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部對中國外交的作用

中聯部對中國外交的作用

全文共5232字 | 閱讀需11分鐘

中聯部對中國外交的作用有多大?

當今世界各國的政治體制主要表現為政黨政治的形式。政黨是國家內外政策制定的源頭,是民意的代表者和輿論的引導者,也是諸多政策的組織實施者。中共十九大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政黨政要、智庫學者關注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他們在感受中國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更關注中國的發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尤其聚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本文作者系統分析了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簡稱中聯部)作為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拓展黨際關係中的關鍵性作用,而這一機構在中國對外關係研究中常常被忽視。利用公開文件,作者系統分析了21世紀初以來中聯部的作用。中聯部與全球政治精英保持著廣泛的聯繫,為中國外交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於中國的外交工作有很高的戰略意義。黨際關係不僅是增進中國外交政策利益的額外渠道,而且對中國共產黨的形象提升有很大幫助,使得中國更有效地推動全球秩序改革。此外,通過中聯部,中國可以向其他國家更好地分享其經濟現代化和執政經驗。這篇文章系統分析了中國提升國際影響力、拓展對外關係的方式。文章對中聯部的會議文件進行了定量分析,以便於讀者更好地瞭解其與外國其他政黨互動的模式。此外,將分析對象從國家層面轉移到政黨層面,能為國際關係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方向。

導言

2012年之後,中國實力變得更加強大,對外交往更加自信,決策更加富有眼光,開啟了中國崛起的“新時代”。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中國表示願與其他國家分享執政經驗。近年來,中國在維護其政治和經濟利益方面更加果斷,在南海問題、一帶一路倡議等行動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中國還通過投資媒體平臺、孔子學院以及眾多交流項目,改善自己的形象。
中央外聯部是推動“新時代”中國崛起的關鍵角色。中聯部的活動,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黨際關係一直是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後,在中國共產黨在加強其內部凝聚力的同時,中聯部也加強了其與外國政黨的聯繫。中聯部建立了廣泛的全球網絡,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政黨保持密切聯繫。中聯部與外國政黨定期舉行會議,為其他國家的幹部提供培訓。黨際聯繫是“中國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優勢,其作用不可替代”。政黨渠道有其優勢所在,它不僅為政府高層提供了聯繫渠道,還能讓在常規外交事務領域之外的重要政治人物彼此接觸。
關於中國外交政策的研究成果,往往忽略了對黨際關係的研究,既有研究大多關注的是國家行為體以及政府間關係。實際上,非政府行為體也很重要。本文分析了作為獨特外交方式的黨際關係,並通過最新經驗數據加以闡釋,這有助於更好了解中國外交的全貌。
本文的跨區域分析顯示,中聯部在亞洲最為活躍,其次是歐洲和非洲。中聯部的主要政黨夥伴有:越南、老撾等兄弟黨和國家;撒哈拉以南國家中具有深遠影響的非洲政黨;經合組織成員國(例如日本、德國)的部分政黨。中聯部與外國執政黨和反對黨都保持合作,但更關注前者。左翼政黨仍然是中聯部的主要合作伙伴,當然中聯部與其他類型的政黨也有合作。定量分析表明,黨際關係有利於增進中國外交政策利益和中國共產黨自身利益,政黨渠道逐漸成為中國參與國際體系、推動國際體系改革的工具。

中國共產黨對外聯絡部及其外部關係

中聯部的主要工作包括提供建議、組織領導人出訪活動、接待國內外黨派代表團、為其他國家的政黨和黨員提供幫助。2005年,中聯部有約300名工作人員,還有一些人在駐外使館工作。
中聯部與南半球國家的政黨的交往早已有之,早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就與亞非國的政黨保持聯繫。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後,中聯部與蘇聯有過競爭,雙方爭奪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聯部才開始加強與非共產黨政黨的聯繫,並開始與世界各地的社會民主黨和其他政黨建立關係。同時,中聯部開始將一部分外交工作移交到外交部。90年代初,中聯部加強了同非共產黨政黨的接觸。
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的對外關係重獲關注。中國希望通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施企業“走出去”戰略,以及對公共外交和軟實力的大量投資,樹立積極形象,抵制國際社會的批評並減輕其對“中國威脅”的擔憂。黨際關係是公共外交的重要部分。2012年之後,中國致力於塑造全球規範和國際制度。為使中國外交適應新的角色,黨中央對外交決策進行了機構改革,突出了黨的領導的重要性。

