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中醫堂堂課——《金爐集》之雨水002克難||學堂日報04.23
002克難
家林:今天早上語欣母女來第六天,就安排她們去胖哥那裡點按,胖哥那邊現在是60元一小時,先安排她們去五天,反饋胖哥按完腳很容易就熱了,因為力量比較滲透,我就和她們分享了,胖哥來堂口的學藝過程。殘傷腿的人,可以借一技而養家,這是礪志、鼓舞人心的事!是學藝中克難的成就!
胖哥之所以能夠練就一雙逢人點按一小時,就能夠迅速熱達筋骨的功夫,第一條是受戒功夫,他能夠堅持三個月,每天雙手拿四塊磚頭,徒步過來這邊拜師學藝!
她們母女這兩天吃了肉,導致這女孩情緒有些暴躁,就像《黃帝內經》上面說的: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當這大病初癒的時候,會因為飲食不當引起消化不良、火往上炎。古人講:若要小兒安,淡食勝靈丹。食淡茹蔬可以使身體的邪毒、痰溼,更容易排除。
胖哥能夠練就這雙手,是他在師長看不見的地方,也沒有鬆懈、懈怠。第二點就是有師友的監督教導,但是如果自身沒有調節好,即使老師在身邊,也很容易因為自己的懶惰、習氣所牽扯。這次就打算在晨練,或者午飯後,帶她們去龍水瑤摘一些紅薯葉,晚餐可以用紅薯葉代替肉食。
師: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歷經了巨大的艱難困苦,平常的難關就顯得不是什麼大事了。我太爺他為了參加第二天德高望重老人過世的白事,但又得將田壟盤好,本來安排在第二天的活,他當天晚上趁著月色,一畝地的紅薯壟,他一個人全盤好了!一時成為佳話。披星戴月的精神,我們從來沒有缺過!
下午我們大家乾的那些,還不到一畝地的十分之一。就是要密集的幹十個小時,不間斷,才能盤好紅薯壟。《論語》上講:仁者先難而後獲 可謂仁矣。今天的主題就是:克難。
人如果想要投機取巧,那他做得活就很膚淺,像樹種得淺,就會被颱風打掉;田你犁得淺,就會影響產量,我為何會知道《溫鐵軍講農業》這本書?因為,溫鐵軍在媒體上一出現,他講話很有道理,很能代表人民,他講的農業很接地氣。
我當時就說:家林,去買《溫鐵軍講農業》的書,我要看。有人他讀書看報,就看到一個點,溫鐵軍會講農業。但是,我們要借點去探出一個框,農業這本書其中講了,古代為了防止病蟲害,用什麼方法?深耕!
春秋戰國時期,農民都已經懂得深耕不單農業長得好,病蟲害還較少。因為,深耕以後,那些最底下乾淨的土,會上來,深層次的土是沒什麼病菌害蟲的。所以,民間流傳一戶不深耕,萬戶糟蟲殃!如果整個村都深耕,第二年就豐收。一個是瑞雪兆豐年,還有深耕兆豐年。
現在碰到了這麼幾例患者,春燕的丈夫阿城,他有一個腹部包塊;福建的這位學子叫惠欽,她也有腹部包塊,還有語欣的媽媽也有包塊。面對這現代的包塊,我們要怎麼辦?治痰、治氣。有沒有治療包塊的好方法?有,中醫認為一味萊菔子1治包塊如神,方法就炒了打粉。
以前有一個皇帝,他得了一個包塊,胃口不好吃不進、睡不好。後來一個地方郎中,就用萊菔子炒了打粉,給他一吃包塊一化,胃口開睡眠好!而且身上有包塊的人,要吃素,清淡飲食。一切的痰積、氣滯、包塊,萊菔子炒幹了打粉,用米湯水每次服一錢左右。
這是《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上面的經驗,也就是說,阿城的包塊,用這個方就可以。包塊它是怪病,怪病都有痰作祟,朱丹溪他有一個痰包的方子,就是一味萊菔子,治痰包有推牆倒閉之功!那包塊外圍堅固得像有城池一樣,就用萊菔子!
張錫純認為‘無論生、炒,皆能順氣開鬱,消脹除滿,此乃消磨積滯之妙品。’一般理氣的藥,單服、久服,都要傷到氣。而萊菔子你一旦炒熟打粉,能夠消食、順氣,反而不傷氣。所以,這個如果要幫到人,所有包塊、積聚,你看是否舌苔垢膩、唇色淤暗的?我們用萊菔子炒了打粉,讓他送點酒服用。
這個欄目可以作為‘佈施醫藥’,萊菔子一個是安全、一個是便宜、第三它有效、第四它切中實地!我們當今是不是大家都飲食過度、豐衣足食?這個時代,且不說住的好不好、開的車豪不豪華,這先不論。總之,我們當今中國,基本上人人都能夠吃飽飯,能吃撐飯!
