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前段時間,一位73歲患老年痴呆的老人,由於換衣時不配合,被養老院護工打爆眼球,住進了ICU。
紀錄片《骨未成灰》聚焦重慶一家養老院,為我們展現了極度真實的養老真相。片中老人、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也是懸在我們每個人頭上的利刃。
養老院裡,他的兒子小田反覆地詢問他“火葬還是土葬”?
“別隨便,到時候不好搞,你想清楚沒有,是火葬還是土葬?”
田嶽平居住的養老院,原本是創辦於90年代,位於重慶的一家民營男科醫院。
隨著老齡化時代到來,醫院調整發展方向,才變成如今的養老院。
醫生的一大工作,便是通知臨終老人的兒女儘快趕到醫院。
欠下一屁股賭債的他,當年竟然想把大女兒以1000塊的價格賣掉。
病友的勸說很有代表性。他說:“父母生我們養我們,他這時候都到最後的時刻了,如果等他死了你還回來幹嘛?”
小田的妹妹回來看望父親一眼後,也拒絕和小田一起照顧父親。
因為,照顧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意味著她無法工作。
他每天要手把手給父親餵飯。父親大小便時,他又要將他抱到便攜馬桶凳上。
照顧老人的工作,枯燥、重複、勞累,而父子倆又幾乎沒有交流。
這個年輕人的未來,到底何去何從?
上崗第一天,他先跟著老護工“觀摩”了一遍護理工作。
只是氣味實在難聞。老護工提醒小田:“擦的時候就忍住不要呼氣。只有忍一會兒,反正你要給她洗。”
本想著做護工一舉兩得,結果,父親打點滴時,小田都沒時間看管。
“這活這麼累,才給這麼點錢,誰願意幹?我去當保安都有三千多,還可以發呆。”
為了提高收入,小田有了自主創業,開養老公寓的想法。
此外,開養老公寓,挖走養老院“客源”,無疑又動了後者的蛋糕。
當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生活的壓力,落在同一個人身上時,顧此失彼便是常態。
如果父母長壽,往往又會出現另一種現象:老年兒女照顧高齡父母。
他要麼把尿尿在洗腳盆裡泡腳,要麼偷偷跑出醫院,差點被車撞。
“爸爸,你年輕時是很好很好的一個人,你怎麼到這個時候,大家都為你操心呢?”
看得出來,他也知道自己不對。但人老到一定程度,很多行為可能真的不由自己控制。
老人和兒女,都困在瞭如此無奈的現實中。
《骨未成灰》為我們展現的不僅是養老困境下,父一代與子一代的緊張關係,還為我們揭露了更多暗流湧動的矛盾。
他嫌棄另一位臺灣病友“什麼都不懂”,還愛顯擺,老把自己開寶馬車的往事掛在嘴邊。
此外,他還列舉了臺灣病友通宵放音樂、亂拉大便等“罪狀”。
而臺灣病友恨不得求神拜佛,讓吐槽他的病友早點歸天。
醫院裡有位手腳不乾淨的老人,老是偷其他病友的財物。
如今年老,需要妻子照顧的他,跪在地上,請求妻子的原諒。
有一次,醫院以衛生部門突擊檢查的名義,將小田的父親“趕”了出去。
“我每個月刷醫保就要刷4000,加上看護費一共是6000,你父親才交2000,肯定會把他趕下去。”
片中,養老院的工作人員,信誓旦旦地宣誓“敬老忠孝,奉獻愛心”。
但是,病人家屬卻打聽到醫院多收一個病人,相關人員會有百分之十提成的消息。
當小田想節省費用,把父親從養老院搬出來時,養老院“不高興了”,他們讓小田主動辭掉護工工作。
“一切都向金錢看齊了,根本沒有人性化了。這些底層的平民如果不能動彈,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死了。國家要是都成這樣,世界就沒有愛了。”
《骨未成灰》拍攝於2016年,片中的故事離今天並不遙遠。
當下,護工毆打老年人、甚至老人在養老院打死老年病友的新聞仍不時見諸報端。
在老齡化社會進一步到來之際,如何面對養老問題,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
比如養老院、社區養老以及居家養老的環境與設施建設。
發自內心地關愛老年人,關心他們的愛與怕。臨終關懷不僅是一種程序,也不僅侷限於醫院。
58歲的兒子活埋母親,撕開了中國家庭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車來了