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聲生不息·寶島季》:越懷念,越遺憾 《聲生不息·寶島季》:越懷念,越遺憾作者: Admin / 2023 年 4 月 22 日 《聲生不息·寶島季》沒請到周杰倫,請來了蔡旻佑。 說起來這兩位雖然不是同時期歌手,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2006年,新人出道的蔡旻佑被各路媒體直呼“大有來頭”,這“來頭”既有14歲參賽獲獎直接被新力音樂簽約的才氣,也有吳宗憲的站臺護航。 伯樂吳宗憲,正是當年挖掘周杰倫的人。蔡旻佑出道時,吳宗憲曾開心地對媒體說,自己一輩子都是別人的貴人,“前有周杰倫,後有蔡旻佑。”正因如此,蔡旻佑被外界一度稱為“周杰倫接班人”。 當然,這個“班”很不好接。 等到37歲的蔡旻佑坐在鋼琴前,復刻著19歲出道專輯中《我可以》的獨白,很多觀眾的心底泛起漣漪,而你也會突然意識到,當年被力捧的“天才新人”終究未能給華語樂壇掀起更多波瀾。 蔡旻佑在《聲生不息·寶島季》再唱《我可以》 回頭看2006年的中國臺灣地區音樂市場,依舊是“神仙打架”的存在。 1月,張韶涵發佈專輯《潘朵拉》;2月,林俊杰推出《曹操》;5月,蔡依林帶來了《舞娘》;9月,周杰倫《依然范特西》;10月,還有吳克群的《將軍令》和梁靜茹的《親親》…… 當打之年的天王天后還未謝幕,新人只能夾縫生存。何況自2004年起,華語樂壇蒸蒸日上的勢頭已經被按下暫停鍵。 以《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為代表的一大批“網絡歌曲”席捲大街小巷,加之網絡非法下載的雙重打壓,唱片市場每況愈下。2004年至2013年整整十年,被音樂從業者視為“黑暗十年”。 在這之中,或許曾出現過很多位“蔡旻佑”,但能傳到大陸觀眾耳畔的實為少數。樂壇風光不再,新人走紅的天時地利人和更難捕捉。 一些2006年相關的音樂專輯封面 有沒有覺得,這也很像《聲生不息·寶島季》所處的境地——音樂綜藝風光不再,長視頻內容四面受敵,即便依然是頂尖的製作團隊,面對如今的天時地利人和也無法翻出太多新意,更別提什麼破圈、成爆款。 截至目前,《聲生不息·寶島季》某網站評分為7.1分——一個不上不下的成績。就目前的輿情熱度來看,節目的關注度、口碑在後期走高的可能性很低。 有一位網友曾發文評價:“我覺得不是‘寶島季’不好,是翻唱類音綜到頭了。” 《聲生不息·寶島季》,萬芳 優等生 但湖南衛視仍是這條賽道上的最強者。沒有之一。 4月2日,攜家人回湘祭祖的馬英九成為《聲生不息·寶島季》最新連線嘉賓,這位中國臺灣地區的前領導人隔著屏幕,與現場所有觀眾一起合唱了《月亮代表我的心》。 很多年輕網友震撼於這一幕的出現,但對於踏上“回湘路”的馬英九來說又是合理的一程。這種合理寓意著一種正確。 在國臺辦的回應中,發言人朱鳳蓮稱:“這檔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以誠意打動觀眾,喚醒兩岸幾代人共同的文化記憶,推動兩岸民心相通、心靈契合,引導兩岸觀眾特別是年輕人不忘根脈、尋找共鳴,展現了兩岸民眾積極向上、和衷共濟的昂揚風貌……” 湖南衛視是那個“被選中”的平臺。 《聲生不息·寶島季》,馬英九連線畫面 這已不是湖南衛視第一次用音樂連接海峽兩岸。 2013年,迫於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萬人空巷的熱度,湖南衛視推出《我是歌手》——同樣選擇購入海外成熟的音綜模式,準備打一場翻身仗。 把擁有一定成就的歌手放在一起比拼,敗者立即淘汰,這種強烈的競技感讓《我是歌手》即便在慘淡的Q1也殺出了一條生路。頗顯意外的是,由於多位中國臺灣地區歌手的加盟,讓《我是歌手》成為繼電視劇《甄嬛傳》之後,再一次於中國臺灣地區掀起熱潮的中國大陸娛樂內容。 人民日報海外版曾對此有所報道。第一季總決賽當晚,中國臺灣地區東森電視臺將原本計劃播出的《關鍵時刻》節目停播,臨時改播“我是歌手特別節目”。