所以,在富裕的時代,孫思邈也講過,要懂得用這些簡驗便廉的藥物。便宜、很粗糙、很普通,但效果卻很不一般!所以,王偉到時候也可以適當引進些萊菔子,微微炒黃、炒香就好,別炒黑了,然後就打粉裝起來。
來人有需要就佈施醫藥。我們對這些疑難雜病,稍微配以三成的藥力,另外七成以鍛鍊為主。三分治七分養,效果好得不得了!甚至有些人吃健脾散堵住了,身體發熱,不要緊!萊菔子打粉服用。
萊菔子居然是治跌打損傷的妙藥!《方氏脈症正宗》講:一味萊菔子直接搗爛,用酒送服粉末,跌打瘀傷就好了。你如果在學校裡,打籃球撞到了,或者運動拉傷了,你家裡有酒,把它微熱送服萊菔子粉末,一次半調羹吃下去。一般都會放屁,放屁就是淤血化氣的表現,淤化下行不作勞,他以後就不會形成虛勞、勞傷了。
凡世間所有誤補藥而致的堵,一味萊菔子可以除!這是《隨息居飲食譜》,清朝的袁枚2在上面記載的。袁枚是一個美食家,他喜歡吃各種好吃的東西,有專門的廚師,他是一個很傳奇的人物。
我們好多人讀過很多古詩,但是對詩人的傳記、人生,都缺乏瞭解。小時候讀這首《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就是袁枚寫的,袁枚是性靈派的詩人,他提倡詩是表達人的心智,要有赤子之心!抒情達意為詩的主要宗旨,而不是格律、押韻。
如果一首詩,思想真的很美,它是可以跳脫出押韻的規矩的。袁枚很聰穎,幼承庭訓,十二歲就考秀才,二十多歲就考中舉人又中了進士。直接在皇帝身邊做事,但是他直言,就被朝廷的政治鬥爭,排擠到外面去了。他就想到當官如果不為民辦事,不如回家耕田種紅薯,就選擇隱居,用七年縣令得到微薄的俸祿,買一處宅院。
這個宅院在南京小倉山,叫‘隨園’,隨園是曹雪芹的爺爺所建立,曹氏家道中落,那園子就賣了。袁枚把它建成美麗的園子,然後這個園子的功能很多,養生、寫詩、教學,他的書籍名聞天下、弟子也滿天下。
袁枚從隨園出來,看到一幅現實中的春耕圖,牧童騎著黃牛很開心,‘歌聲振林樾’一個‘振’字,就說明一個人性情很有童真的味道,‘意欲捕鳴蟬’他騎著牛突然聽到蟬在叫,看到蟬就在樹邊,立馬歌聲也不唱了。人馬上下牛,站在那裡像貓要捕老鼠那樣,悄悄往前走。
這首詩裡,表面在寫牧童的童趣,實際上寫的是你想要捕獲的靈感,想要做驚世的著作,想出好的詩,第一個你得要‘閉口立’,像‘意欲捕鳴蟬’那樣,你得要閉口立,‘閉口’就是不講話,廢話不能多,‘立’就是你要定,基本的東西你定不了,說白了你連一直蟬都捕不到!做不到閉口立,像你如果做不到雙盤兩小時、跪坐兩小時、蹲功兩小時,你連這閉口立都做不到的話,那麼你會連一直蟬都抓不到!人要靜得下來;第二個像《程門立雪》那樣,穩穩的立在那裡,不能躁動,要專注。
很多人看到這首詩,只看到牧童捉蟬的趣味,老師卻讀到了定靜功夫:專注力。這個在所有書中,大家可以去搜,應該都沒有這種解釋,因為這是老師洗澡的時候,突然領悟的見解。中國詩,託物言志借景抒情!這就是詩外的東西,詩之所以美,因為它有很多詩外的東西。
中國人很喜歡從現象,領悟深刻的道理。像老師講這個腹部包塊的,還有語欣小女孩,她為什麼會煩躁?堵啊!為什麼會堵?運動太淺了!膚淺的運動,就像淺水魚多躁,如果你是深刻的運動,像我們下午在荻園,翻紅薯壟一干兩個小時,沒有停的,中間就喝了一杯水,手又起血泡了。
深呼吸你會有大體力,你身體就不會擱淺那麼多包塊。身體你可以看做百脈如溪流,如果你溪流老是像崩漏一樣滴滴答答,像帶下一樣,沒有噴騰的感覺就容易淤塞。像我怎麼知道一個人身體有包塊?淺呼吸、嘴唇偏暗,絕對有包塊!
