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統一為偉大祖國的歷史。歷史上很多民族創造了記錄自己語言的文字,並形成了大量文獻,這不僅對各民族文化發展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光彩奪目的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增添了重要內容。
在眾多的文獻中,有一類是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字書寫在一起的文獻,形成頗具特色的合璧文字文獻,突顯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
從現在已發現的文獻看,至少從漢代就已經有了合璧文字文獻。受漢朝五銖錢的影響,在鄯善國鑄造的一種錢幣是漢文和佉盧字二體文字錢,反映出當時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上的密切關係。于闐王國曆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就與中原王朝有聯繫,境內通行漢文,年號、紀年都仿漢制。已發現的漢語—于闐語詞彙集表明了當時使用雙語的實際情況。
遼宋夏金時期,是中國幾個王朝分立時期。遼、西夏、金先後創制了契丹文、西夏文和女真文,並以這些文字書寫了很多文獻,其中也包括合璧文字文獻。元代合璧文字文獻很豐富,並拓展了多體文字合璧形式,反映了當時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和密切交流。在清代,用滿文撰寫的書籍、記錄的檔案以及翻譯的漢文文獻數量巨大,同時也形成了很多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字合璧的文獻。
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都有使用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在各民族自治地方使用雙語,這樣就產生了大量文字合璧現象。如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正面用通用文字漢文, 背面還有漢語拼音和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壯文。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部門的標牌都是兩種文字合璧的。漢文和各民族文字對照的詞典和各類書籍更是層出不窮。
民族關係融洽是產生合璧文字文獻的基礎。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字同時寫刻在一件文獻上,是各民族間共同欣賞彼此文化的結果。兩個民族在接觸、交往的過程中,關係不斷深入,交流不斷加強,僅用一種文字難以表達雙方的特殊關係時,才逐漸有兩種文字合璧的現象產生。合璧文字文獻顯示出各民族交往密切,美美與共的精神世界。
(原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例證——中國古代合璧文字文獻芻論》,摘自《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
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官方微店,訂閱《歷史評論》《歷史研究》和《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