TVBS《2100全民開講》節目也推出特別企劃,邀請音樂人和娛樂名嘴討論《我是歌手》總決賽。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電視臺冒著被罰款的風險進行“盜播”。據中國臺灣地區TVBS報道,《我是歌手》總決賽的熱度,使得中國臺灣地區當地電視臺收視率比平常時段上漲近220%。“當晚,街上餐廳少人問津,上演萬人空巷看電視的狀況。” 《我是歌手》第一季 《我是歌手》總導演是許多觀眾熟悉的洪濤,後來這一職交棒給了洪嘯,洪濤仍然會在錄製開始前上臺和現場500位大眾評審聊一聊,告訴他們舞臺上的兩掛音響是音響界的頂級品牌(V-Dosc、K2),希望經過5-6輪篩選才能坐在現場的他們,可以摒棄雜念、沉浸在音樂中。 但作為一檔強模式音樂綜藝,《我是歌手》(後期改名為《歌手》)也無法避免觀眾的審美疲勞和IP老化。在它漸漸告別鼎盛期之後,內娛綜藝也迎來了新的一波洗牌——網絡綜藝崛起了。 行業在變革,製播分離在加速,新的模式在湧現,一波又一波電視湘軍告別湖南衛視選擇“下海”。這其中人員流動最顯眼的或許就是洪濤《我是歌手》團隊。 在後來“101系”選秀頂峰時期,背後的製作團隊幾乎都出自洪濤門下——《創造營2019》的總導演孫莉曾是《我是歌手》總編劇,《少年之名》總製片人都豔則是總導演。她們離開時當然也帶走了不少核心成員。 看似音樂選秀類節目的迭代升級,實則是湖南衛視同一師門下的較量。 《創造營2019》 解題者 數位核心成員集體出走,並不影響湖南衛視的人才供給。 早在《我是歌手》第一季時,洪嘯以導演組組長的身份加入團隊,如今他已是《聲生不息·寶島季》的製片人和總導演。在“歌手”系列和“聲生不息”系列之間,洪嘯於湖南衛視內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首部作品是評分沒下過9.0分的《舞蹈風暴》。 洪嘯 站在眼下的綜藝市場和創作環境下,你我都深知在“向上”和“向下”之間找到平衡有多難,很多時候這已然超出了一檔音綜原本的範疇。 而“寶島季”從上線到現在都始終維持著較高水準,它的先導片可以直接作為“中國臺灣地區音樂發展史”的紀錄片。對於觀眾而言,最先折服的或許是那“百萬文案”: “沒有人會對這裡感到陌生,從有歷史的那刻起,每聲心跳,山海麓林都聽得到。” “在這之前,人們只是唱歌。在這之後,人們懂得歌唱。寫下的漢字是河漢江準的志氣,唱出的中文是文以載道的責任。” “當我們聊起中國臺灣地區的音樂時,聊的是雨水沖刷不掉的足跡,是島嶼和陸地間的回聲。是舟楫、港灣、潮汐的文明。是潮平兩岸闊的現在,和風正一帆懸的未來。” 《聲生不息·寶島季》文案 點睛之筆,“百川異源,皆歸於海;湖湘閩臺,道南正脈。”“道南正脈”這四個大字如今還掛在嶽麓書院房樑上,是乾隆欽賜的匾額,意為表彰嶽麓書院傳播理學的功績。宋代理學家朱熹因在福建講學,弟子多為福建人,學派被世人稱為“閩學”。而中國福建與中國臺灣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以“閩臺”合稱,視為一體。“閩學”的傳播更是深深影響著中國臺灣地區文化思想的發展。 這不僅是一組排比,還包含著湖南瀟湘文化與中國臺灣地區“閩學”遙相呼應。在細微之處文以載道,勾連出兩岸血濃於水的核心母題,這一句話不知打敗了多少市場上幹行活的團隊。 《聲生不息·寶島季》,齊豫 當然,作為一檔綜藝,還要有“向下”兼容的趣味性。這一點也是“娛樂立臺”的湖南衛視看家之本。 此次“寶島季”旁白特意選擇了中國臺灣地區本地腔很重的男聲,一瞬間就把觀眾拉回當年追《康熙來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歲月。而且夠“機車”的臺式吐槽讓音樂史VCR都變成了脫口秀,笑梗不斷,以至於#聲生不息旁白#直接衝上微博熱搜。 在公演間隙,湖南衛視棚內和遠在中國臺灣地區的現場還經常連線做“兩岸觀眾大調查”,這種街採模式也常常出現在中國臺灣地區的綜藝中,也是復刻了《康熙來了》的當家板塊——“康熙調查局”。 也是因為這個板塊的出現,節目組才能費勁心思找出那英《霧裡看花》的MV,也有了那英當年花6000塊給自己P了兩道閃電的幕後笑談。 