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艾灸灸感的強弱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人體經絡的阻塞程度。產生灸感且灸感強烈的,說明人體經絡通暢,調理起來見效迅速;沒有灸感的,說明經絡中邪氣瘀積嚴重,需要疏通經絡後再灸,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但是,這種灸感只是一個自我感覺,有些人敏感些,能覺察到,有些人遲鈍些,覺察不到。
灸感的引發
灸感的出現,常常會受到環境、手法、病理、時間、個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1、剌激量的強弱
艾灸時,當火力均衡持續,並達到一定的作用量,才有可能出現灸感。
如使火力中斷,則已經出現的感應也就有減弱、退縮而至消失。
一般來說,剌激越強、時間愈長,則感傳愈易出現。但有時也見有剌激的強度並不大,時間不太長,也能出現循經感傳。
2、個體素質的差異
個體素質的不同,對灸感有著十分明顯的關係。在正常人之中,灸感因人而異,因而才有“經絡敏感人”之說。個體因素的不同,也有明顯的區別。
比如同一性別、相等的年齡與相同的病症,在同一時間內用統一方式進行灸治,甲患者的各種傳感則是十分良好,而乙患者則是及其遲鈍或是難以發生。
3、環境好壞的影響
在溫暖安靜的環境裡,同時皮膚溼潤,思想集中,則灸感較易發生,而感傳速度也較快。
反之,在寒冷、喧鬧、皮膚乾燥,同時和別人交談思想分散時,則灸感多遲鈍或不能被感知,而速度也較慢。
4、病灶輕重的影響
灸感與病程的長短及病史的輕重有一定的關係,病輕者灸感相應性也就增強和出現;病重久者則各種灸感自然就會遲鈍與減弱。
5、人為因素
操作的手法與心態及操作者技法熟練程度,認真耐心與急躁生疏,草率懷疑,也是影響灸感與灸效的一個重要因素。
灸感的分類
灸感往往以“熱、風、涼、寒、麻、脹、酸、沉、痛”等方式表現出來。這裡,根據艾灸的不同階段,將灸感暫且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艾火循經
艾火有溫熱和走竄的功能,所以在艾灸的第一階段,往往循經表現出溫熱的灸感,具有透熱、傳熱、擴熱三種形態。
-
透熱,艾火的溫熱之氣會沿肌體的表層向深層穿透,具有灸前透後、灸後透前的作用;有時候會直達臟器。如灸中脘時,能感覺整個胃部暖暖的。
-
傳熱,艾火的溫熱之氣會沿一定的經絡或方向遠端傳遞,具有灸上傳下、灸下傳上的作用,甚至直達病灶。如灸八髎穴時,熱量一直傳到大腿根,甚至到腳底。
-
擴熱,也叫散熱。艾火的溫熱之氣會沿身體的一點向周圍擴散,有灸一點擴一片的作用。如灸關元時,能感覺熱量不僅往裡走,還會向腰兩側擴散。
這三種溫熱形態的灸感出現,人會感到溫暖舒適,病感減輕。
第二類 正邪相搏
當艾火循經出現溫熱灸感時,會激發促使體內的氣血運行。遇到病灶的邪氣時就會發生激烈的鬥爭,造成經脈、筋肉等組織緊張,致使氣血循環發生波動,從而會在病灶或病灶所屬的經絡出現麻、脹、酸、沉、痛的靜態灸感。
這種灸感的出現,表明了體內正氣的生成和邪氣相鬥爭的開始。
第三類 邪氣外出
當艾火持續不斷的燻灼相應的穴位,就會使氣血加速循環而增強正氣,將病灶或所屬經絡裡的病邪之氣排洩出去。
綜上所述,上述這三大類灸感,在灸療過程中會依次深入。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