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最近表現挺好的,我有陣子沒打開手機銀行看產品淨值了,今天一看累計收益率已經達到4%以上了,去年最差的時候一度掉到2%以下,幾乎天天在虧錢。”杭州90後投資者小孟昨天看到自己買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很是感慨。
銀行理財產品重新獲得投資者信任
杭州慶春路一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最近幾個月,前來諮詢理財產品的客戶明顯增多了,一些老客戶主動將銀行存款轉換成相應的中短期理財產品,而這種情況在去年年底是無法想象的。去年銀行理財出現過兩次比較明顯的‘破淨潮’,一次發生在去年3月,一次發生在去年11月。最糟糕的時候,每天都有許多客戶打電話過來抱怨理財產品虧損,提前贖回的人也有不少。”
該理財經理補充道:“事實上我自己也買了行裡代銷的理財產品,所以很清楚大家的感受。那會兒只能一面安撫產品受損的客戶,一面默默承受自己賬戶虧損的事實。但到了今年年初,理財產品開始出現回血,那些選擇堅守的客戶等來了‘春暖花開’的時候。”
截至2023年第1季度末,理財公司存續理財產品14892款,環比增加1026款,佔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的44.03%。理財公司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類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4.00%,環比上漲5.81個百分點。可以說,銀行理財迎來了久違的“量價齊升”時刻。
理財產品回本後
要趕快贖回嗎?
銀行理財產品快速“回血”,但“回血”過後一個新問題也擺在了投資者面前,“銀行理財回本後,要立馬贖回還是繼續持有?”
在杭州相關國有銀行理財經理看來,“銀行理財,說白了就是我們把錢委託給銀行機構或理財公司,由它們將資金投向有升值潛力的資產來賺錢。按照底層資產的性質,銀行理財又可以分為:固定收益類、混合類、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四類產品存續規模分別為26.13萬億元、1.41萬億元、0.09萬億元和0.02萬億元。
上述銀行理財經理補充道,“2022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份,這一年因為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加大,加劇了投資者對於理財產品的不信任感,感覺現在買銀行理財和以前那種兜底的銀行理財不是一回事兒。但從底層資產來看,現在大多數投資者買的銀行理財都是固定收益類,再說具體一點就是債券、同業存單等固收類資產,再配置少量的權益、商品衍生品等資產,這一類的資產組合從長期來看,整體表現還是比較穩健的。”
該理財經理稱:“對於銀行的理財產品,要避免炒股票那樣的‘高拋低吸’思維,你再仔細想想看,銀行理財產品中主流的配置方向是債券,持有債券的投資者一般都是為了到期獲得利息,哪有淨值上漲就買入、淨值下跌就拋售的操作模式?”
上述銀行理財經理補充道:“理財產品回本後是否要馬上贖回要視個人具體狀況而定,這裡比較關鍵的一點是要考慮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是否與理財產品本身匹配,如果投資者僅僅是因為去年虧損心有餘悸,那麼最好結合自己的偏好、風險承受能力、產品前景等因素理性判斷下,切莫盲目跟風。”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林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