量化分析

中聯部在官網上公示了自2002年起其高級官員參與的國際高級別活動,包括互動對象、時間地點以及對部分活動主題的簡短描述。本文共下載了5080個(英語)新聞報道,其中包含有關黨際訪問或與其他外國代表接觸的內容,以及表示祝賀或慰問的外交辭令。中共關於其活動的精心報道與中國外交政策的戰略變化相吻合,是為體現中國良好的外部關係。本文的數據來源,除了中聯部的公開信息外,還包括對外國黨際關係參與者的採訪、當地新聞報刊及互聯網資訊,特別是與中國存在爭議的國家的相關情況。
本文統計了2002年至2017年間中聯部與外國代表團之間直接互動的3658次聯繫,其中,與國外政黨聯繫2610次,其餘則是與研究機構、國王或外交官的聯繫。在此期間,中國共產黨與國外黨派和非黨派代表的聯繫數量大幅增加(圖1),特別是2012年之後,中聯部的活動迅速增加。黨際聯繫頻率明顯高於非黨際聯繫。根據公開文件,中共在2002年至2017年間與161個國家的462個不同政黨建立了聯繫。中聯部在北京接待的代表團多於出訪團(圖2),因其出訪所需資源投入更大。如圖3所示,中聯部與各方的互動程度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每個圓圈的大小表示在特定國家/地區與各方互動的絕對數量),其活動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歐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中聯部與金磚國家也保持經常聯繫,儘管主要是與俄羅斯和南非的關係(見表1)。在歐洲,中共與德國以及中東歐國家的政黨保持密切合作。中聯部只與少數國家沒有建立黨際聯繫,而是與其王室、政府、專門委員會、行業代表等進行聯繫。中聯部與美國政黨的接觸直到2010年才開始,至今仍很有限,其原因在於美方缺乏興趣。中聯部尋求通過與總部設在美國的智庫(特別是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或東西方中心)進行密切合作來彌補疏漏。
圖3顯示了每個國家/地區與中聯部進行聯繫的參與方的數量(分段的大小與給定參與方的聯繫數量成正比)。中聯部有選擇性地挑選合作伙伴:在大部分國家/地區(主要在亞洲),中聯部聯繫的政黨不超過三個,在少數國家/地區(非洲)中,其互動僅針對一個政黨。在中聯部與各方互動的頻率上,其選擇性也顯而易見。中聯部與某些政黨保持定期聯繫,而與大部分政黨僅僅曾經會晤一至兩次。圖4反映了中聯部與各黨聯繫次數的分佈情況,其與462個參與方(大多是民主和混合政體國家的反對黨)的接觸大多不超過兩次。系統分析表明,中聯部與其他國家的執政黨的聯繫,要比與反對黨的聯繫更加密切。基於政治機構數據庫,本文發現,中聯部與其他國家執政黨的聯繫佔比超過70%(1,876次會議),與反對黨的聯繫佔28%(730次會議)。
跨國分析表明,中聯部是否與反對黨接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國的政治體制(見圖5)。中聯部主要與民主國家中曾執政或有望在未來執政的反對派政黨聯繫。而在混合政體的國家中,中聯部主要與執政黨聯繫,與反對黨的聯繫並不多。這說明,相似的意識形態是影響政黨交往的重要因素。與中聯部聯繫最為密切的20個政黨中,大部分都有社會主義根據,或者與中共有一定歷史聯繫。此外,中聯部繼續與部分非洲政黨保持聯繫,反映了中國的地緣戰略以及政治經濟利益。除雙邊會議外,中聯部還積極參與並推動多邊政黨論壇的發展,包括亞洲政黨國際會議、中拉政黨論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這些活動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影響力。