有時候比醫院裡的檢查器具還要精準。你淺呼吸了,水淺則舟擱啊,氣淺則包滯,那包塊就滯在那裡。所以大家在那裡,一蹲下去就幹兩個小時,我問佳俊幹得怎麼樣?他說痛快、不想走、舒服。樂受習勞是一個人有魄力、通透的表現!
人通透就會開心,你不開心你就是幹得不夠通透!因此,像語欣等人的呼吸還太淺了,負重去幹!《莊子》曰:水倒地上,不可以載舟,水淺而舟大也!現在還不夠,你看胖哥幫她推小腿,滲透力夠深,把她腳推到淤青都好,絕對效果會更好!呼吸沉,飲水量大,氣動舟行,則包塊無以留停。像蛹一樣,你要自己咬破那個繭,才能破繭成蝶!
我就在想,老子為什麼會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意思就是要很專注的呼吸叫‘專氣’,‘致柔’是什麼?你看嬰兒的身體,好柔軟、好放鬆,通過母親的產道擠壓,將他身體癰腫的水全部擠掉。
也就是說,我們下午割草用鐮刀的,要給我握緊;踩鏟的你要給我踩到底;鋤地的你要給我拉好馬步!不是要完成什麼任務,而是要乾的通透!
這是老師的領悟,粗編成口訣,貽笑大方。所有治包塊過程中,都會碰到一些難關、反彈,原因就像你鋤地碰到石頭,你還要不要鋤下去?要!小心一點,像考古那樣,搬開石頭,再挖深一層!
所以,阿城碰到腹部包塊,醫生說:哎呀,這個怕轉為惡性了。我說怕果的是常人,要怕因!怕因才是智者,看得比較深,包塊為什麼會長?你長期不運動、長期淺呼吸、長期大魚大肉、長期混亂的飲食起居!像這種情況,我要麼不出手,一出手就要把他治好!因為,我出手就要從高從嚴:
孫思邈講:豐年多包塊,飢歲少病痰。豐收時,大吃大喝,身上大堵,飢歲欠收時,省吃儉用,反而少病!剛才講到袁枚,他還有一首詩,還上了中央電臺的,一位老師把它編成曲唱出來,太感人了!我覺得這首詩,應該儘快加入小學教材,因為它讓人充滿信心!你們聽好這首《苔》:
你看那青苔,是不是太陽照不到它?所謂向陽花木易逢春,但青苔沒得到陽光,它照樣那麼翠綠,也就是一個人他就算得不到名師、得不到好書、得不到好的資源,但是他在暗處能夠自覺自律的用功,他照樣會成就一番翠綠,照樣有他絢麗奪目的青春!
青苔開的花像米粒那麼小,牡丹是開花,青苔也是開放,你大人物絢麗多姿,我小人物在小小的領域裡辛勤耕耘,也一樣服務民生,創造佳境!所以,這首詩表面講青苔,實際上講像袁枚那樣,他沒有在朝中為官,沒有在皇城天子腳下,他在自己書中,照樣耕耘出詩的天地,門徒滿天下,著作傳古今!
袁枚臨終前,自信的留下一句話‘千秋萬世,必有知我者’,千秋萬古之後,必然有知我懂我的人,古人叫做‘北紀南袁’那個年代北方有紀曉嵐,南方有袁枚,兩個人像兩座大山一樣,一個在朝,一個在野,並治人間,都是高聳在人間的人物。所以,袁枚的詩集很值得看。
袁枚是靈性派的詩人,他有一首很好的詩,是一種有意無意的《遣興》詩,自己高興時自然流露的,他把創作的方法寫入詩中:
‘但肯尋詩便有詩’一個人只要肯去尋找詩,就一定能有詩;‘靈犀一點是吾師’你的腦中一點靈光,比如你在習勞割草發汗,坐下來喝水的時候,突然間你前面想不通的片段,突然想通了,那就是時也是我的老師。
‘夕陽芳草尋常物’你看我們在荻園,那荻草就是芳草,是很平常的物品;你只要擅解其用,就是‘解用多為絕妙詞’絕對的!
所以,袁枚強調詩源於生活,源於用心。用萊菔子來消積也是袁枚,他喜愛美食,平時吃撐了,就萊菔子。算命先生說袁枚活到七十六歲,結果他活到八十多歲,他擅長養生,是一個很懂生活的人。也就是說你只要擅長養生,就可以為生命加分!
