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風溼性關節炎如何治

急性風溼性關節炎如何治

王為蘭



中醫寶典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I導讀:王為蘭老治療骨關節疾病的經驗小編在臨床用過,療效靠譜、易懂好用,所以收集起來選了幾篇分享給大家,本文是講急性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體會,雖然臨床慢性為多,但急性處理不好容易轉為慢性,也應重視。

急性風溼性關節炎治療體會

作者/王為蘭

急性風溼性關節炎,多發生於秋、冬之際或早春季節,兒童與老年發病率較多,急性期過後關節炎症狀基本消失,一般不遺留後患,但也有多次急性反覆發作或持續發作經久不愈而逐漸轉變成慢性風溼性關節炎。
急性風溼性關節炎屬於祖國醫學的“熱痺”範圍,也叫“風溼熱痺”。《內經·痺論篇》中曾提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又說:“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痺熱。”說明風寒溼邪為痺證的病因。若患者的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邪氣侵入人體之後,由於人體的陽盛即可以化寒邪為熱,溼熱交熾或直接外感溼熱侵襲肌腠,阻滯經絡都可以發病。

(一)急性風溼性關節炎前兆的治療
急性風溼性關節炎的前兆症象,在發病前數日或兩、三週以前多有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此後其主要表現為發病急驟,很像一般風熱感冒,惡寒發熱,全身痠懶,煩躁,納差,舌苔薄白,脈象浮數。
【辨證】風熱客於上焦,熱毒蘊於肌腠。
【治法】疏風利咽,清熱解毒。
【方藥】銀翹散加減:銀花12克,連翹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5克,薄荷5克,板藍根10克,錦燈籠10克,牛蒡子10克,鮮蘆根25克。
加減:咽痛明顯者,加六神丸20~30粒分服,或加金果欖12克或山豆根12克。咽喉紅腫者,加赤芍10克、丹皮10克。惡寒重者加荊芥10克。發熱重者,銀花、連翹可加量,若燒已退而有咽乾者,加元參15克、馬勃3克。
【方解】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板藍根、錦燈籠疏風利咽;銀花、連翹、鮮蘆根清熱解毒。

(二)急性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
若前兆症象未能控制或治療不徹底,則可發展為急性風溼性關節炎。多見惡風,發熱,口渴,煩悶,遊走性關節腫痛(常累及膝、踝、肩、髖等大關節),被累及的關節灼熱紅腫,遇熱痛重,得冷則舒,關節或周圍肌肉疼痛不能轉動,或關節周圍起紅斑結節,舌苔黃燥,舌質紅,脈象滑數或見浮數。