那英《霧裡看花》MV,導演張國立 除此之外,“寶島季”也很願意和觀眾“對話”。 一個細節是,首期公演的歌詞字幕採用的是非常具有中國臺灣地區風格的手寫體(像是魏如萱的字),但彈幕裡的反饋並不好,很多觀眾認為“看上去很彆扭”“和歌曲氛圍不搭”等等。很快,字幕從頭至尾都改成了統一的機打字體。 選歌更是滿足了廣大歌迷的心願。 自湖南衛視透露會接著做“寶島季”以來,網友們對於羅大佑、李宗盛、周杰倫、孫燕姿、林俊杰、五月天、蘇打綠等歌手的呼聲一直持續到現在,他們的歌曲也陸陸續續出現在了“寶島季”公演中。 《聲生不息·寶島季》首期公演,字幕為手寫體 在筆者看來,首期公演,節目組特別著筆在羅大佑,嘉賓們連唱《你的樣子》《鹿港小鎮》《戀曲1980》三首歌曲獻上敬意。 對於中國臺灣地區的流行音樂而言,羅大佑無疑是劃時代的一筆。他的出現使滾石唱片有了日後與飛碟唱片分庭抗禮的資本,也使創作型歌手逐漸躋身主流;他的音樂帶著對現實的追問與批判,成為“改變流行樂史的原子彈”。 “未完成的牽掛” 但僅有歌曲,沒有歌手,觀眾是絕不會滿足的。 《鹿港小鎮》《戀曲1980》收錄於羅大佑首張專輯《之乎者也》(1982年),這是一張有小我、更有大我的搖滾專輯。羅大佑曾在那年4月寫道:“我們的音樂成長得很慢:‘歌曲審查之,通不通過乎,歌曲通過者,翻版盜印也。’” 所以沒有誰能代替他嘶啞直白地吼出“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翻唱再精準,總是少了些味道。越完美,越偏離。 羅大佑《之乎者也》 遺憾的不止於此。羅大佑沒來,李宗盛沒來,黃金時代的周杰倫、陶喆、五月天也沒來,女歌手中的“四大三小”——梁靜茹、孫燕姿、蔡依林、蕭亞軒和王心凌、楊丞琳、張韶涵,目前只看到一位。 在張韶涵、於文文、蔡旻佑翻唱完《愛》之後,歌迷們等來了原唱者莫文蔚——一位生於香港,在香港出道,而後飛往臺灣發展的歌手。 我們遺憾原唱者的缺位,這也使得《聲生不息》困在翻唱類音綜的瓶頸中,那些被翻唱了N遍的華語金曲,到底要如何改編才能吸引觀眾第N次駐足聆聽?何況誰都不能替代青春裡的那個聲音。就像羅大佑和齊豫的歌,只有他們自己唱的才最有味道。 兩季《聲生不息》評分 但即便原唱到場,又能拯救音綜於水火嗎?我們想重溫記憶裡的聲音,也只是一瞬的情緒撫慰與共鳴。“情懷牌”無法成為音綜的救命稻草。特別是線下演唱會全面復甦的今年,到現場和偶像一起萬人大合唱不比對著屏幕暢快嗎? 仔細看節目模式和賽制,也很難吸引更多人一期一期追下去——嘉賓們分為兩組,張信哲隊和那英隊,每隊圍繞每一期公演的曲目隨意組合,相互PK,但不涉及整體排名,淘汰也很緩慢,全場投票數最高的歌曲會加入所謂的“金曲專輯”。這和當初眾多歌手爭“年度歌王”的激烈感相比,千差萬別。 很有感觸的是,第五期張傑在“00年代金曲”中選擇翻唱《身騎白馬》。這首歌是當年作為新人獨自北上闖蕩的徐佳瑩寫給自己的,也是這首歌,讓她在中國臺灣地區的音樂選秀《超級星光大道》大放異彩,最終奪得第三屆的冠軍。 大眾認識徐佳瑩,始於《超級星光大道》。而這檔節目的製作人正是王偉忠,他也是本次“寶島季”中國臺灣地區分會場的“金曲分享人”。 《超級星光大道》,徐佳瑩(2008年) 有人說,《超級星光大道》是中國臺灣地區流行音樂最後的輝煌。我們熟知的林宥嘉、蕭敬騰、楊宗緯、胡夏皆出於此。後來節目還在做,甚至不斷開拓選拔範圍,改名為《華人星光大道》,但那些冠軍你可能並不熟悉,比如關詩敏、谷微、陳昊宇。 如今,音綜的式微,從中國臺灣地區轉向中國大陸。 當音綜不再是當下年輕人的“社交貨幣”、也無法重現“收視率220%”的奇蹟時,無論是推歌還是推人都變得更難。 我們懷念青春裡的金曲,懷念天王天后才華橫溢的時代,也懷念音綜“神仙打架”的高光片段。他們共同置於華語樂壇生態中,相輔相成,相互成就。 但懷念總帶著遺憾,更多新人、新歌的出現才是樂壇唯一的生機。音綜生態同樣如此。 源源不斷,才會生生不息。 《聲生不息·寶島季》,魏如萱、裘德、周興哲 喜歡本文,別忘記點個“在看”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