像語欣還有惠欽、阿城,他們都需要有氧運動,要深耕身體,不可以淺耕!要練得透,不可以吃夾生飯那樣,也不可以做到半熱不熱的鍛鍊。所以,我下午叫舒佳,你幹活不夠猛,會吃大虧,要更得上。正常金寶她撿草頭是跟得上老師的鏟,撿的既乾淨又快!
當時為什麼長征過程中,屢屢可以轉危為安、化險為夷?其中總結出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團結一致,全力以赴!叫‘心齊山移’一個團隊只要心齊了,山都可以移啊!你看那癌症的‘癌’字,上面一個廣,加上三個口下面一座山,山就是滯塞不動的包塊,哪有心齊?
你看大塊那麼大的包塊,都讓我們練下來了!你那身上其他的小包塊,只是時間、方法跟意志力的問題!敢於殊死搏鬥、敢於拼盡全力!這種不怕死、不怕虎狼的精神。是碰到各種難關,可以攻關克難的精神,就是長征精神!將有必死心,士無貪生念!
如果都沒有達到這個精神點,大家就要努力,身先才能率眾,你自己先練到了,講話就能帶動他人!你練不到,不好意思,你帶不動他人。所以,今年看似平常的荻園,也是大家在煉丹爐裡,回爐淬鍊的過程。
看似病人病著急,其實叫‘教學相長’,你身為帶教人,水平高的話,病人他也會盡快出效果。你水平不高,水不漲則船不高啊!所以,大家要有這種為大眾、為人民、為蒼生,努力提高自己水平水準,敢於忍受痛苦,敢於多幹硬幹,敢於去深挖土深耕,敢於去練出掌勁握力!需要有這種勇毅的精神!
胖哥那邊要多體驗,反正來人沒體驗過的,都讓他們去體驗,起碼要過一個療程,把腳部任何一個按不到的地方,都得按透!像明朝徐渭的:任鐵任金,定有可穿之硯;日磨日削,從無不銳之針3。針為什麼會銳利?不是隻磨一下,要反覆磨,絕對沒有磨不好的功夫!胖哥在這裡磨了一年,手出血就能立業。
現在人很多都怕疫情,怕腸胃炎,怕白肺。我覺得你更應該怕淺運動,你沒深呼吸了,‘練成丹田混元氣,走遍天下無人敵’,古代這些前輩,他們不會騙我們!‘丹田混元氣’是什麼?是深層的心腎相交,所以還得要負重、要赤腳、要深耕!
我再跟大家講一下,為什麼曾國藩曾公他大戰,能夠贏到最後?平時不打戰他們在幹什麼?第一是早起練兵,第二是挖工事,有事沒事拿著鋤頭鏟,在城牆邊砌護城河,天天磨鍊不斷!所以,他的幕僚裡出大量雄壯能建功立業的將才!
他的學生成為他的將帥、左膀右臂,這種師生關係加上君臣關係,使得曾家軍變得越來越能打!屢敗屢戰到最後大勝!就是挖工事這一條,用最愚鈍的方法,把士兵都練成鋼鐵的意志、粗糙的身板、雄渾的勁!所以,曾公說他喜歡的,是帶有鄉野樸實氣的兵士。因為,這些兵士有戰鬥力,且能令!
曾公他有家書這種秘寶,還有練兵,他寫到‘俎練三千朝踏浪,貔貅十萬夜觀書’,兵士練勇、練膽,同時將領也要讀書!我們偉大的毛主席,都對曾國藩的一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講: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曾文正’就是曾國藩,對於近代史上那麼多人,他就只服曾文正曾公,很少讓主席都獨服的,‘獨’就是特別情有獨鍾。
他究竟被後世服的是哪一點?他治兵精嚴、愛兵如子、堅持寫日記、讀書、整頓家風,且自己以身作則!常年不懈啊,這些美好品質,大家要是具備,萬卷古書都可以放棄,身先士卒精神,一點足矣!就去帶眾,所謂疑難雜病,不過就是大家的正氣不足而已。正氣包括勇氣、吃苦能力、肺活量等等。今天講這個‘克難’,引用毛主席長征的詩《七律·長征》:
長征精神被譽為世界十大精神!排前茅為首的,在那種境遇之中,能夠扭轉局勢的,已經站在世界精神力的最高峰才可以!所以,大家要多讀誦主席這些澎湃卓絕的詩!把這種為人民服務的人民性放第一、放心上,加上自身的淬鍊要堅持。一語不能踐,萬卷亦空虛!一兩句,識得悟透足矣!習來千卷少,悟透半句多!
