的興盛
nsw)、國王提鞋官(TAy-Tbti) 等。之所以將其與後宮區別開來,是因為這些頭銜的擁有者並非後宮中的服務人員。如“國王的朋友”(smrw)是有組織的,有一個頭銜是“imi-r
smrw”,即“國王朋友總管”,顯然這些“朋友”的活動要受控於“領導者”。“內宮主管”、“國王朋友總管”、“王宮主管”三個頭銜說明內宮不同組織各司其職。從內宮成員的頭銜可以看出,有些成員兼有管理國內事務的外宮頭銜,但內外宮的職責顯然不同。內宮類似法老個人的服務與參謀機構,雖不直接參與中央政權的管理,卻伴隨法老左右,跟隨法老出征。有時作為特殊使臣執行法老的特殊使命,比如第十八王朝的伊南尼就曾受命於法老,為其修建神廟。
三、創造力衰竭與古埃及文明的衰落
el-Dabba)都蘊藏鐵礦資源,但古埃及人長期以來只是偶爾來此開採其他伴生礦,並未大規模開採鐵礦。在埃及發現與冶鐵活動有關的遺址只有三處:三角洲的瑙克拉提斯(Naukratis)和代分納丘(Tell
Defena)屬於公元前6世紀,且兩地都是希臘人在埃及的定居點,東北荒漠中阿布格瑞達旱谷(Wadi Abu Gerida )遺址則已屬羅馬時代。恰恰說明,古埃及人長期與冶鐵無緣。正如奧格登(Jack Ogden)所說,劃分成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的習慣強調了冶金的重要性,但這樣的劃分方法並不嚴謹,不同金屬的迭代並非驟然完成,一種新技術的首次出現與其在社會上被廣泛接納常有延遲。國王沛匹二世(Pepi Ⅱ)豎起比本人還高的黃銅雕像1000年後,埃及農民仍使用燧石鐮刀收割莊稼。雖有學者主張埃及在新王國時期隨著與西亞的接觸而進入鐵器時代,並認為當時的大臣瑞赫米瑞的墓室壁畫展示了冶鐵過程;但埃及只是從其他國家甚至是從敵國輸入鐵器,且數量有限,而壁畫中工匠手裡的吹管,也不可能使熔爐的溫度達到熔鍊鐵水的程度,欲達此目的非有風箱不可。總之,新王國時期埃及並未擁有自己的冶鐵工業,稱不上進入鐵器時代。
結 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