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今年58歲,小時候兄弟姐妹多,家裡情況並不富裕,早早便輟學回家幫忙做農活,17歲跟親戚在工地上做工,風裡來雨裡去,到處做活計。後來在老家一次醫療扶貧體檢中,意外發現患有乙型肝炎。
在確診後的14年間,老王卻從未做過檢查。可能是醫療條件有限,宣傳不到位,當時大家對乙肝的認識也不夠多,老王家裡人也覺得只要不影響幹活,即便患上乙肝也沒什麼不同。
但最近半個月老王總是出現上腹部疼痛且大便顏色呈棕黑色,老王也很納悶:“自己吃的東西和以前也沒什麼不同呀?怎麼會出現這種顏色?”有時夜裡疼痛的時候都能出一身汗。前段時間,老王去當地專科醫院做了血檢。結果顯示他的轉氨酶高出正常兩倍多,CT結果顯示已經發展為肝癌晚期,且手術治癒率很低,讓老王和家人痛苦萬分。
醫生說現在很多患有乙型肝炎或是乙肝病毒攜帶人群,從未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病情,在患病期間也不做任何指標檢測,導致出現症狀後,到醫院檢查時,病情多發展到了肝硬化或肝癌晚期,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我國肝癌發病佔全球半數,死亡則佔55%。肝癌指的是肝臟惡性腫瘤,肝癌的初期症狀並不十分顯著,因而大部分患者在發現症狀進行檢查時,往往已處於晚期。正因如此,很多人會談到癌色變、談瘤色變。那麼,今天我們來重點談一下怎麼才能在早期發現肝癌?什麼原因導致肝癌的發生?
一、上廁所時遇到這3種症狀,應警惕肝癌的發生!
1、小便深黃,有臭味
很多人一提到小便異常,首先想到的是腎臟或泌尿系統問題,才會影響到小便的狀態。其實不然,肝臟參與人體內代謝過程,不僅合成代謝人體所需要的包含脂肪、蛋白質等在內的營養物質;還參與人體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及外來的有毒物質的排出。正是由於肝臟中膽紅素的參與,我們的小便才呈現出淡黃色。因此,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解毒器官和代謝器官。
當肝癌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患者便會出現小便異常。由於肝內癌腫壓迫或侵犯到了膽管,可以引發梗阻性膽汁淤積,大量的膽紅素不能參與正常的血液循環,無法被及時的吸收代謝掉,血中的膽紅素不斷地在體內堆積,進而形成深黃色的小便。
在中晚期的肝癌患者在小便異常的同時,還常伴有很濃烈的臭味。這也是因為肝臟損傷,無法正常排出體內代謝後的異常氣味,使其隨人的呼吸、汗液、尿液等途徑排出,常提示肝功能衰竭。
2、大便次數增多
反覆腹瀉伴有消化不良及腹脹,按胃腸炎治療效果不明顯或不能根治,並有肝區悶痛,逐漸消瘦的情況。很多肝癌患者在早期會出現腹瀉症狀。這是因為肝臟參與膽汁生成和排洩的過程,膽汁排放到小腸,可以幫助小腸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飲食物。而肝癌由於肝功能異常所導致的腹瀉多伴有夾雜未消化的食物。
其次發生反覆腹瀉還與癌症細胞的分裂增殖有關。在幹細胞增殖活躍期間,可產生一些化學物質作用於腸道黏膜上,從而引起腹瀉。
因此,經常腹瀉的患者不可只當作消化不良或腸炎類疾病來治療,而是應該儘早到專科醫院做相關檢查。
3、大便顏色改變
肝臟參與血液凝固功能,凝血系統中凝血因子很大部分均來自於肝臟。凝血障礙與肝臟疾病的發展階段密切相關。
在肝癌早期的時候,一般我們肉眼觀察不到糞便顏色的改變,顏色多呈現黃色或黃褐色,與正常人的顏色大致相同。隨著病情的加重,大便的顏色可能會由原來的黃色逐漸轉為棕色且顏色日漸加深,則有患肝癌的可能,且症狀也在逐漸加重。
肝癌症狀發展到中晚期時,大便的顏色又會出現褐色、紅褐色或黑色,且顏色再一次緩慢加深,此時多是因為肝臟損傷,體內凝血障礙或消化道有出血,相對而言褐色或紅褐色的糞便出血量不是很大,而是持續、慢性出血造成的。而黑便多是因為肝臟損傷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或引起內臟局部出血,且出血量較大,而形成黑便。
除了上述症狀外,若曾有肝炎和肝硬化病史,病情穩定多年,而突發右上腹(肝區及膽區)悶痛或劇痛,甚至牽扯到周圍的臟器同具痛感,伴體重下降、乏力,也要警惕肝癌的發生。
二、導致肝癌最常見的原因有哪些?