大家心要守得住!像范仲淹一樣,范仲淹年輕的時候,有一天,正在書院讀書,突然聽到窗外鑼鼓喧天,同窗們都一古腦跑出去,要看個究竟。原來是皇帝巡遊,陣仗宏偉浩蕩,這時他的好友回頭不見范仲淹跟來,趕緊折回書院找。
只見滿大的書屋裡,只有范仲淹一人垂首書寫。同窗急咻咻地說:好傢伙,皇帝來了,你也不去瞧瞧 ?范仲淹不語,目不離紙,筆速漸慢,然後回鋒收筆道:“我今天如果書讀的不好,見了皇帝又有什麼用 ?我今天認真讀書,終有一天他會見我的。” 幾年後,范仲淹做了宋朝的副宰相,幾乎每天都得見皇帝。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能力、沒有人瞭解自己的時候,我們應該少關注自己無法控制的事兒,多在自己能控制範圍內的影響圈兒做事,唯有改變自己,進而才能影響他人。
人要對自己自信,而且要對自己苦讀的功夫有所堅持,那種場景還能按住不動,就像大年夜輝煌的煙火,都沒有讓你有出去看的念頭,照樣專注在書堆裡。一個人如果在紅塵熱鬧中不能安定,他在其他地方也很難建出一番業績!
所以,這幾個過來人,視其福緣深淺,教他方法。老師提供了吃、住、練,提供了方法、按摩,還提供一個大環境,鋪好石頭給你們修煉,可以說是服務周到了。這時大家就要君民上下同一心,試問天下何能敵啊!哪有什麼難與易?你不同心就難,如果你同心專注了,那就變得容易。
有兩個和尚的故事,一個富和尚,一個窮和尚,都有一個壯遊天下的夢。富和尚拼命籌錢,他認為錢不夠,壯遊天下要很多錢;窮和尚他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浮。這是宋代黃庭堅的《以香燭團茶琉璃獻花碗供布袋和尚頌》:
第二年窮和尚回來了,他說南方省城我都去過了。富和尚問:你都沒有錢,怎麼去?窮和尚說:我隨處化緣,沒得吃就吃野菜,沒得住就住破廟,路上觀遍天下。所以,所謂的‘難’,就是你沒下決心!下決心,開始去做就不難;不下決心像富和尚一樣,你再怎麼拼命去籌錢,你沒邁出那一步,照樣完成不了!
計劃看一個人的智慧,踐行看一個人的勇氣,如果你智慧、勇氣俱足,那麼你就能得償所願,規律不會虧待人!人既要敢做,也要專注、持久!幾個品質要同時到位,我們才能化難為易。所以,今天的課題就是:克難。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若是有成者,必為克難人!克難呈祥!
1萊菔子別名:蘿蔔子、蘿白子、菜頭子。夏季果實成熟時採割植株,曬乾,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乾。功能主治: 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用於飲食停滯、脘腹脹痛、大便秘結、積滯瀉痢、痰壅喘咳。入脾、胃、肺經,能消食除脹,功效顯著,有“衝牆倒壁”之稱。臨床習用於治療實(食、溼、積滯)證。然而,本品並非僅僅是消食除脹,對虛證用之,獲效亦佳,因其性和平,其氣味又不峻,無偏勝之弊,不可囿於“衝牆倒壁”之說,有破氣之嫌(實則是平氣之有餘),而棄之不用。
2袁枚 –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袁枚少有才名,擅長寫詩文。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共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聲望,但仕途不順,無意吏祿。
乾隆十四年(1749年),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8年),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袁枚倡導"性靈說",主張詩文審美創作應該抒寫性靈,要寫出詩人的個性,表現其個人生活遭際中的真情實感,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 ,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隨園詩話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3五代十國時的後晉,有個叫桑維翰的人,因相貌醜陋常遭人嘲諷,某次去應考,主考官竟因他的姓“桑”與喪氣的“喪”同音,以不吉利為由,將他拒絕錄入。可見以貌取人之詬,古已有之。可桑維翰並不認輸,他立志勤學苦讀,以真才實學來證明自己。他還請人鑄造了一方鐵硯,誓言除非這硯臺磨穿,否則不改其志。寒窗苦讀中的陸游,也曾以“韋編屢絕鐵硯穿”來自勵。與此相近,還有“鐵杵磨針”的典故,那句家喻戶曉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都是在激勵後學,勤苦堅韌,恆心不移。明代大才子徐渭,就以這兩個故事著手寫下一聯:“任鐵任金,定有可穿之硯;日磨日削,從無不銳之針”,任它是鐵是金,無所畏懼;只要日磨日削,事在人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