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導讀:對胃癌術後或失去手術機會的中晚期病人,在化療的同時採取健脾益氣佐以抗癌之中藥治療,可促進症狀好轉,提高生活質量,並有一定抑制腫瘤生長、復發或轉移的效果。
案體:任某,男,36歲,北京市房山區農民。患者1990年11月29日突感上腹部疼痛,噁心,黑便2次,伴心悸氣短、乏力,而急診入院。查體體溫37.1℃,脈搏102次/分,血壓13.3/8千帕,呈急性病容,痛苦狀,貧血貌,面色蒼白,眼瞼結膜、甲床蒼白,表淺淋巴結無腫大,腹部軟,肝脾未觸及,劍突下壓痛(+),無反跳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數。血常規檢查白細胞12.0 ×109/L,中性粒細胞0.80,淋巴細胞0.20,血紅蛋白46g/L,大便潛血試驗(+++)。胃鏡檢查顯示胃小彎有4cm×4cm 的潰瘍、滲血,疑為胃癌。即行胃大部切除術,術中見腫瘤已侵犯漿膜,局部黏連,胃小彎及胃竇下部可觸及多個腫大的淋巴結。術後病理提示胃小彎幽門區平滑肌肉瘤,腫瘤大小約4.3cm×4.3cm×2.5cm,表面潰瘍形成,淋巴結轉移2/8。術後1個月行ACP方案化療1個週期,要求服中藥治療。中醫辨證屬氣血雙虧,治以健脾益氣,養血安神,佐以抗癌。

處方:太子參15g,炒白朮15g,生黃芪30g,茯苓15g,生地15g,當歸10g,紫河車5g,血餘炭10g,白芷10g,炒露蜂房6g,雞內金20g,生麥芽20g,山萸肉10g,虎杖15g,藤梨根3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
患者先後化療6週期,中藥健脾益氣,佐以抗癌,隨症加減,堅持治療,同時配合加味西黃丸,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
1993年1月8日複查未見異常,胃鏡顯示吻合口小彎側黏膜充血水腫,未見潰瘍,病理檢查胃黏膜組織中度慢性炎症,部分黏膜上皮呈絨毛狀增生,患者無明顯不適之自覺症狀,食量每日0.4-0.5千克,體重增加7千克,體質良好,可參加重體力勞動。隨訪至今,已健康生存12年。
[石懷芝.孫桂芝辨治中晚期胃癌的經驗.北京中醫,2003,22 (2): 13.]
評析:孫氏針對不同胃癌分期及分型,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對術後或失去手術機會的中晚期病人,採取健脾益氣佐以抗癌中藥,療效較好。常用藥物有太子參、炒白朮、茯苓、炒陳皮、生黃芪、當歸、桑椹、炒何首烏、雞內金、生麥芽、血餘炭、白芷、虎杖、藤梨根等。對肝胃不和者加白芍、柴胡、佛手、香櫞、八月札、白梅花、炒枳殼以疏肝和胃,理氣止痛;對胃熱傷陰者加麥冬、石斛、天花粉、生石膏、知母以滋陰清熱,益胃和中;對痰溼凝結者加半夏、竹茹、枳實、石菖蒲、藿香、砂仁、生薏苡仁、白豆蔻等化痰散結,溫化中焦;對脾胃虛寒者加人參、乾薑、桂枝、小茴香、炙甘草以溫中散寒,健脾和胃;對氣陰雙虧者加肉桂、白芍、熟地、枸杞子、女貞子、山藥、阿膠等以健脾益腎,養血安神。經治療後,顯示症狀好轉,生活質量提高,並有一定的抑制腫瘤生長、復發或轉移的效果。本例患者屬中晚期胃癌術後患者,在化療的同時配合以健脾益氣、抗癌之中藥治療,取得較好的療效。
導讀:年老體弱,不宜手術的患者,主張保守治療,臨證應據辨證立法遣藥,本案中醫辨證屬太陰虛寒邪盛,以溫中散寒,消瘀止痛為治法,方選四逆湯加味,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案體:周某,男,61歲。患者胃脘部疼湧20餘年,時吐酸、呃逆,開始幾年服藥後可緩解,後來漸重,飢則時湧。1970年4月病情進行性加劇,持續疼痛,納呆,體虛,便黑,急送某醫院診治,診斷為“胃潰瘍”“胃癌待排”,建議手術。但考慮血紅蛋白僅45g/L,年老體弱,商定改由中醫保守治療。診時患者按腹彎腰,呻吟不已,嘔吐酸水,時時呃逆,飲食不下,惡寒肢冷,舌質淡,苔白膩濁。
辨證屬太陰虛寒邪盛,治宜溫中散寒,消瘀止痛,方以四逆湯加味。
處方: 炙甘草30g,炮姜30g,制附片(久煎)30g,上肉桂10g,公丁香6g。水煎服,同時配合回生丹,每次3粒,每日2次口服,痛止停服。
一週後再診,患者疼痛大減,便血止,反酸、呃逆明顯減輕,以甘草乾薑湯加味緩服。處方:炙甘早30g,炮姜30g,上肉桂10g,砂仁10g,白豆蔻10g,茯苓20g,白丁香20g。服經調養月餘,疼痛消失,飲食正常。
1979年7月20日追訪,數年來曾輕度復發1次,服甘草乾薑湯加味後愈,現已七旬,尚可做一些輕活。
[範學文.範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評析:本例患者臨床診斷為“胃潰瘍”“胃癌待排”,因年老體弱,不宜手術,中醫辨證屬太陰虛寒邪盛,據辨證立法遣藥,療效滿意。《素問·金匱真言論》雲:“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腹部之病,按其部位分屬太、少、厥陰,太陰為三陰之裡,其脈從足入腹,屬脾絡胃。脾為溼土,陰中之至陰,凡傷於寒溼,則脾先受之。且脾與陽明胃相表裡,脾虛胃亦虛,即所謂胃家不實,便是太陰病。此證顯系屬太陰虛寒邪盛,治療始終抓住太陰主證,而太陰溫裡宜四逆輩,故首投四逆湯加味,兼以行氣通絡,散滯化瘀為治。方中炙甘草補脾益氣,炮姜暖胃,制附子暖腎陽(久煎可去毒),肉桂、公丁香助附子溫腎。脾腎暖,則全身陽氣旺,邪可祛,病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