1、病毒性肝炎
在我國肝癌的發生最主要原因是乙型肝炎所導致的肝硬化。在中國乙肝患者數量不斷地在增長,有一點幾億的人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其中有一大半的病人最後發展成為慢性乙肝,最終發展成為肝硬化,更進一步發展成為肝癌。因此,病毒感染是導致肝癌是最常見的病因,也是最主要的因素。
2、肝臟代謝異常
包括脂肪肝、酒精肝和非酒精肝(單純性非酒精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及相關性肝癌)在內的肝代謝異常,我們一般認為這些疾病是代謝綜合徵的一種表現。所謂的代謝綜合徵是指先後發生在人體上的某些與體內新陳代謝紊亂相關的病症,故稱“綜合徵”。
這類“綜合徵”的發生與多吃少動、飲食作息習慣等不良生活行為密切相關。病人常伴肥胖、高血糖、高血壓、脂代謝異常等情況,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等有肯定的關係,與肝癌、大腸癌、胰腺癌亦有非常大的關係。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一小部分原發性肝癌病例中並無明確的肝炎、嗜酒等病史。按照以往對這種基礎病,多籠統地稱之為“隱原性肝硬化”。如今則認為其中半數當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關,有很大的幾率併發肝癌。
3、糖尿病和肥胖
異常的脂肪細胞能分泌許多生物因子,可導致人體胰島素作用減弱或抑制胰島素的分泌,引發糖尿病。糖尿病是肝癌的重要促發因素,固然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感染也容易引發癌症。而且血糖濃度升高,可促成肝細胞的過度增殖,肥胖與糖尿病則明顯地起到了助燃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體內多胰島素因子能促進肝細胞的分裂,與肝癌的發生有關。即便在沒有糖尿病的前提下,肥胖者患肝癌的相對危度高於非肥胖者1.9倍。可以看出,肥胖和糖尿病都是肝癌的獨立致病因子,但這些只是針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來說,有很大幾率會因此發展為肝硬化進而引發肝癌。
雖然引起肝癌的原因有傳染性病因和非傳染性病因,無論哪種因素引起的肝癌,其本身是不會傳染的。肝癌的家族聚集傾向性多與這幾點因素有關:
(1)肝炎病毒水平傳播
肝炎患者與家庭成員接觸極為密切,如有一個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傳染其他人。
(2)乙肝病毒垂直傳播
感染乙肝病毒的妊娠女性生產時,乙肝病毒可以從母體傳至新生兒體內,並形成持續性感染,引發慢性肝炎、肝硬化,最後發展為肝癌。
(3)生活習慣相同
一家人之間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也基本一致,大家接觸致癌因素的機會也基本相等,就可能導致多個人同時或先後患有肝癌。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致病因素和基礎病的控制,以免後期發展為肝癌。
三、肝癌預防要趁早,從而提高生存率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行為方面,突出的表現為所進食物豐富和體力活動的明顯減少。而恰恰是這兩點為肝癌的發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肝癌並不是“絕症”,是有機會治好的。但前提重點在於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尤其是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大多數肝癌在發現是已屬於中晚期,手術切除率低,術後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因此,肝癌預防的“三早”建議廣大患者要重視起來,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1、早發現
早治療病因就可能不發生或少發生肝癌,如果不能避免,那就要做到早發現。一般小於3釐米的肝癌,不容易轉移且治療效果好,5年生存率很高。
通常慢性肝炎或病毒攜帶者,沒有肝硬化的患者每半年檢查B超、甲胎蛋白、PVK-Ⅱ等腫瘤指標。已經肝硬化的患者每3個月就要檢查上述項目。尤其家裡有近親患肝癌的更要按時監測。
如果上述檢查指標有異常情況,最好再進行CT、核磁檢查,甚至肝動脈造影檢查,肝穿活檢等,更能直觀地觀察到肝臟的情況。以及有慢性肝病病史有肝硬化、年齡大於40歲男性或年齡大於50歲的女性、酗酒、肝硬化、有肝區疼痛伴有消瘦、大小便異常等等的人群,更應該重視定期檢查。
2、早診斷
一般出現肝功能障礙時,首先需要進行肝臟B超、平掃及強化CT、磁共振成像檢查或肝穿病理,這些檢查項目都可以明確肝內是否有佔位性病變。但在特殊情況下肝佔位性病變不一定是肝癌引起的,B超異常的回聲區或異常密度區可由多種原因造成,例如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轉移性肝癌)、良性腫瘤(肝血管瘤、肝腺瘤)、還有部分腫瘤樣變(肝囊腫、肝硬化再生結節)等。
所以肝佔位性病變有發生肝癌的可能,但不等同於肝癌,具體情況還需要結合其他檢查加以判斷,以明確診斷是否患有肝癌。
3、早治療
儘早治療慢乙肝、慢丙肝。儘可能抑制乙肝病毒複製,減少肝臟炎症纖維化。建議肝炎患者不要用過去的老觀念對待治療時機的選擇,如等待發病、等著有症狀,但可能那時已經發展到肝硬化了,失去了寶貴的治療時間,現在檢查手段多了,許多指標都能幫助判斷治療時機,恰當的時機恰當治療非常重要。
如果查體發現抗HCV陽性,或肝功能輕度異常,都要去專科醫院檢查一下,如血清HCVRNA陽性,就要抗丙肝病毒治療。如果確診肝癌,需要評估肝癌能夠進行根治性治療(部分肝切除、射頻消融和肝臟移植);如果不能,可以考慮選擇性肝動脈栓塞(栓塞化療)、索拉非尼等治療方法。
4、早戒菸戒酒,包括任何含酒精的飲品
喝大酒、酗酒對身體損害非常大。如果再加上吸菸危害就更大。日本因酒精性肝病發生肝癌的較多,酒精性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高。預防就是戒酒、戒菸,吃新鮮食物,多鍛鍊身體。
肝癌早期症狀雖然不明顯,但並非防不勝防。老王攜帶乙肝已有十幾年,但從未給予重視,病毒潛藏於人體日子久了,便隨時都有異變的可能。所以在此提醒大家除了觀察大小便的異常症狀外,也要結合其他全身表現,例如肝區疼痛、體重下降、無誘因的黃疸、指甲發黑等。一旦出現類似症狀,積極就醫檢查就非常有必要。此外,大家平時也應多注意誘發肝癌的致病因素,做好提前預防措施,防止肝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