黨際關係:從外交利益到促進中國的全球崛起

就推進中國的外交政策目標而言,黨際聯繫比政府間聯繫更具優勢。政黨渠道更加靈活,不受外交協議的限制,而且活動範圍更廣。由於中聯部擁有廣泛的全球網絡和密集出訪機會,並提供了在非正式情況下接觸重要政治人物以及未來領導人的途徑,政黨渠道在短時間內便吸引了眾多外國政治精英。21世紀初以來,中國的外交關係一直以維護國家主權、發展利益為主導。本文通過對具體示例的分析,證明政黨渠道如何有助於推進這些目標及其變化情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中政策”一直是外交的核心問題。中國認為其與外國政黨的接觸有利於推進“一中政策”,因為這樣做可以與那些沒有同中國建立正式關係的國家及其政黨進行交往,為未來建交鋪平道路。2002年至2017年期間,中國與大多數承認臺灣的國家沒有建立外交關係,但其中部分國家的政黨成員曾被邀請至中國或參加中國主辦的政黨論壇。2013年之後,中國對“一中政策”的話語策略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較少提及。這可能是因為,臺灣被孤立已經是既成事實。鑑於與臺灣保持關係的國家數量極其有限,中國可能不再認為有必要反覆提醒合作伙伴這一核心利益。此外,中國還可以利用黨際關係,來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抵制其他國家干涉內政(圖6)。
政黨渠道還推動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影響。傳統上,政黨渠道一直是外國政治精英熟悉中國最新政策概念的工具,中國的許多政治思想和主張都是通過政黨渠道傳播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中聯部可能是促進這個倡議的關鍵部門。2014年至2017年期間,中共與390多個政黨之間的會議的議題,都包括了“一帶一路”倡議(圖7)。中聯部還在北京舉辦了一系列國際會議,以解釋這一倡議並尋求支持。
最後,維護經濟利益也是中聯部的目標。中聯部官員經常會見外國企業協會以及各行業高層人士,以促進特定產業以及中國各省市的經濟發展。自2009年以來,中國各省輪流主辦了一個針對西亞和北非國家的中小企業論壇。2010年,在揚州市組織了一次商務會議,以加強與海灣國家在石化行業的合作;並通過與非洲國家之間的農業合作會議,來幫助中國農業部在非洲建立網絡。

推動政策學習和擴散

促進(外交)政策利益和軟實力並不是推動中聯部與外國黨派發展關係的唯一考慮因素,黨際關係也是政黨之間政策傳播和組織學習的工具。自2014年以來,中國更願意分享有關中國政治制度的經驗,在黨派層面上傳播“中國模式”。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渴望從其他國家的成敗中吸取教訓,以免其經濟改革影響政治穩定。中國共產黨主要向他國政黨學習執政經驗,研究了蘇聯和古巴的情況以及新加坡的政黨執政情況。在經濟和社會政策方面,中國共產黨對經合組織成員國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新西蘭、挪威和芬蘭等歐洲國家。2014年是一個轉折點,在這一年之前,中國更傾向於學習其他國家;在這一年之後,中國主要集中於向其他國家分享自己的發展經驗(圖8)。最初,中國主要向其他國家分享經濟發展的經驗,近年來開始逐漸分享執政經驗。自2014年以來,外國政黨不僅希望學習中國的經濟現代化經驗,還希望學習中共在幹部選拔、紀律監察和反腐鬥爭中的經驗。
加強與中國共產黨的聯繫是各國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或促進其他外交政策利益的手段。從新聞報道中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把黨際關係視為分享其執政經驗的渠道。中國共產黨最近開始進一步將其黨建對話制度化,擴大針對外國政黨的理論研討會,並在幹部培訓上投入更多資源。幹部培訓、黨校交流建設已成為中國共產黨與越南等亞非國家政黨關係的一部分。

 結論

自21世紀初以來,中聯部在很大程度上有目的地加強了其在全球的活動範圍。一方面,中聯部戰略性地擴展了其在全球的網絡。另一方面,中聯部為政黨合作引入了新模式。此外,中聯部日益重視建立針對外國黨員幹部的培訓計劃。
提高中聯部的作用,也是近幾年中共領導方式改革的一部分。中聯部的國際活動有若干目標。召開會議可以用來促進和保護中國的核心利益,如臺灣和南海。政黨會議是一種公共外交工具,可以樹立中國的良好形象,併為中國的全球崛起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此外,中共中央為中聯部的活動提出了兩個新目標,即改革國際體系(這在推廣“一帶一路”倡議中最為明顯)以及分享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經驗。
黨際關係既非新興事物,也非中國獨有。中聯部之所以成就非凡,是因為它建立了龐大的網絡,並且投入了較多資源。今天,各國在政治制度、權力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競爭正在日益激烈,中聯部的作用越來越大。將分析對象從國家層面轉移到政黨層面,並研究跨國政黨的合作,將為國際關係學和比較政治學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譯者:唐一鳴,國政學人編譯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研究生。

校對 | 楊朔 宋翔宇
審核 | 梁坤
排版 | 楊凌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中國國家歷史又雙叒叕上新啦!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識別下方小程序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接購買!

清朝官方語言:滿語,為什麼滅絕了?
假鈔狙擊戰
中法建交:1964年的“外交核爆炸”
本能寺之變,“落武者狩”的高光時刻
明朝一度引以為傲的火器都去哪了?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