【辨證】風熱襲於肌腠,溼熱阻滯經絡。
【治法】清熱疏風,祛溼通絡。
【方藥】白虎加桂枝湯加減:生石膏31克,知母10克,生甘草3克,桂枝3克,黃柏10克,蒼朮10克,防己12克,薏苡仁15克,銀藤31克,桑枝31克。
【方解】生石膏、知母清熱;桂枝散風和營;蒼朮、黃柏、防己、薏苡仁祛溼清熱;銀藤、桑枝通絡止痛;甘草和中解毒。上肢重者用桂枝10克,下肢重者加牛膝10克、地龍10克、威靈仙10克。
由於人體反應各異,外邪輕重不同,在邪正交爭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熱重於溼,或溼重於熱,溼熱阻滯經絡等兼證。
1.熱重於溼:
熱重於溼:證見高熱持續不退,汗出,渴喜冷飲,尿黃,便幹,舌苔黃燥、舌質紅。重用生石膏、黃柏,去銀藤加銀花15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便甚幹者加大黃10克;口渴重者加花粉15克、竹茹10克;痛重加秦艽12克。
熱重傷陰:證見低熱午後較重,關節疼痛,伸屈不利,夜重於晝,口乾咽燥,盜汗顴紅,大便乾結,消瘦少食,舌紅少津,脈象細數。此為風溼化熱傷陰,袪風燥溼藥物不得再用,當用辛涼清熱、滋陰通絡法。
仍用生石膏、知母辛涼清熱;銀藤、桑枝通絡止痛;加天麥冬各10克、石斛15克、生白芍10克、木瓜10克、當歸1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丹參15克、元參12克,以滋陰和血;心煩加丹皮10克、炒梔子10克;不眠加生阿膠10克、尾連10克、黃芩10克、首烏藤31克;口乾思飲加沙參15克、花粉18克。
熱重傷氣:證見低熱,氣短,聲低懶言,肢體倦怠肺氣虛者,用白虎湯加人參(人參3克,或北沙參15克,或太子參25克均可)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食少、倦怠、便溏、舌淡、苔薄白、脾氣虛者,去石膏、知母,加白朮10克、茯苓12克。
熱重傷血:證見午後低熱,關節夜間痛重,且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唇、舌、指甲色淡,面色萎黃,舌質淡,脈沉細等此為熱邪傷血引起血虛。白虎湯不能勝任,當用補血益氣兼祛風溼法。
【方藥】生黃芪18克,當歸12克,白芍10克,生地12克,黨參10克,棗仁12克,遠志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秦艽10克,絲瓜絡10克,木瓜10克。
若關節比較固定的部位有刺痛或局部麻木,口唇發紫,舌質暗紫或有紫斑,脈象澀而有力,此屬血瘀。當用活血通絡兼祛風溼法。
【方藥】當歸10克,川芎6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五靈脂10克,香附10克,地龍10克,牛膝10克,甘草6克,沒藥10克,秦艽12克,羌活10克,威靈仙12克。
若見吐血、鼻衄、齒衄、月經先期而來,舌質紅,此誠血熱。當用清熱涼血兼祛風溼法。
【方藥】生地15克,丹皮10克,生白芍12克,梔子10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鮮茅根31克,藕節10克,地龍12克,銀花18克,秦艽12克。
2.溼重於熱:證見低熱午後較重,頭脹痛,胸悶,納差,渴不欲飲,身重,腹脹,便溏,溲黃,關節腫脹不消,舌苔白膩或黃膩,脈象濡緩。用白虎加蒼朮湯加減,去生石膏、知母。溼阻上焦者加白蔻6克、杏仁10克、藿香12克;溼阻中熱者加諸半夏10克、陳皮10克、厚朴10克;溼阻下焦者加茯苓12克、通草3克、滑石18克,關節腫脹不消者重用防己10克~18克、白朮12克、生薏苡仁15克。
3.溼熱阻滯經絡:本證屬溼熱為患,除用上述清熱祛溼通絡止痛藥之外,如見關節遊走性疼痛,為兼風阻經絡,加薄荷6克、防風6克、威靈仙10克;如關節周圍微腫,按之不陷,脹痛者,為兼氣滯經絡,去石膏、知母加木香10克、陳皮10克、杏仁10克;如關節周圍出現紅斑結節或下肢紫暗,為兼血瘀阻絡,加歸尾10克、赤芍10克、丹參15克、桃仁10克、紅花10迮、澤蘭15克、青皮10克;若紅斑結節不消者,加山甲10克、皂角刺25克,繼續不消者,加水蛭10克、山慈菇10克。
【體會】
1.急性風溼性關節炎的前兆症象,雖然表現為風熱感冒,但病因不同,發病原理和預後也不同,治療重點以清熱解毒利咽為主,以阻斷其發展。因熱中有溼,所以發熱的時間較長,治療的時間也要長一些,待咽痛消失後才能停藥。
2.急性風溼性關節炎的病勢急、熱象重,所以在治療上也應以清熱解毒為主。若見大便乾燥,可以重用大黃,不宜妄投羌活、獨活等辛燥之品,以防助熱耗陰,引邪入裡,中經阻絡,反覆發作,形成慢性風溼性關節炎。
3.急性風溼性關節炎的病情複雜,兼證也多。只要抓住本病的實質,即溼熱侵襲肌腠,阻滯經絡的病因病理,進行辨證施治,治療徹底,預後還是比較理想的。
本文摘自《名老中醫經驗全編》,北京出版社出版。作者/王為蘭。轉載請註明出處。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